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者忆新中国“一五”计划的制定
2020-12-02宋劭文
□ 宋劭文
1.编制“一五”计划轮廓(草案)
1951年2月,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提出“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建设”的思想。决定自1953年起,实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并要求立即着手进行编制五年计划的各项准备工作,争取在二十二个月的时间内完成试编工作。经周恩来提议,成立了一个6人领导小组加强领导。小组成员有:周恩来、陈云、薄一波、李富春、聂荣臻、宋劭文。当时,周恩来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全面主持我国的内政外交工作,陈云同志任政务院副总理兼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简称中财委)主任,薄一波和李富春同志任副主任,聂荣臻同志任代总参谋长,我任中央财经计划局局长。
1952年5月,抗美援朝战争还在继续进行,党中央根据中财委提出的建议,确定了“边打、边稳、边建”的方针,并积极组织力量着手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工作。中央指出,今后的五年,即1953—1957年是我国长期建设的第一阶段,其基本任务是:为国家工业化打下基础,以巩固国防,提高人民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水平,并保证我国经济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1952年6月,中财委汇总各大区和工业部门上报的经济建设指标,试编出按部门和行业划分的《一九五三年至一九五七年计划轮廓(草案)》及其《总说明》。这个计划轮廓(草案)实际上只有国营工业(特别是重工业)、铁路运输、重大水利工程是直接计划,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都是间接计划,也就是说直接计划在“一五”计划中只占40%左右。在这个草案中,对我国钢铁、机械、煤炭、石油、电力、化学、电器制造、轻纺、航空等工业,提出了县体建设指标和要求,对重大水利、铁路、桥梁建设也做出总体规划。
"一五"计划期间,第一批解放牌汽车试制成功
“一五”计划轮廓(草案)尽管比较粗略,但作为我国第一个中长期经济发展计划的雏形,不仅为我国政府与苏联政府谈判援助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项目提供了基本依据,而且也为我国即将展开的有计划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勾画出一幅宏伟的蓝图。
2.中国政府代表团赴苏谈判
1952年8月下旬,以周恩来为团长,陈云、李富春同志为副团长的中国政府代表团,应邀前往莫斯科,与苏联政府商谈援助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问题。
代表团抵达莫斯科以后,在与斯大林的商谈中,周恩来提出增派800名苏联专家到中国。斯大林当时面露难色,但他没有拒绝这个要求,而是千方百计抽调了大量的科技人员到中国。除此之外,中方还希望苏联提供各种工业标准和技术资料,用于“一五”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后来有人统计,从1950至1953年间,苏联专家带来的科学文献和技术资料,重达600吨。
周恩来还专门就“一五”计划的编制请教了斯大林。斯大林看后以他的经验告诉周恩来。“一五”计划草案中规定工业总产值每年递增20%,太高了,应降到15%或14%。他还说,计划不能打得太满,要留有余地,以应付意外困难。斯大林这些中肯的意见让中国领导人心悦诚服,很快得到了采纳。
然而,还有一些苏联领导人看了中方的计划后,毫不客气地表示:你们手里的那个计划还不能算是五年计划,甚至作为指令也不够。
这里还要谈到中苏谈判中的一个小插曲。那时新中国成立不久,每一个人都怀有一颗炽热报国之心,恨不得祖国一夜就富强起来,于是提出在第一个5年内要修1万公里铁路,而那时全国铁路一共也就3万公里,还是从清朝到北洋军阀和国民党时期花了几十年才修起来的。苏联人一听在“一五”计划里就要修1万公里,将头摇得像拨浪鼓,连说你们根本做不到。接着,苏联专家连珠炮似地发问:你们要修1万公里,铁路器材谁给?你们需要多少机车,多少车皮,这些机车、车皮谁维修?每个车站都要有上水设备,风、水、煤、电、气,这一套东西,怎么解决?这一串连珠炮砸来,把大家打懵了,你望望我,我望望你,这么烦琐复杂啊?谁也答不上来了。最后大家重新商量,把计划砍一半,改为修5000公里,苏联方面这才觉得差不多了。
周恩来、陈云等人与苏方商谈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并同斯大林进行了两次直接会谈。大局方针定下之后,周恩来、陈云等人率先回国,留下副团长李富春率团再具体商谈援助项目。没有想到,这个专门为“一五”计划而去苏联谈判的政府代表团竟在苏联待了整整10个月,直到1953年6月才完成所有的任务返回北京。
3.边计划、边执行、边修正
会谈期间还遇到两个事件:一个是苏联召开第十九次党代表大会,再一个是斯大林突然去世,致使会谈中断很长时间。斯大林丧事料理完之后,谈判才重新进行。
为了尽快拟定“一五”计划,中苏双方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虽几经修改,但仍没成熟。进入1953年,中苏两国就经济援助问题还在谈判中,但中国经济建设的脚步却不能再等了,于是中国政府果断地决定按预定时间表开始进行大规模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以边计划、边执行、边修正的方式全面展开了。
1953年是中国经济史上一个重要分水岭,“一五”计划正式实施。从那时起,中国人熟悉了一个经济术语:第一个“五年计划”。
莫斯科方面,苏联计划委员会有14个副主任参加,分成了十几组,分别与中方各行各业对口谈判。又经过两个多月的谈判,中苏双方最终商定,今后5年里,苏联给予中国必要的援助,开工建设骨干工程。
苏联援助的项目基本确定以后,留在莫斯科的李富春马上派我和钱志道回国汇报。汇报中,周恩来总理详细询问了苏联方面对我国“一五”计划的全部意见,并问道:“去苏联谈判为什么拖了这么长时间?”我回答说:“这是因为苏联方面对计划的平衡工作要求很高,对我国地质资料、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询问得很详细,而我们在这些方面的准备工作不足,使项目选址、施工设计、设备分交、技术人员培训等计划内容的落实花费了不少时间。”周总理说:“是啊!确定100多个援助项目,并要守约按期交付使用,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为了使周总理对情况了解得更清晰,我将我们绘制的七八幅我国“一五”计划受援项目进度曲线图交给总理,他看了以后很高兴。从图上可以对建设项目的厂址选择、投资规模、开工日期、施工进度、交付日期等参数一目了然。后来陈云同志看了这些曲线图,也非常满意。
过了两天,我又向中央政治局作了汇报,毛泽东一听苏联答应援助156个项目,顿时喜上眉梢,连连说:“苏联已经花了这么大的力气了,不要要求太高,可以签字了……可以签字了!”
协定终于在1953年5月15日签字。
4.历时四年,“一五”计划编制完成
根据协议,1953年至1959年,苏联将援助我国建设与改建91个工业项目,加上1950年签约援助我国的50个项目,共141个项目。1954年10月,苏联政府接受我国政府的请求,又追加援助15个项目。如此一来,“一五”期间,苏联援助我国总共156个重点项目。
“一五”期间,在苏联的援助下,我国迅速建立起前所未有的新兴工业部门,构成了我国工业布局的基本框架。
眼看着以前所定的计划都被一一打破,工业化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取得如此重大突破,毛泽东格外欣喜,他决定再进行编制“一五”计划。1954年年初,根据工作的需要,中央决定成立由陈云、高岗、李富春、邓小平、邓子恢、习仲勋、贾拓夫、陈伯达组成编制五年计划纲要8人小组,陈云任组长,加快“一五”计划的编制工作。
这一次,毛泽东要求计委从2月15日起,一个月内交出初稿,然后由陈云领导的小组定稿。计委感到时间太紧,向毛泽东请求宽限一些时间,毛泽东只给延长5天,要求3月20日必须拿出初稿。他还教给陈云一种工作方法。这种方法猛一听觉得好笑,细一琢磨,颇有道理。毛泽东说:“我的方法是:一、吃饭;二、吃了饭不干别的事情;三、每天搞出几条。”陈云听了茅塞顿开:“心无二用,专攻一个山头。”
毛泽东说服了陈云,就等于说服了计委。之后,计委根据陈云的指示,迅速展开工作,并按预定时间及时向编制小组提供所需的各种材料。陈云随即组织了一个由5人组成的材料处理小组,昼夜连轴转,对材料进行归纳、整理,于4月初最后拿出了“一五”计划修改后的初稿,并于4月15日印好后送到了毛泽东手里。
1953年6月15日,陈云就计划初稿的有关问题向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作了汇报。中央政治局会议后,陈云又组织人马根据讨论的结果,对初稿进行了一些修改。其后又进行了几次修改,直到1955年7月30日,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并正式通过了“一五”计划。至此,历时4年之久的“一五”计划的编制工作宣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