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混合运算的难点和应对策略
2020-12-01任丽园
任丽园
混合运算作为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运算的方法,并引导学生运用混合运算去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要让学生理解运算的正确顺序,并且能够正确书写运算过程。
一、混合运算的教学难点分析
对于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的小学生来说,混合运算理解和学习起来都比较困难,不少学生感觉比较复杂,难度较大。因为大部分小学生都非常熟悉竖式运算和口算,到了三年级下册的数学,学生第一次接触混合运算,会觉得难以接受。老师为了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巧,也是煞费苦心。在对本章内容进行分析和总结后,可以看出本节课的难点有三个:第一,由于学生初次接触混合运算,需要自己列出式子来解决问题。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会将问题分解为若干步骤解决,分步骤解决的方式显然更加清晰,便于学生理解,因此列出综合算式来解决问题的方式,实际上也是对学生计算能力的一种考验。第二,运算的顺序发生了变化。学生非常熟悉从左到右按顺序计算的方式,但是混合运算由于运算符号和括号的存在,运算的顺序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如果学生对运算符和括号的优先级理解不足,在计算时就很容易出现错误。第三,学生需要使用脱式计算。由于学生初次接触这种计算方式,而这种计算方式中又包含着运算过程和顺序,这与学生以往使用的计算方式存在较大区别,在这个阶段,学生的思维定势往往会影响计算效率和正确率。
二、混合运算的教学策略分析
(一)构建教学情境,营造学习氛围
数学学习和实际生活是分不开的,脱离了情境的数学教学,会减少学生的亲切感。在混合运算教学中,如果老师没有主动为学生构建情境,学生就很难理解数字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列算式以及计算时就会遇到困难。因此,老师应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构建教学情境,最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情境。当然,可以看到教材中的一些内容,也是着力为学生提供生活化的情境的。例如,在苏教版教材中,就以“购物”为例构建了情境。这是学生都非常熟悉的情境,因此可以跟随老师很快进入学习状态。当学生看到问题:“买了1个书包和3个笔记本,总共要花多少钱?”自然就会联想到混合运算的方式,而难点就在于如何把式子列出来。老师首先应该想到,理解价格和数量的关系是列算式的第一步,因此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购物要花的钱包含了哪幾部分?学生很快就可以答出:包括买书包的钱和买笔记本的钱。老师继续引导学生写出关系式:买1个书包的钱+买3个笔记本的钱=总共要花的钱。然后将物品的价格套用到式子中,就可以列出算式:20+3×5。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从具体到抽象,将实际问题最后通过算式表达出来,计算式子就可以得到最终的结果。这是思维抽象的过程,也是运用数学能力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下,思维更加活跃了,老师由此也能够感受到创建教学情境的重要作用。
(二)在问题中感受运算顺序的重要性
在上述问题情境中,由于学生列算式的顺序和思考问题的顺序是一样的,也就是“先买书包”就把计算书包花费的算式列在前面,虽然计算结果是正确的,但是学生并没有认识到要“先算乘除法”。老师列出算式:35=20+5×3,然后问学生:这个算式里,需要先算哪一部分呢?学生有不同的意见,老师抓住学生这种求知欲旺盛的心理,向学生讲解了混合运算中符号的优先级问题,让学生认识到:即使在算式中,带有乘除号的部分写在后面,根据运算优先级,也要先计算乘除法的部分。这打破了以往学生在计算时必须从左往右的习惯和思维。教材的后续部分会有关于乘数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知识,当学生理解了运算的优先级之后,学习这一部分的难度就大大降低了。
(三)脱式计算的书写非常重要
不少学生对算式的书写不太重视,认为这只是演草纸上的事情。实际上,算式的书写也要尽量规范,特别是要注意书写中的很多细节。在这部分的教学中,老师要耐心引导和示范,确保学生书写细致、准确,放慢节奏,一部分一部分来。例如,计算5×3+20时,学生首先要写下这个式子,然后按照老师的引导,将优先级较高的部分圈出来,先计算优先级较高的部分,然后按照次序依此计算其他部分,某个步骤中未计算的部分一定要全部抄写到下一步中,写完后要按照步骤检查书写和计算是否正确。同时,如果要在作业或者试卷上写这些算式,也要适当保证算式的美观性,例如,算式尽量不要顶格书写、每一行的等号要尽量对齐等。掌握了这些细节,学生的算式就会写得又好又快。
三、结语
对于小学生来说,混合运算的学习难度并不小,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转变计算思维和方式,打破学生计算的思维定势,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同时,老师要深入剖析教材,总结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去逐个击破,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就会得到显著提升,在混合运算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