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内涵建设

2020-12-01何芸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师幼预设建构

何芸

“寻找适合3~6岁儿童的学习方式,让学习回归本真” 一直是我园多年来实践研究的方向,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更让我们清晰地认识到:“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因此,在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内涵建设推进中,我们以生活化区域活动为起点,让幼儿在自主探究中增长经验;以生本化主动学习理念为支点,让幼儿在多元环境浸润下愉悦成长;以生动化项目课程为圆点,让师生在个性化学习与活动中灵性成长。

一、尊重儿童,开展生活化区域活动

区域活动能最大限度满足幼儿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是最适合幼儿的学习方式之一。我们将园本课程内容进行梳理和归类,将适合在区域活动中组织实施的内容,以适宜的形式投放到各个区角中,成为园本课程实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确保游戏时间,“区域活动和集体教学”相得益彰

我们将区域活动作为课程主要的实施途径,围绕课程五大要素、五大领域和十大区域展开,真正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尝试实行弹性一日活动时间安排,除了餐点和午休时间,其他时间可根据活动需要,灵活调配。每天、对每个年龄段幼儿上下午均给予充足的区域游戏时间,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好区域活动和集体教学这两种途径,从而使区域活动与教学活动齐头并进,各展所长,使两者相得益彰。

(二)丰富游戏内容,“大小区域和内外游戏”碰撞共生

我们创设生活体验室、科学发现室、儿童阅览室等专用教室,将班级内的小区域游戏升级为大区域游戏,以更加丰富的材料、更充足的空间等来满足幼儿自主游戏。同时,师幼共同挖掘幼儿园户外环境资源,创设富有情境和主题的户外混龄区域游戏。努力将课程目标和区域内容联结,重视“游戏精神”的贯彻落实,倡导开放式游戏理念,重视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重视幼儿与环境材料的有效互动。

(三)激发游戏创意,“预设为方和生成为圆”相辅相成

在组织区域活动中,我们在预设和生成区域活动时遵循“预设为方、生成为圆”的原则。“预设为方”指预设内容的选择要以《指南》为依据并和活动主题高度相关,能有效达到课程目标,对幼儿的学习起到引领的作用。“生成为圆”指生成内容的确定要灵活圆通,在追随幼儿兴趣和需要的同时判断活动的价值。如秋游活动后,生成了美工区:探秘仿古建筑;科学区:同里秋游路线;美工区:水墨同里;建构区:水乡同里,以及“林家铺子”等角色游戏。教师借助观察和分析真正了解幼儿的内在需求,通过为幼儿提供“留白”的空间、开放的材料和间接的指导,为幼儿自主游戏保驾护航。

二、立足儿童,创设生本化游戏环境

幼兒园课程环境在幼儿学习和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环境被称为“幼儿的第三位”老师,充分体现以幼儿为中心,为幼儿的发展服务。

(一)支持互动的动态环境

我们鼓励师幼共同创设能支持幼儿主动学习的动态环境,包括关注幼儿心理的情感环境:温馨氛围的“合家欢”、情感释放的“悄悄屋”、解决冲突的“和平桌”等;注重幼儿习惯的生活环境:弹性作息的“我的时间我做主”、为他人服务的“我是值日生”、融合时间的“每日签到”等;凸显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融合多元文化的“主题墙”、关注动植物的“自然角”、自主讨论规则的“区域环境”等。

(二)立足课程的资源环境

课程资源在课程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建立课程的“三级资源库”,既有动物、植物等自然资源和玩具、图书、废旧物品等材料资源,亦将本区域的民风民俗、名胜古迹等人文资源纳入进来,还包括对园内外资源的梳理和利用情况,以及师幼共同绘制的幼儿园周边资源图等。三级资源库分别以班级、年级组和幼儿园为建设单位,三者之间不是单列孤立,而是可以互相融合、灵活运用。

(三)体现探究的过程环境

根据课程的不同内容,我们采用多元化的形式呈现幼儿的探究学习过程,让幼儿的思考在环境中体现,让幼儿的活动在环境中留痕。师幼共同将课程发展脉络和内容以幼儿理解的形式呈现,或是呈现内容的板块式,或是呈现发展的思维导图式,或是幼儿能与之互动的操作式。努力让幼儿的思想看得见,让幼儿的学习看得见,让幼儿的经验看得见,让幼儿的课程看得见。

三、追随儿童,建构生动化项目课程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越来越强调教师要追随幼儿的兴趣需求,生成幼儿需要的课程。我们在园本课程的基础上,挖掘游戏资源,根据班级教育对象不断动态调整,建构生成性项目课程,促进师幼在个性化学习与活动中,共同灵性成长。

(一)课程:从园本化到班本化

班本化项目课程是课程实施的新形式,首先:具有生成性。主要表现为活动在前,建构在后,教师跳出预设的园本课程,追随班级幼儿已有经验和发展价值,生成幼儿当前所需的课程。其二:具有流动性。根据幼儿兴趣和需求生成的课程是不断深入、层层推进的,能围绕问题深化、迁移、运用,不断丰富。第三:具有系统性。幼儿的年龄特点不同,感兴趣的内容也有所不同,即便相同内容其探究方式和深度也不相同,随着自身经验累积,成系统阶梯式循环上升

(二)幼儿:从接受者到主动者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促进幼儿发展。教师要在《指南》引领下,在了解和尊重幼儿的基础上,鼓励和支持幼儿从当前经验出发,主动开发主题、建构活动、研究问题、师幼共同建构项目课程,在合作研究的过程中,发现知识、理解意义、建构认识、获得成长。

(三)教师:从执行者到建设者

教师在微项目活动建构实践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照搬实施课程到主动建构课程,从课程的执行者到课程的建设者。在班本化项目课程建设过程中,不断推进课程的适宜性和有效性,把教育理念内化为行动,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

我们顺应幼儿学习与发展特点,尊重幼儿想法与意愿需求,以游戏为切入口,依托区域活动、游戏环境、项目课程,实现课程游戏化建设的生活化、生本化、生动化,凸显“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游戏精神,让师幼在个性化、多样化的活动中获得有益经验,共同成长。

猜你喜欢

师幼预设建构
集体教学活动中提高师幼互动质量的策略研究
倾听儿童 相伴成长——“师幼互动”研修纪实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共享区域活动资源 滋长师幼幸福
师幼互动视域下幼儿教学活动策略探讨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问题是预设与生成间的桥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