APP下载

唐代苏州、越州书法士族的家学渊源及传习方式

2020-12-02王利智

大学书法 2020年2期
关键词:徐氏四库全书二王

⊙ 王利智

谈及越州虞氏的家学渊源,我们绕不开虞世南。虞世南出生于比较动乱的南北朝时期,不过家族显赫,历代为官。曾祖父名虞权,于南梁任廷尉卿、永嘉太守。祖父虞检在南梁时期担任过始兴王咨议。父亲虞荔年轻的时候就博览群书,聪颖好学,以擅长文章著称。陈文帝在位时任命为太子中庶子,侍候太子读书。虞荔去世得早,时世南仅三岁,他因过度悲哀而“毁不胜丧”[1]。文帝“知二子皆博学,遣使至其家护视”[2]。虽说年幼,可世南当时已能称得上“博学”。身为高官子弟,兄弟二人从小就有机会接触到顶层教育,“与兄世基同受学于吴顾野王十余年”[3]。顾野王是历史上著名的文字训诂学家和史学家,其作品《玉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楷书字典。世南在顾野王门下受学十多年,期间“静思不懈,至累旬不盥栉”[4],相当刻苦勤奋。同时,世南也受教于南朝著名宫体诗人兼文学家徐陵。这些在朝廷内的有贤之士皆博学多才,能得到他们启蒙教诲的机会是非常可贵且幸运的。世南也有幸拜得智永和尚为师,向他学习“二王”书法的真传,为他将来在书艺上自成一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世南后代也不乏善书之人,“其子虞纂,孙虞郁、虞焕俱能书”[5]。

吴郡陆氏称得上江南苏州地区的士族大家,像陆柬之、陆元方等人的名字都为世人所知。这个传统的士族大家,其家学源远流长,上可至南朝,下可达唐末。作为初唐四家之一虞世南的外甥,陆柬之“少学舅氏,书多作行字”[6]。晚年呕心沥血之作《文赋》,元代赵孟頫在跋中如是写道:“右唐陆柬之行书《文赋》真迹,唐初善书者称欧虞褚薛,以书法论之,岂在四子下耶?”人称“小陆”的陆彦远“传父书法以传张旭”[7]。身为陆彦远的外甥,“草圣”张旭原本出生门第就不低,加上母亲陆氏本就是当时望族,有着深厚的家学传承。陆氏家族到了第三代及以后,也不乏善书之人。陆柬之之从孙陆景荣就“以博学工书擅名一时”[8],其行楷“既实且美”;陆彦远的从孙陆曾“行草分篆飞白临诸家帖无不逼真”[9];陆景荣之曾孙陆岘“能精书学著名当时”[10];其四世孙陆希声复振家法,精于正书,得擫、押、钩、格、抵之拨镫法。祖上陆元方两任宰相,深受武则天信任;其子陆象先(景初)任玄宗时期宰相。强大的政治优势对其家学的传承与发展势必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会稽徐师道家族也是一个庞大的书法世家,家学渊源亦非常深厚。徐浩的祖父徐师道虽较少留下作品,不过我们能从徐浩《古迹记》当中的一段话得知其祖父亦非常善书:

先祖故益州九陇县尉赠吏部侍郎师道,臣先考故豫州刺史赠左常侍峤之,真、行、草皆名冠古今,无与为比。[11]

朱长文在《墨池编》中是这样评价徐浩父亲徐峤之的,“正书入妙,行书入能,遒媚有楷法”[12]。到了第三代徐浩这里,书法地位进一步得到提升。《新唐书·徐浩列传》记载:

四方诏令,多出浩手,遣辞赡速,而书法至精,帝喜之。又参太上皇诰册,宠绝一时。授兼尚书右丞。[13]

关于徐浩本人的书法,首先应归功于父亲峤之的教导。“浩父峤之善书,以法授浩,益工”[14]。徐浩也深得师父张旭的厚爱并得其真传。徐浩的兄弟及晚辈也都延承徐氏的家学。长兄徐浚,从小便善属词,书法也享有声誉。弟弟徐漪勤学工书、孜孜不倦,所书《车玄福墓志》透露出其深厚的书法功底,用笔劲道、字画挺拔。徐浚之子徐顼、徐浩长子徐璹、次子徐现、幼子徐珰皆善书,大都以楷书见长。尤其是徐浩长子徐璹,堪称第四代徐氏家族书法传承的代表。徐顼之子徐偁、徐现之子徐倚的书法作品,我们都可以从他们为家人书写的墓志铭上窥出徐氏祖上的书风,有着曾祖父徐峤之《姚彝碑》的身影。由此我们可见徐氏家族每代书家在书法风格上颇有神似之处,且后代也会融会贯通摄取他人之长做好继承与发扬。

古人对书法技艺方面的知识一般不轻易向外人传授,因此家族内部传授是最基本最普遍的一种家学传习方式。由长辈或兄长亲自教导,充分发挥家族的资源优势,且能比较原汁原味地保留本家族的书法家学特色。《宣和书谱》写道:“自师道至浩盖三世矣,是亦熟于翰墨之场者也。”[15]到了徐浩的下一代,浩曾记载:“臣长男璹,臣自教授,幼勤学书,在于真行,颇知笔法,使定古迹,亦胜常人。”[16]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身为其长子的徐璹在书法和鉴定方面都取得了一定建树,让他成为了既能上承家学又能下启后代的徐氏接班人。徐浩曾著有《论书》一文。此文所持有的“骨劲气猛”“肉丰力沉”的观点影响着子子孙孙。作为教育子孙的家训,文章循循善诱,提出“初学之际,宜先筋骨”[17],把“藻曜高翔”作为书法实践创作的最高目标,且告诫后代书法“非一朝一夕所能尽美”,“宜白首次之”[18]。徐氏就是这样通过一代又一代的父子亲传而使得徐氏家族在唐代书法史上享有极高的地位。

唐代的书法士族之间通常有着紧密的联系。古代讲究门当户对,家族间互相联姻,彼此提携依靠,可谓强强联手,其家学优势能得以取长补短,发扬光大,在政治、文化、艺术等领域长期保持领先优势。卢携在《临池妙诀》中记载:“吴郡张旭言:‘自智永禅师过江,楷法随渡。永禅师乃羲、献之孙,得其家法,以授虞世南,虞传陆柬之,陆传子彦远,彦远仆之堂舅,以授余。不然,何以知古人之词云尔。’”[19]。我们可以从张旭遗留下来的楷书《郎官石柱记》中窥见其楷书法度森严、端庄严谨、雍容闲雅兼而有之,颇有虞书风采。这足可见在书法家学的教育中,家族间世家联姻传授的重要性。

外部传授也能成为家学传承的重要补充方式。虞世南的早期教育就因朝代更迭的客观因素而多为家族外部传授。文学如此,书法亦是如此。《旧唐书》卷七十二云:“虞世南,字伯施。同郡沙门释智永善学王羲之书,世南师焉,妙得其体,由是声名藉甚。”[20]智永是山阴人,虞世南是余姚人,当时山阴和余姚都属于会稽郡,所以史书称二人为同郡。“世南师焉”意指虞世南前往智永那里求学书法,这无疑极大地提升了虞氏书法家学的内涵与精髓。之后,“太宗乃以书师世南”[21],褚遂良也是“初师虞世南,晚造羲之正书,尤得媚处”[22]。从学生转变为老师,世南不仅将虞氏的书法家学发扬光大,与此同时他也极大地丰富了其他家族的书法家学,使得家族的书法传承得以更好地延续。

通过厘清苏州、越州两地三大书法士族的家学渊源,我们不难看出他们之中或多或少地通过长辈、老师的言传身教领悟到了正统“二王”书艺的经典内涵。尤其是虞氏家族的虞世南,作为王羲之书法的正统继承人,其正书很大程度上受到王氏的影响,藏筋抱骨,遒美含蓄,继承多于创新。唐代张怀瓘《书断》称:“其书得大令之宏规,含五方之正色……”[23]虞氏所持的书论观点中有与王羲之相近之处,其在《指意》中有言:“太缓而无筋,太急而无骨。横毫侧管则钝慢而肉多,竖管直锋则干枯而露骨。”[24]与王羲之所言“夫书字贵平正安稳。先须用笔,有偃有仰,有欹有侧有斜,或小或大,或长或短”[25]均体现出两氏“中和”的美学思想。虞氏《孔子庙堂碑》便集中反映了其书法创作风采。虞氏笔法恪守王氏晋楷古法,以筋骨见长,少有鲜明的提按和锋芒。故刘熙载云:“学永兴书,第一要识其筋骨胜肉。”[26]同样沿袭“二王”书风的还有吴郡陆氏。作为虞世南的外甥,陆柬之少书从其舅,晚习“二王”,其书《文赋》结体中宫紧凑,秉承《兰亭序》的传统章法,错落有致且气息畅通。会稽徐氏的书法家学自然也离不开“二王”,因为初唐时期的书家们无不受到唐太宗极力推崇王羲之书法的影响而习王成风。因此徐浩的祖父辈取法大王也是顺理成章。徐浩秉承家学,我们可以从其早期的作品《陈尚仙墓志》中窥见秀润之气,呈现初唐之风采。虽然用笔略显生涩,不过也不难发现其中许多单字与部首均有取法右军之书。

除了有沿袭“二王”的魏晋古风之外,我们也可以明显地从三大家族的代表作品中看出自家书风的面貌特点。最明显的当属会稽徐氏。到了徐氏的中后期,其家族的书风多亦随着盛唐、中唐时期的审美祈尚改变而相迎合。《李岘墓志》由徐浩自撰自书,与其早期的作品相较,已明显褪去“二王”的身影而形成了骨丰力健的书法风格,用笔强调提按更显劲健,整体给人以厚重圆健的美感。作为一个时代书风的开拓者,徐氏的书法上承初唐崇王劲瘦的风气,下启盛唐、中唐丰力圆厚的书风,其书法的家学内涵亦合时君所好。如果说会稽徐氏的书法家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帝王偏好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不同的书风特征,那么越州虞氏和吴郡陆氏的书法家学在时代基本接近的情况下各具风貌,就更多地倾向于自家的主观偏好了。根据虞氏的书法家学渊源,我们不能因为虞氏与唐太宗的志趣相投而只提“二王”和智永。南宋赵孟坚云:“丁道护《启法寺碑》……妍丽方直,端重楷正……启法最精,欧、虞之所自出。”[27]可见虞氏汲取了不少隋碑的精髓。与虞氏所不同的,我们能从陆柬之《文赋》笺本的字里行间中看出陆氏更多的是对“二王”倜傥潇洒书风的继承,通过长画,注重动感的营造而呈现出更多的书生气息。

苏州、越州地区的书法家们是唐代书法创作队伍中较为突出的群体,他们大多具有深厚而悠久的家学渊源,彼此融会贯通而又特点鲜明。长期而稳定的家学教育为书法艺术的繁荣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这些书法士族的家学渊源更是直接影响了唐代书法的发展风格。书法人才辈出、书法家族兴旺是唐代苏州、越州地区非常具有特色的文化艺术现象,它既是南方地区悠久文化传统作用的结果,也是唐代社会现实作用的结果。

注释:

[1]宋祁,欧阳修.新唐书225卷[M]:卷一百二列传第二十七.清乾隆武英殿刻本:934.

[2]宋祁,欧阳修.新唐书225卷[M]:卷一百二列传第二十七.清乾隆武英殿刻本:934.

[3]宋祁,欧阳修.新唐书225卷[M]:卷一百二列传第二十七.清乾隆武英殿刻本:934.

[4]宋祁,欧阳修.新唐书225卷[M]:卷一百二列传第二十七.清乾隆武英殿刻本:934.

[5]景遐东.唐代江南家族诗人群体及其家学渊源[N].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5-7(33).

[6]佚名.宣和书谱20卷[M]:卷八.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37.

[7]陶宗仪.书史会要9卷[M]:卷五.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43.

[8]陶宗仪.书史会要9卷[M]:卷五.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42.

[9]倪涛.六艺之一录406卷[M]:卷三百二十六.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4182.

[10]倪涛.六艺之一录406卷[M]:卷三百二十六.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4182.

[11]张彦远.法书要录10卷[M]:卷三.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39.

[12]朱长文.墨池编6卷[M]:卷三.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21.

[13]宋祁,欧阳修.新唐书225卷[M]:卷一百六十列传第八十五.清乾隆武英殿刻本:1431.

[14]宋祁,欧阳修.新唐书225卷[M]:卷一百六十列传第八十五.清乾隆武英殿刻本:1432.

[15]佚名.宣和书谱20卷[M]:卷十八.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81.

[16]张彦远.法书要录10卷[M]:卷三.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41.

[17]倪涛.六艺之一录406卷[M]:卷二百七十二.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3502.

[18]倪涛.六艺之一录406卷[M]:卷二百七十二.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3503.

[19]倪涛.六艺之一录406卷[M]:卷二百七十六.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3552.

[20]刘昫.旧唐书200卷[M]:卷七十二列传第二十二.清乾隆武英殿刻本:1272.

[21]佚名.宣和书谱20卷[M]:卷一.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

[22]陶宗仪.书史会要9卷[M]:卷五.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40.

[23]张怀瓘.书断3卷[M]:卷中.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23.

[24]陈思.书苑菁华20卷[M]:卷一.宋刻本:8.

[25]孙岳颁.佩文斋书画谱100卷[M]:卷五:论书五.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12.

[26]刘熙载.艺概6卷[M]:卷五.清同治刻古桐书屋六种本:80.

[27]孙岳颁.佩文斋书画谱100卷[M]:卷七:论书七.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155.

猜你喜欢

徐氏四库全书二王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拓二王帖》(下册)
论《四库全书》及《总目》对戏曲研究和学科建立的影响
难逃的凶手
难逃的凶手
揭秘共和国首张A级悬赏通缉令始末
会跳的骷髅
会跳的骷髅
藏书楼
读过《四库全书》?
读者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