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资源开发探究

2020-12-01葛海燕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20年11期
关键词:王母娘娘伏笔牛郎

葛海燕

民间故事《牛郎织女》,源于劳动人民对自然天象(牵牛星、织女星与天河)的崇拜,对美好爱情的向往祝愿。教学中,教师若能充分开发民间故事教学资源,通过品味语言文字,剖析人物形象,挖掘民间故事的写作特色,对于帮助学生了解民间故事的体裁特征,体会民间故事的语言表达以及剖析人物性格发展,均能发挥不同寻常的作用。

一、通俗生动,语言叙述更接地气

民间故事往往是通过人民群众口耳相传流传下来的,在语言表达上,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在教学中,我组织学生预习课文,发现民间故事的语言表达特点,课后让学生复述故事,就会发现故事语言无须经过认真思考和语言转换,极易组织。故事内容贴近生活,富有较强的画面感,为故事的叙述增添了许多生趣。

二、细节描写,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统编版教材对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更为细致,无论是勤劳朴实的牛郎,还是美丽善良的织女角,哪怕残暴专制的王母娘娘,憨厚温顺、带有神话色彩的老牛,甚至不怎么出镜的哥哥嫂子,也格外惹人讨厌。

(一)读画品议,探究主人公的性格特征

牛郎织女是古代劳动人民的代表,牛郎代表着勤劳朴实,不甘命运的底层穷苦大众;织女,用现代语言来说——美丽善良,略带叛逆的“白富美”。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从牛郎的成长足迹入手,读一读、画一画、圈一圈、品一品、议一议,尝试探讨牛郎和织女的性格特征。

(二)将心比心,研究王母娘娘的心理变化

王母娘娘高高在上,是残暴专制的封建统治者形象。在教学中,我组织学生分组合作,分别阅读两种文本,讨论、汇报学习成果后,进一步指点:在王母娘娘的身上,你们仅仅看到了她的残暴与可恨吗?引导学生结合“拗”字以及允许鹊桥相会等细节,体会王母娘娘的“可怜天下父母心”。

通过对比,结合阅读,我们发现,苏教版课文中对于王母娘娘的动作描写更为生动,而统编版文本中,则心理描写更胜一筹,从字里行间,我们体会一个内心极为矛盾,深爱着织女,却又拉不下面子放不下尊严的家庭统治者的形象。

(三)联想编写,勾画神秘老牛的独特形象

老牛是牛郎相依为命的伙伴,也是牛郎改变命运的指路人。一头通神性、会说话,知恩图报的老牛,其实是勤劳朴实的劳动人民的象征!

在教学中,笔者带领学生首先找出文中描写老牛的语句,细细品读那些细节描写,慢慢想象文字描绘的画面。学生借助文本,想象当时的画面,体会老牛的想法……然后组织学生想象老牛的神秘来历,进行片段练习。

三、双线伏笔,表达更为合理有趣

民间故事常用伏笔及线索运用等结构表达方法,使得整个故事的表述更为紧凑生动,情节发展合理有趣。

(一)双线并行,故事脉络明晰

在《牛郎织女》这一故事中,主辅双线交织发生,交替发展,推动情节发展。主线为牛郎和织女相知、相爱,及至遭遇滔天大祸,一家人生离死别的悲惨故事;而辅线则是牛郎和老牛相依为命,危急时刻,老牛巧助牛郎,追赶王母娘娘。

而统编版课文采用了主辅双线并行,交替相生的独特表达方式:开头重笔描绘牛郎的悲惨身世以及他和老牛的亲密相处,然后在老牛的帮助下,牛郎结识了善良的织女,并成立美满的家庭……教学中,我组织学生列出人物名称,厘清主要情节,总结出两条线路图:即牛郎和织女,牛郎和老牛;然后在情节发展的讨论中,梳理出两条故事线索,勾画出一幅主辅线索明晰,故事脉络分明的思维导图。

(二)巧用伏笔,故事情节生动曲折

伏笔是文学创作中的常见手法,指文章中上文看似無关紧要的事或物,对下文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某种提示或暗示。《牛郎织女》中,多处运用了这种手法。

在组织教学时,我让学生分组课文,围绕学习任务展开阅读讨论:

四人为一组,分别阅读课文,寻找课文中伏笔;用横线画出文中伏笔及其相照应的语句,并读一读;讨论课文中伏笔的作用。

老牛身上的伏笔最多,其实也是为老牛的神秘来历增添了几分神性色彩,“微弱的星光下,老牛嘴一张一合的正在说话。老牛真会说话了!”这句话其实既是对前文伏笔的一种巧妙照应(课文前头写道:牛郎随口哼几支小曲,没人听他的,只有老牛“摇摇耳朵闭闭眼,好像听得挺有味儿”“牛郎心里想什么,嘴里就说出来,没人听他的,可是老牛咧开嘴,笑嘻嘻的,好像明白他的意思”“有时跟它商量一些事,牛好像全了解,虽然没说话,可是眉开眼笑的……”)。预设伏笔是为更细致地描写,展现出牛郎和老牛的亲密情感,充分表现了这是一头善解人意、不同寻常的老牛,同时更是为后文老牛临终嘱咐埋下了伏笔,巧妙地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

伏笔运用还有许多,比如:老牛临死前要牛郎剥下它的皮;织女“有时候也发愁。愁什么呢?……”或是为后文做铺垫,或是预示即将到来的灾难,展现出民间故事的独特的文学魅力。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堂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民间故事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品味语言、感悟形象的过程中通过品读、讨论、勾画、碰撞,“入其境,通其心”;深入文本体味角色形象,挖掘民间故事的体裁特征和文学表达特色,从而爱上民间故事,爱上中华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王母娘娘伏笔牛郎
今夜的天池
《牛郎织女》故事梗概
王母娘娘的烦心事
设置伏笔,增加细节描写
退路
善待意外
微澜尽处是狂涛——《最后的常春藤叶》的伏笔手法漫谈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谈《斑羚飞渡》中的伏笔照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