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幼儿园科学探索区域的策略
2020-12-01陈迎慧
陈迎慧
一、引言
幼兒园区域活动是集体教学的延伸。科学活动区作为丰富科学教育活动的辅助手段,如果能积极引导,对幼儿的探究兴趣、探究方法培养有很大帮助。因此,各个幼儿园、各个班级都创设了大小不一的“科学探索区”,但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却会出现以下一些不和谐的场景:
场景一:科学区内热闹非凡,豆子撒了一地,满桌子的镜子乱七八糟,幼儿却在无所事事地你推我拽。
场景二:第一天,小朋友在玩集体活动后延伸的游戏——会移动的小船;一个月后,他们还是玩的同一个内容,重复着昨天的故事。
场景三:幼儿自顾自地把每一种材料从玩具柜中拿出来,然后又放了进去。教师从他们身边走过,对他们说:“不错,摆得很整齐!”
针对科学活动区所呈现出的问题,结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与现实情况,我们对区域主题环境、材料、内容及指导方面又进行了进一步思考与研究,发现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如重视活动形式的丰富和变化,忽视科学教育内涵价值的挖掘;过度重视提供材料进行动手操作,而忽视动脑思考;重视正规性的科学教育活动,忽视对非正规性和偶发性科学教育活动的指导;过度强调幼儿的主体地位,忽视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幼儿在情境中、在经验中的学习。
二、优化环境是幼儿园科学探索区创设的基础
合适的环境、适度的新鲜的刺激物,能潜移默化地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幼儿科学活动区要积极地为幼儿的科学活动配套充足的物质条件,创设丰富宽松的探索环境,随时满足幼儿求知欲的需要。但并不是材料越多越好,过多的材料对幼儿的刺激太大,让他们无法专心地去探究某一问题。因此,在选择材料时我们做到以下几点。
(一)选择合适的主题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在幼儿科学教育过程中应有侧重点。如小班应重点开展以“生活操作”为主的活动,诸如“糖果不见了”“会站立的蛋宝宝”等此类的小实验;中大班应侧重于以“种植活动”“科学小实验”为主,例如“浮在水上的蛋”“会爬的水”“摩擦起电”“会吹气球的瓶子”等。选择好主题后再根据各年龄班的侧重点来创设活动环境,提供相应的操作材料、活动流程照片、记录本等,以更好地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二)提供引发探究的材料
在科学教育领域,对幼儿来说,材料既是引发他们探究的刺激物,又是他们实现主动建构对周围物质世界的认识的中介和桥梁。即材料牵引着幼儿的探究活动,幼儿又借助于对物体的直接操作实现着对物质世界的认识。
1.材料品种丰富多样
“科学并不神秘”。选择幼儿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他们不仅会感兴趣,有探究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能真正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发现知识,形成概念,真正学懂学会。更重要的是,幼儿会逐渐发现和体会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如在开展“纸浆制品”活动时,怎样才能形成纸浆呢?教师准备了碎纸机,让幼儿自己将废报纸装进碎纸机─→转动把手─→整张报纸变成碎纸─→放入盆中─→加水─→套上胶手套进行搅拌─→观察变化,这样一系列操作活动,让幼儿获得了有关事物变化的知识和经验。
2.材料有可选性和多种组合的可能
教师不仅要善于利用辅助材料,更要善于创设开放式的教育环境。要充分利用社会自然资源进行科学启蒙,使环境真正成为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并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要让幼儿在玩耍中再发现、再认知、再创造,不断获取粗浅的科学知识。如在进行“巧妙取水”活动时,起初幼儿用常见的茶杯、小调羹、针筒等取水,一段时间后它们发现平平的纸张卷一卷、折一折改变形状成圆筒后也能取水,在篓子里铺上塑料膜也能取水,材料的可选性和多种组合,进一步调动了幼儿探索科学知识的积极性,培养了幼儿动手、动脑的能力。
3.材料随时不断扩展和增加
活动的内容、材料要根据孩子当前的兴趣和需要更换、补充,保持内容和材料的吸引力,促进幼儿的活动兴趣不断被激发,从而持久地保持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积极性。教师还可以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和教学要求,采用不同的方式投放材料,如可以用材料构成问题情景,可以开放性地投放材料,也可以由简单关系到复杂关系分层投放材料。
三、优化教师的活动指导是活动开展的关键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在整个科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始终要以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多重角色出现,与幼儿共思考、共探索、共成长!
(一)创设情境,帮助幼儿形成学习的动机
幼儿的心理发展的成熟水平,决定了这种教学活动的过程需要教师创设与其心理发展相应的情境,激发幼儿好奇的学习内驱力,引发幼儿观察和探索的兴趣,并形成积极好学的学习态度。例如,在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磁铁”中,教师以老花眼的奶奶不小心针掉在地上,到处找不到的情境表演引入,引导幼儿回忆已有经验帮助奶奶快速、安全地找到针,并请幼儿亲自实践。这个情境很好地激起了幼儿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赋予了思维以动力,同时也使幼儿明确了探究的目标,给了思维以方向。
(二)优化提问,引发幼儿的思考与探究
设置一个有趣、有效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吸引幼儿主动思考、观察、探索和发现。如在幼儿首次实验“会翻跟头的胶囊”后,教师提出“怎样做才能让小胶囊翻跟头呢”逆向式设问,这样的提问不仅激发了幼儿求知探索的欲望,同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探索空间,是引导幼儿积极猜想的动力。
(三)改变探索表达形式
以往,幼儿探究完后,教师仅仅运用语言交流的方式让他们表达自己的结果。现在,我们采用了多种方法,有选择地提供记录表,适时引导幼儿记录获得的信息。这样,能使幼儿关注探究过程和事物的变化,把抽象的信息变成具体的图表。我们还用现代信息技术视频播放,让幼儿一边看一边分享经验。我们针对不同年龄的幼儿,选择适当的记录方式,提高了幼儿探索的积极性。
具备良好的科学素质,是发展和完善教师能力的核心,是幼儿科学教育的成功关键,只要我们重视起来,相信能让活动区域绽放“科学”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