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问题 打造高效课堂
2020-12-01孙建如
孙建如
问题是数学的灵魂,问题是思维的动力。如果把学生的大脑比作一泓平静的池水,那么教师创设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课堂教学问题,就像投入池水中的一颗石子,可以激起学生思維的浪花,打开学生的心扉,使他们处于思维的最佳状态。因此,设计良好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打造有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重要保证。
一、设计悬念型的问题
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机制,它是由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想解决它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对大脑皮层有强烈而持续的作用,使你一时既猜不透、想不通,又丢不开、放不下。联系学生实际,在新旧知识的连接处创设问题情境,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其产生不足感和探究欲望,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例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我设计了一组准备题,请学生依次回答。学生答到第3题时有一定的困难,第4题答不出,我马上说出答案,并让学生出类似的题目继续考我。我一一正确作答后,学生惊讶无比,想知道我用什么方法算得这么快,迫切想掌握这种计算方法,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设计实验型的问题
动手操作实验能直接刺激大脑进行积极思维,它不但能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概念,还能让学生通过亲身的实践真切感受到发现的快乐。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我对教学内容的安排顺序做了如下调整:正方形的周长→长方形的周长→不规则图形的周长。师:刚才我们通过举例、指一指、描一描等方法,知道了周长的含义。你能判断下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哪一个长一些吗?(以此引导学生猜想,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学生回答略)师:现在有好几种不同的意见,谁能想出一个比较好的办法,并证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合理的?同学们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讨论解决。师:同学们都想到了先量后算的方法,下面我们就来量一量、算一算正方形的周长。学生动手测量,并列式计算。(学生汇报)师:比较这几种方法,哪种方法更简便?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测量和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学生测量和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师(小结):你喜欢用哪一种方法?为什么?(学生汇报)这里对教学内容的呈现,由特殊到一般,认知活动由简单到复杂,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设计游戏型的问题
猜谜语、听故事、做游戏都是小学生非常喜爱的活动。在教学中,如果将学习内容设计成谜语、故事或游戏,并在这些活动中引入竞争机制,能使课堂气氛活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比较数的大小”时,我设计了“摸大奖”的游戏。全班学生分小组开展游戏,每人每次从小组的摸奖箱里摸出一张数卡(摸3次),每人将3次摸出的数卡按要求(第一次摸的数卡放百位,第二次的放十位,第三次的放个位)摆成一个新数。然后学生小组内讨论、比较各自数的大小,组长把本小组最大的数写在黑板上,最后全班共同讨论、比较,并把黑板上的各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找出“大奖”得主。游戏进行到此时,每个学生都激动不已,有的高兴,有的叹息,都迫切希望能再做一次。我把握有利时机,及时满足他们的需要,改变游戏规则再做一次,找出新的“大奖”得主。就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高潮迭起的游戏中一次次被激发,他们不但轻松愉快地掌握了比较数的大小方法,而且通过对比前后两次游戏的规则和结果,发现了数字、数位与数值之间的变化规律。
四、设计开放型的问题
开放性问题的情境要有实际意义,要突出主题,还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和启发性,能激发学生探索的意识,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经验。教师设计的问题应该简练、明确,并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来调控。例如,在教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三位数加法”时,有位教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今年国庆节,王教师一家(两个大人,一个小孩)准备到北京旅游。从沭阳到北京坐火车,成人票每张355元,学生票每张150元。从沭阳到北京乘飞机,成人票每张800元,学生票每张300元。教师全家准备在北京住一天,住宿费是每人每天80元。请你帮教师设计一种旅游方案,说说你的理由,并计算出这次旅游大约要花多少钱。”学生先独立思考和计算,再进行反馈:有的提出为了节约开支,最好是往返都坐火车;有的认为坐火车既累又浪费时间,最好往返都乘飞机;有的认为去的时候人不累可以乘火车,回来的时候最好乘飞机,否则太累了,不利于接下来的学习和工作。在计算大约要花多少钱时,也出现了不同的解法:有的先计算每人花的钱再将三个人的加起来;有的计算两个大人花的钱再加上小孩的等。这样的开放情境有利于学生积极开展多角度、多维度的思维活动,在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同时,提高了思维的合理性、广阔性和敏捷性。
高效课堂,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良好的问题设计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并在丰富的问题情境中高效地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掌握数学。只要教师能根据教与学的实际需求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并对其进行优化组合,就一定能取得教与学的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