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量校本课程的“高度”与“长度”
2020-12-01周艳浦晓岚
周艳 浦晓岚
当前学校的课程规划和设计都追求鲜明的个性与特色,追求用精练的语言概述学校的课程哲学。其实,课程的规划就是一种高难度的编织艺术,既要编织学生的当下生活,也要创造各种可能的未来;既要站在“世界的高度”,用国际视野审视学校自身的教育哲学与价值观,也要有“历史的长度”,珍视学校的历史传统和教育传承,体现地方特色与本土情怀。因此,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设计可以從“高度”与“长度”两个维度考量课程愿景、校园生态、课程结构等,进而祛除知识本位、成人本位、学校本位的课程样态。
一、文化寻根:课程愿景的生动勾勒
学校的教育思想,是流淌着的传统与文化。学校校本课程的规划和设计,应建基于学校自身的传统和文化之上,从学校的精神发展史中汲取丰富的营养。
无锡市厚桥实验小学正是在学校百年校史的文化溯源寻根中勾勒出了儿童版画校本课程的课程愿景。元明时期浦氏建桥、福泽桑梓,清同治举人创办学校、乐育英才,抗战时期学校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百年沧桑,凝聚成学校的“厚泽文化”。厚泽文化坚持“立德”为首,以“厚”为训,以泽至厚,是学校办学的核心理念。
观照学校厚泽文化,儿童版画确立了“以美惠德,以美涵爱,以美养正,厚泽人生”的课程愿景,关注学生富有个性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在了解、欣赏、创作版画的过程中有“美的发现”“美的行动”,从而积蓄“美的成长力量”,是具有“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能力的“美能少年”,描摹出了“既有乡村记忆,又有家国情怀,更有世界眼光”的儿童图像。愿景与图像交织在一起,正是实践探索中百年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一种生动体现。
二、开放有度:校园生态的“文化磁场”
学校的一切都是课程文化的体现,特别是学校的校园生态,最真实地体现着学校的办学追求。在自然舒展的空间环境中,如果能看得见儿童的思想,儿童的故事,儿童的经历,就能找到儿童生长的方向和力量。
我们打造了“一廊一院”的版画生态主轴。学校主入口中心广场“厚泽”校训石端坐正中,东西侧栽种10棵高大榉树,预示厚小学子坚忍不拔,茁壮成长。广场北面是校史展示厅,陈列着百年礼赞、厚小大事记、学校荣誉等,向学生诉说着厚小的光荣。“版画长廊”紧挨校史大厅,“映照童心”彰显学校版画课程的儿童哲学。漫步长廊,溯版画课程起步、发展的印记,赏学生作品、活动剪影,长版画小知识。廊道尽头连通“厚泽”版画院,院内精心规划版画工作室,布置版画展厅,使版画院既成为一个多样的课程景观,又是一个开放的“活动场”。
在“一廊一院”的版画生态主轴外,亮点橱窗、“作品速递”展板、班级“版画天地”等版画元素,点缀整个校园,与主轴交相辉映,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形成了版画校园生态的“文化磁场”。环境在变化,课程在萌芽,置身其中的人在生长。
三、整体架构:课程结构的“大手术”
课程结构是课程的组织结构,对应的是学生未来发展的素质结构。设计理想的课程结构的基本前提是探究课程类型之间内在的联系。缺少丰富性、选择性、活动性和探究性是当前学校课程结构的共性问题,这就需要像“动手术”一般,整合、优化和系统化学校的课程。
学校儿童版画课程以“美能少年”的育养目标为主导,以研究儿童版画学习与发展的内在规律为线索,立体化设计有层次的课程结构。第一个层次是版画基础性课程,侧重点在版画的认知和欣赏,为“美能少年”积累必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第二个层次是版画拓展性课程,开发“版画+乡土地理”“版画+人文阅读”等“版画+X”的版画项目课程,强调多个学科领域的相互渗透和联系整合,在每一个项目主题上,都尽可能多地去调动学生在各个学科、各项活动中的学业获得,运用这些学业获得来进行新的综合性学习。第三个层次是版画个性化课程,开发主题式项目研究,侧重点在于“关切”,体现个人兴趣与意愿,鼓励学生涉足更广、更深的版画学习领域。
整体架构,是为了力求课程表达落点恰当、内涵丰富、逻辑清晰,从而逐步实现“从课堂到生活”的教学时空的跨越,“从技艺到体验”的教学内容的跨界,“从单科到合科”的教学方式的跨度。
四、专业保障:课程开发者的“全课程眼光”
杜威强调了教师的课程主体意识,指出“作为教师,他考虑的是怎样使教材变成经验的一部分,他自己的教材知识怎样帮助解释儿童的需要和行动,并确定儿童应处的环境,以便使他的成长获得适当的指导。”在儿童版画课程开发与实施中,教师必将从“局外人”走向“创生者”。
我们主张教师用全课程的眼光来重审教学与生活,进行整体设计。通过适当改造,将版画课程变成学生与教师重要的美好的人生经验。改造中,有主题的贯穿——聚焦、深度;有乡土元素的加入——本土视域;有放权——自主;有挑战——创新。在这种主张下的学习,更趋向于主题化的、活动化的学习方式,从内涵到外延极大地拓宽了学习视野。一幅版画作品不再仅仅是静态的供人欣赏的画作,而是师生相对完整的一次生活。
总之,让学校校本课程生长于学校文化的“长河”中,矗立于未来发展的“高度”上,就需要作为教育人的我们永远持有一种整体的、敬畏的生命教育观。这必将提示着我们更加谨慎地对待教育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使课程真正成为指向学生未来发展的生长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