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数学课堂
2020-12-01高芳
高芳
陶行知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一位独具特色的教育思想家与教育改革家。虽然研究陶行知的教育文献已有不少 ,但大多是将他放在教育学的研究框架中进行处理,集中于对他的教育主张、教育思想与教育理论的梳理与解读。人们推崇他充满睿智与张力的教育诗文,佩服他勇于实践的气度与魄力,尊敬他为人师表的光辉人格,但对于他对中国乃至世界教育管理思想的贡献却有所忽视了。
一、陶行知教育管理思想的特征
围绕陶行知一生的问题,是如何实现国家与社会的民主。怀着对教育的信仰与期待,他将民主政治问题转化为教育问题,并进一步推展到生活教育的理念与实践上。这样一种从“民主政治”到“教育”再到“生活教育”的问题转换,使得陶行知的教育管理思想表现出鲜明的民主精神、生活倾向、实践性格、主体意蕴、参与意识、道德情结和解放旨趣。也正是这样一些品性,彰显了陶行知教育管理思想的教育学意味。具体地,我们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考察陶行知教育管理思想的教育学特征。
(一)“管理”与“教育”的统一
陶行知是典型的一元论者。他强调知行合一、学校与社会的统一、生活与教育的统一、教学做合一等等。这种一元论思想与行动理念渗透在教育管理方面,则体现为“教育”与“管理”的统一,注重教育管理本身的教育性。易言之,在陶行知那里,教育管理并不只是作为教育活动展开的基础和工具存在的,而是本身就作为一种教育内容和方式存在着。
(二)基于“教育”思考“管理”
在陶行知的教育管理思想中,“管理”与“教育”的统一,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育需求与管理任务的相互适应,更不是将教育屈就于管理,而是强调经由教育来推导管理。与我们当下的管理学意义上的教育管理学惯用的“自管理看教育”的分析路数不同,陶行知始终依循的是“自教育看管理”,他所思考的不是如何为了管理而管理,而是如何为了教育而管理。
(三)关注受教育者的成长与发展
陶行知教育管理思想的特征最为根本的体现 ,是始终关注着受教育者在教育管理过程中的成长与发展。他相信每个儿童与学生,特别是那些农村的、 出身贫寒的孩子,有接受教育、 实现发展的权利。他更相信,每个儿童与学生都是能动的、求变的、向善的主体,具有自我发展的秉性与潜能。正是在这样的价值取向之下,陶行知的教育管理思想处处流露着对民主精神的推崇,对主体意识的张扬。
二、小学数学课堂制度化管理的现状
“对话”已成为当代社会的关键词,从国际事务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政治领域到学术领域,“对话”已经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状态,同时成为人们达成目的的有效策略。
课堂对话是协调师生教与学的重要手段。教师可根据师生、生生对话交流的结果反馈信息,从而调整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可见课堂对话交流在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在目前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课堂对话存在着种种不尽科学的现象,影响了教学效果。传统教学沟通的弊端凸显在它的程式化与制度化上,它主要通过三个方面表现出来,即课堂座位配置以讲台为“中心”、师生教学对话以一问一答为“仪式”、师生教学对话内容以教师预先设定为“框架”。在这种教学沟通中,教师缺乏与学生在思维、情感、体验等方面的活性交融。
三、对小学班级制度化管理的反思
制度是课堂教学得以展开的基础,但一旦“化”了,其实质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所谓的“化”按其字义来看,即是一种事物性质和状态发生根本的变化。“数学课堂制度化管理”亦即数学课堂要以规章为指南,数学课堂教学的目的、任务、手段、方法等等都要打上制度的烙印,使得操作直接明了。誠然,数学课堂离不开一定的教育规章制度的制约,但这并不意味着必须实施制度化数学课堂管理。
相当一部分数学教师认为,利用完善的规章制度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控制,无须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做学生的工作,这样的数学课堂是“高效”的。制度化管理可能在相当短的时间内扭转课堂的学习秩序,规范学生的言行,走上正轨。但过于僵化整齐划一的课堂管理只是把学生当作可利用的资源,使得学生缺乏自主性、灵活性、责任感,甚至扼杀了创造性和个性。
在现代日趋开放的教育大环境下,在人文精神的熏陶下,在人们主体意识、民主意识越来越强的今天,制度化管理的越多就越会使学生感到不满,产生一种抵触情绪。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制度化管理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在人本思潮再度成为教育关注热点的今天,教师必须适应教育发展的历史潮流,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和人才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