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污名的干预研究进展
2020-12-02徐月清杨学刚孟娟
徐月清 杨学刚 孟娟
(1 河北大学护理学院 河北 保定 071000)
(2 保定市传染病医院 河北 保定 071000)
艾滋病,又名人类免疫缺陷综合症,目前已从致病性传染病变成了一种传染性的慢性病[1]。艾滋病病人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副作用,如药物的副作用、躯体的不适、经济压力、污名化歧视等[2]。有研究表明,艾滋病污名对艾滋病的防治起到了阻碍作用[3],同时艾滋病污名对病人本人及家属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进一步减少病情的暴露与社会支持[4],最终影响患者病情的发展。随着心理领域的不断发展,我国对艾滋病病人的不断重视,如何改善艾滋病病人的污名化也将成为科研工作者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就艾滋病病人污名的干预及效果研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艾滋病科研及医务工作者实施相关的干预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艾滋病污名概念
H er e k 将艾滋病污名定义为对艾滋病病人的个人或群体的歧视、偏见、侮辱等[5]。另有学者将艾滋病污名理解为情绪反应,即社会对艾滋病个体或群体的一种消极态度[6]。研究者认为艾滋病污名是对艾滋病病人的一种歧视、偏见和不包容的态度。
2.艾滋病的干预措施
2.1 观点采择
观点采择是个体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设身处地的理解他人的想法、情感、内心活动等,以推断别人的内心活动的能力[7]。李静芝等[8]以192 例医学生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给予观点采择,对照组常规处理,采用艾滋病污名问卷对干预前后的学生进行测量,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干预组学生艾滋病污名得到了有效地缓解。国内学者郑思娣等[9]以146 例青少年为研究对象,干预前对所有对象进行了艾滋病污名测评,干预组实施观点采择方案,对照组不进行处理,并于两周后对所有对象的资料进行收集,研究结果取得与上述研究一致结论,说明观点采择方案对艾滋病污名的降低有一定的疗效。以上研究,时间周期较短,未来研究可延长干预时间,并探查随访后观点采择效果。
2.2 群际接触
耿柳娜等[10]以100 例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虚拟群际接触的方式(即Q Q 群的方式)将研究对象分为QQ 群中性互动组(和艾滋病病人交流与艾滋病无关话题)、QQ 群积极互动组(和艾滋病病人交流与艾滋病相关问题)和控制组,于一定时间对三组被测者进行艾滋病污名水平的测评,研究结果显示QQ 群互动组较控制组能有效地降低艾滋病污名。国外学者Brown 等研究表明[11],与艾滋病病人进行接触能够对艾滋病有所认知,降低艾滋病神秘感与误解。研究者认为以虚拟群际接触的方式能够给艾滋病病人足够的安全,被测者能够与艾滋病病人在虚拟的状态下畅所欲言,而在直接接触的被试者与艾滋病间不利于艾滋病问题的交谈。未来的研究可建议相关学者扩大样本量,将虚拟与现实状况下与艾滋病病人的接触进行效果的比较,以探究出更好的降低艾滋病污名的干预方案。
2.3 正念干预
近几年,正念干预在心理、医学等领域越来越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正念干预主要利用正念的核心即初学者的心态对此时此刻发生的事情不进行批判、接纳与关注的方法[12]。有研究者以170 例女性戒毒人员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高正念组(80 例)和低正念组(80 例),采用艾滋病污名问卷、简式内隐联结测验法等对干预后研究对象的艾滋病污名程度等进行测评,研究结果显示正念干预对内隐和外显艾滋病污名均产生了显著的作用,即正念干预可以降低艾滋病污名[13]。王琳等[14]通过提高研究对象的专注力也证实了以上结论。通过查阅文献,研究者发现,正念用于艾滋病病人污名的研究较少,干预方案及持续时间等均不知晓,存在诸多疑虑,有待相关学者对艾滋病病人污名如何进行正念干预需做出深入探索。
2.4 认知训练
有研究表明[15],通过提升公众对艾滋病病毒及传播途径的认知,加强对艾滋病知识的普及,对公众进行艾滋病相关知识的基本教育,可有助于降低艾滋病的污名。目前,中国大中城市均可见艾滋病知识的普及,尤其各社区艾滋病海报的大量推广,将有助于艾滋病污名的减少。但研究者认为以上普及也存在一定的弊端,仍需相关专业人士对社区人员进行课程的传播。
3.展望
艾滋病在全世界蔓延较快,已成为全球较重视的问题之一。尤其在我国,艾滋病污名对艾滋病本人及家属影响较为严重,已备受国内学者的关注。通过查阅文献,研究者发现艾滋病污名研究较多处于相关因素方面的研究,多属于横断面调查,对艾滋病污名的干预研究相对较少,可能与艾滋病属于传染病、病情隐私不易招募、个体不易配合等有关。虽然到目前为止,已有研究表明正念干预、观点采择、群际接触、认知训练均可有效地降低艾滋病污名,但相关干预研究较少,干预方案不知晓,缺乏随访后效果,研究对象较局限,存在诸多问题。未来研究,相关专业人士可进一步加大干预,验证干预效果,为艾滋病病人建造良好的生存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