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描与叙事:电影《老狗》中的文化变迁思考①

2020-12-02扎西翁加

西藏艺术研究 2020年4期
关键词:老狗藏獒藏族

扎西翁加

影像时代的到来,给人类学的研究者增添了一种新的研究路径,这种路径弥补了文本只能通过概念抽象性描述和概括,实现了现场直接形象的表现。通过影像来传播藏族文化的历史最早可以追塑到1890年左右②韩敏.全球化时代西藏题材电影形象研究[J].成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年第八期.P 164-170.。起初主要是西方摄影爱好者对藏族文化进行大量的影像记录,而这种以“他者”视角来看藏族文化,难免会发生“文化误读”现象。面对现代化带来的冲击,影像人类学先驱爱德华·柯蒂斯、阿尔伯特·卡恩等试图通过直观、形象的方式来保护世界上濒临灭绝的文化。藏族电影导演万玛才旦虽然不是人类学出身,但他的一系列电影作品中都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社会问题、人的生存境遇及命运的深切关怀。其中《老狗》就是万玛才旦以主位的视角揭示了藏族文化的变迁。即便《老狗》并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人类学电影,但是在这部电影中有许多与人类学共鸣的关键词:文化变迁、边缘社会、交换、礼仪、个人与社会。③才贝.《老狗》:藏族知识分子电影.西藏艺术研究.2015年第2 期.P 74-77.多处的深描,让影片有了人类学电影的品质。影片围绕一只藏獒的命运,引发了人们在全球化大势力的冲击下对藏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一、深描:《老狗》中所蕴含的藏族文化变迁

“深描”是格尔茨在《文化的解释》④格尔茨.深描:迈向文化的阐释理论.文化的解释[C].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中提出的核心概念。深描的精髓在于它特别注重揭示行动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在《老狗》这部电影中,人物、动物与物件承担起这一符号功能,作为藏族题材电影,除了上面提到的内容之外,视听语言中的“听”也承担了这一功能,万玛才旦运用影片《老狗》这一媒体技术手段对揭示藏族文化变迁的内驱力与外在影响。

(一)“视听语言”中的文化符号解读

藏獒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藏族文化符号的一个代表,是这一游牧民族生产生活的用具。当然,在这当中也带有符号化的色彩,在这部电影当中,表层看来讲述的是父与子之间价值观相悖的矛盾冲突,实则父与子之间同样也是传统与现代化符号的代表,传统是历史的延续,是文化传承中的保留,更是守望与坚持。影片《老狗》从开篇是就运用了一个长镜头,焦点对准男主人骑着摩托车,牵着藏獒进城。起初,镜头里只有摩托车的声音,四周非常安静,渐渐的离城市越近周围的声音越嘈杂,藏獒的气喘声也越来越大,镜头中所描绘的景象打破了传统印象中藏区所固有的神秘,一望无际,电影开始的镜头的出现让观者有看到第六代电影导演作品的影子。通常,我们认为电影是视听的享受,是观者的盛宴,在

构图、色彩上追求构图平衡,色彩搭配,在追求视听的路上,张艺谋树起了标杆,《老狗》的导演注重的更多的是镜头的“表达”,景别的切换,长镜头的运用以及镜头的晃动,都在告诉观者这是一部作者电影,每一个处理都是导演的自我表达,摩托代替了马匹,马路替代了小道,藏獒替代了商品,市场替代了草原,这些符号是传统向现代化的转型,当然“现代化”这个词儿在北上广以及省会城市已经不再提及,按照“现代化”分为两个阶段的提法,以上所提及的一线

城市已经完成“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型”,正在进入“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转型”。“转型”这一概念掺杂着实验、尝试,是典型的正在进行时,结果未曾知晓,在“现代化大潮中”,不可避免的出现的便是“现代化”符号的涌现,“化”是一个时间的概念,我们说文化,是经过历史沉淀出来,后代得以继承发扬的,而“现代化”符号便是产品,摩托,市场等等一系列完成第一阶段转型城市的产物。

对于“转型”的态度,作者没有用画外音,台词的方式进行表达,在视听层面导演具有参与者的态度,镜头成为了导演的眼睛,与采用轨道拍出来的镜头有很大的区别,色彩上也没有追求饱和度和搭配,更多的强调真实、客观。

导演万玛才旦本人就是一名出生于青海的安多藏族,是市场转型期藏族文化的亲历者、见证者,对于文化的变迁,何去何从,出口何在,他用视听语言向观者表达了态度。他向传统的电影美学挑战,打破了“美”的概念,对于视觉冲击,并不仅仅是美国的好莱坞大片,亦或是美轮美奂的景别变化,他是用让观者看到有些犯晕的镜头打破传统意义上俯拍加变焦镜头下茫茫的,美丽的绿色草原。这是导演无声用镜头符号进行描述与表达。

(二)“内容讲述”中的藏文化变迁解读

内容是电影艺术的核心,故事主线是藏獒命运与人的选择。按照藏族的传统观念来讲,藏獒应该与人一样可以对自己的命运进行选择,而在电影中,藏獒贴上了商品的标签,故事紧紧围绕:卖藏獒——寻藏獒——打死藏獒的脉络进行讲述,矛盾冲突也是围绕这条线索进行展开,父与子的矛盾,老人与狗贩子的矛盾,影射出在现代文明影响下长大的儿子的思想——一切有价值的事物都是商品,行为的背后隐藏的是文化的差异,这是两个不同文化下产生的不同的行为模式。

《老狗》故事讲述的另一个特点是“静”与“动”的运用,此处的静与动指的是内心的宁静与躁动。整个影片中,老人代表着静,儿子代表着动。这种静与动对应着藏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交汇与交融。老人的“静”是无欲则刚的安宁,南宋理学家认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儿子的动是欲望的结果,最后藏獒被老人勒死,罪恶的所指指向的是儿子,老人与儿子之间静与动,也就是无欲与欲之间的较量。

影片里乡镇上钢筋水泥的建筑现场、牲畜与汽车混杂的街道、垃圾散落的路面、讽刺小品的声音、《格萨尔》传唱的声音、汽笛与施工的声音等,不管是从视觉上还是从听觉上都能给观众传达一种杂乱的景象,这种景象恰恰就是反映儿子内心的状态,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不断摸索着适合自己的道路。

最后在老人与儿子关系的处理上,能透视出导演试图通过片子表达的文化内涵,两个人到最后都努力做出了一些改变并最终基本达成一致。儿子受到父亲的启迪,不再卖藏獒,藏獒与藏人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再度体现,而父亲也在尝试着打破“静”,顺应大环境的改变。这体现了《老狗》 中最核心的思想——太多的人对藏区的看法太过片面,有的过于神秘化,有的过于妖魔化,有的甚至认为藏区是与世隔绝的“净地”。

无论从地域上还是从文化上,文化都是在相互依存,相互包裹,每个民族都不可能脱离其他民族而独立存在,文化的自给自足是狭隘的泛民族主义,因此,文化的输出和输入是同时存在也是一条必由之路。

在文化交融的大浪潮中,各种思潮与外来文化一起冲击藏族传统信仰和文化。在这当中对文化进行狭隘的保护还是去伪存真的接受、适应,想必在电

影中已经给出了答案。藏族文化是一种包容性很强的文化,即使传统与现代有过激烈的冲突,但冲突过后终究融洽的相处才是可行之路,吸收优良的文化来使自己的文化得到升级。从表面上看,藏区虽然慢慢的发生着变化,但是本质上文化的核心没有动摇。如同《老狗》中,老人和儿子看似冲突不断,但在对于藏獒去留的立场上坚定一致,面对新时代,解决问题的方式变得多样化,但内心的信念始终不曾改变,真善美的本质始终不曾动摇。

(三)“叙事结构”中的藏文化变迁

藏族文化题材的电影对于许多非藏族人来说难以理解,甚至会出现曲解的现象。因此,这类题材的电影自然而然需要承担文化翻译的任务,需要通过合理的叙事方法引导观者的正确认识。而影片《老狗》 做到了灵活运用了一些叙事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影片《老狗》通过宏观叙事流露着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其目的也是透过电影阐述藏族文化历史的变迁和沉浮。影片选择了极具藏族特色的游牧文化及其牧人的生活这一视角,通过他们生活中的各种变化来探寻传统文化的发展之路。《老狗》中的藏獒买卖只是一个案例,根据这样的案例来反映商品时代藏区的一个现象,具有代表性,从而激发藏族人的反思。

在全球化的时代,每个民族都必须积极面对挑战,因此藏族也不例外,需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升和发展传统文化。影片中有现代的医院、学校、派出所的设立,以及现代的建筑和摩托车等。而且这些也没有表现出特别的不适感,学习的地方从寺庙变成了现代式教学楼,处理纠纷的场所从传统的“”(意为调解员)变成了派出所。这些都是在形式上发生了变化,其最终要达到的目的都是一样,尤其是摩托车、汽车的利用更是提高了做事效率,同时也减轻了如马、牛等的痛苦,藏族传统文化对于生命的平观而言,也很容易接受。因此,对于此类问题,《老狗》中不但没有否定,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有引导人们积极利用科技改善生活。当然,这也体现了藏族文化的包容性与包容能力。

其次为细微叙事,特写镜头下的藏獒链子,解读链子背后深层的意义。通常来讲,链子被赋予“枷锁”“束缚”等含义,会被认为是是对藏獒的一种控制。其实则不单单如此,这要分析具体情况。在藏区,藏獒被认为是家庭里的一员,虽然藏獒没有人类的语言,但是藏獒有特殊的方式与人沟通。藏獒能对自己的主人忠诚不是吹嘘的,因为藏獒的主人不会抛弃它,在影片中老人说到:‘藏獒是牧人的宝贝’。藏族牧人能像对待家人一样对待藏獒,能给藏獒最喜欢的食物,能让藏獒感到踏实、自在。藏獒也能帮助牧人守护羊群、牛群、在长期的生活中相互依赖、相互信任。因此,基于这样的背景,藏獒对主人的忠诚是不言而喻的,影片中老人饱经风霜的手紧紧握着獒链子,这就是主人对藏獒的牵挂与保护。但是,由于商业化的过度吹嘘,偷换概念,用传统藏獒的特点来神话现实中一般商业化的藏獒。如此一来藏獒与主人的关系更多的是利益的关系,有的只是想利用藏獒换回更多的金钱,更没有视藏獒为家庭成员的概念,也就没有情感可言,这样对待藏獒,藏獒也就自然失去了对“主人”的信任,渐渐消失了它的忠性;有的则把藏獒当成宠物,这类现象主要是内地和国外,很遗憾的是,这类人没有考虑到藏獒的生存环境,在高海拔生活的藏獒不适应低海拔的生存环境导致常年引发各种疾病,再加上宠物式的养殖也不利于藏獒的健康,藏獒因得不到锻炼而导致了免疫的下降。因此,名为藏獒,实则失去了藏獒的獒性。

总而言之,影片《老狗》巧妙运用宏观与细微的叙事方法来揭示藏族文化变迁,并且从客观的视角阐释了藏族文化,让观众领略了一个真实的藏族文化。

二、藏獒的凝视——电影所透视的社会现实

藏獒“东方神犬”的神话正在渐渐的走向破灭,究其原因可以归为全球化和商业化的冲击。按照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结构理论①庄孔韶.人类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P71.来分析,无论社会文化现象非常复杂多样,但在其中蕴含着某种深层的统一和系统性。对于文化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结构,只要打破或者调整结构,文化所表现的形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进入新的文化适应模式即形成“新的文化”。藏獒之所以如此特殊,是因为它出生在特殊的自然环境,并与藏族人共同生活。离开雪域高原,离开藏族文化,就意味着破坏了藏獒的文化模式,换言之此处的藏獒就是披着藏獒外衣的另一种獒。如在内地当宠物的獒,虽然我们不能说它不是藏獒(生物属性),但仔细分析,它已经失去了藏獒应有的气质。

从文化模式被破坏到藏獒市场崩盘是有直接的关系。其实在影片《老狗》拍摄之前,就有一些关于藏獒的负面消息,在内地藏獒泛滥,甚至有藏獒咬人、藏獒不适用低海拔生活导致死亡的新闻,直到2012年起藏獒行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寒冬期,天价藏獒沦为3.5 元一斤当肉卖,最终藏獒市场也迅速崩盘。随之而来的是藏区的许多獒园无法养殖藏獒,大量的流放藏獒。曾经深受藏族人喜爱的藏獒,现如今大量涌入藏区野生环境,威胁野生动物的生存。牧民用手机拍摄到的视频中就有藏獒围攻雪豹、棕熊和狼等现象。另一方面因藏族传统文化的影响下,许多寺庙的僧人喂养流浪动物,导致藏獒不断繁殖,数量不断增加,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造成这种问题有两点原因: 一是接受这种文化或者文化产品的人没有全面了解藏獒的正真特点,只是为了满足一些炫富等虚荣的心理而简单的吸收;二是商家发现这种现象,并且进行炒作,为满足自己经济利益无视特殊文化模式。因此,不难得出一个结论,一个成熟的文化是有严格且比较固定的文化模式,离开这种模式或者轻易改变其中的一些元素会对原有的文化造成极大的损害,文化模式的不合理改变会使各元素间相互作用,甚至会相互制约,导致整个文化体系受到连锁反应,有的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后果。藏獒从“东方神犬”到流浪狗的命运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在影片《老狗》中,藏獒既是牧人的宝也是老人自己,既是传统也是文化变迁的承担者,藏獒引发的冲突既是老人与儿子的冲突,也是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当儿子看见大批量藏獒在大卡车里运输时决定放弃卖藏獒的念头,这既是影片中儿子的反思,也是影片透过镜头抛向观众的一个问题。当然,并不难发现影片不是想告诉观众拒绝接受现代文化,而是传递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表达了无论任何一种形式的文化都有内在严格的结构,因此,当传统文化需要借助或引进其他文化来发展时,必须要全面、客观、科学的分析两者的文化模式,进而建立更完整的文化模式。无论是传播自身文化,还是接受其他文化,都要有反复考证再进行抉择的过程,因为科学合理的方法传播自身文化或接受其他文化能把损失降到最小。

结语

影片《老狗》以藏獒为切入点,回顾了藏族传统文化,揭示了藏族文化变迁过程中两代人对现代化的不同理解,由此反映了导演自身对藏族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探寻。整部影片表现的比较压抑,主要是因为一家人面临着没有后代的尴尬境况,从而折射出在全球化发展背景下藏族传统文化的传承问题。从藏獒由“东方神犬”落入“经济流体”的境遇表明了真实客观地了解一种文化的重要性,也展现了导演自身对于本土文化的理解、认同与坚持。同时,启发人们,新文化的萌芽与发展,必然与传统文化发生碰撞,并擦出火花,而恰好有了这中碰撞才能看到文化的希望。

猜你喜欢

老狗藏獒藏族
The Light Inside
大潮的日子 (外二首)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狼与藏獒(长篇节选)
《演变》《藏族少女》
守望国土的藏族姐妹花
Help Learners Use Their Sensory Channels Effectively to Learn English
西藏文明与现代文明的矛盾
想变成藏獒的兔子
万玛才旦电影《老狗》现代性意蕴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