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向“北斗”英雄们致敬

2020-12-01王丽华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前言 2020年10期
关键词:原子钟链路北斗

王丽华

导语

2020年6月23日9时43分,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拔地而起,把北斗组网的最后一颗卫星送上轨道,至此,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部署完成。然而,很多人可能不知道,55颗北斗“出道”的背后,还有一个中国当之无愧的“天团”级别的队伍!这支队伍有30万人之多,以80后、90后为主,平均年龄才31岁,比国外相关团队年轻了十几岁!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们,向这些“北斗”英雄们致敬!

人物

三个小伙子的故事

时间回到30年前,1990年8月,就在美国的GPS系统第8颗卫星发射升空的当天,“海湾战争”爆发。美国军方果断地提前将GPS投入使用,并不成熟的GPS显示出强大的威力。

没有自己的卫星导航,等于把国防拱手送给别人。建设中国人自己的定位导航系统迫在眉睫!

1995年,北斗导航工程立项启动不久,一个不速之客——信号“快捕精跟”问题跳了出来,严严实实地堵住了北斗一号的工程进展。能否实现对信号的“快捕精跟”将成为决定北斗一号整体性能甚至左右整个工程进展的关键。

就在所有人都一筹莫展的时候,博士还未毕业的20多岁小伙子——王飞雪、雍少为和欧钢拿出了一套“全数字化”方案!他们从北京抱回一台比较先进的计算机,拿了4万元的尝试经费,开始了艰难的攻关历程。他们把一个不到10平方米的仓库简单收拾一下当作实验室。没有仪器设备,就东挪西凑找人借,在极为艰难的条件下,他们的仿真试验取得了理想效果!“快捕精跟”关键技术立项后,王飞雪和同伴们每天工作20个小时左右。他们饿了就泡包方便面,困得眼皮都撑不开时就泡上一杯濃咖啡提提神,直到实在坚持不住时才打开行军床……

这一熬就是整整三年。1998年5月,他们终于迎来苦尽甘来的日子,测试得到的第一批“快捕精跟”数据,效果远远超出了大家的期望值。解决了核心技术问题,2000年,两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被送上太空。2003年,第三颗卫星送入太空后,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建立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思考:在巨大的困难面前,三个毛头小伙子毛遂自荐,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完成了仿真实验,随后开始了三年的艰苦“长征”,最终获得成功。从王飞雪、雍少为和欧钢身上,我们不仅看到了年轻人的那股冲劲,更看到了中国科技人身上的那种勇于担当、敢于挑战、不怕吃苦、坚持不懈的精神。

素材运用:在写青年、偶像、担当、挑战、吃苦耐劳等主题的作文时,此素材可作为论据使用,也可稍作加工后运用到记叙文中。

他们用北京时间给世界定位

2003年欧盟邀请中国共同研发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然而,中国支付了2.3亿欧元的“加盟费”却根本无法接触“伽利略”的核心技术。最令人气愤的是,欧洲人傲慢地认为,中国不可能造出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这也让我们愈发清醒地认识到,“北斗”必须靠自己!

可是北斗二号系统的开发比北斗一号更难。2005年,当时正在建设的北斗二号系统的“原子钟”突遇问题。原子钟是导航卫星的心脏,如果原子钟有1秒误差,就意味着卫星定位会偏离30万公里!

本来想从欧洲引进这一技术,但人家突然不卖了。这给了北斗团队当头一棒!核心关键技术必须突破,不能受制于人。当时,只有20多岁的李春景,成为原子钟研发团队的骨干。

李春景带领着年轻的团队,通过大量的分析和计算,无数的试验分析和验证,终于在2007年4月,让这一颗“中国心”原子钟,伴随我国首颗北斗二号试验卫星成功发射上天!

仅仅两年时间,中国的年轻科学家就攻克了这项世界难题,而同时欧洲的伽利略导航系统,却因原子钟故障,不得不补发卫星!

中国人不仅自己有了原子钟,随着北斗在全球布局,中国人正在用北京时间给世界定位!

思考:原子钟堪称是导航卫星的心脏,其研制难度可想而知。而李春景所带领的年轻团队,仅用两年时间就攻克难题,获得成功。面对这样的神奇速度,外国人发出了惊叹!不过,北斗人心里却非常清楚,这完全是被逼出来的,是靠着不服输的骨气、玩命干的勇气拼下来的。

素材运用:在写逆境、压力、突破封锁、不服输、奇迹等主题的作文时,可灵活运用此素材。

每颗螺丝钉都是我们自己的

2009年,北斗三号工程正式启动建设,加快北斗系统尽早服务全球,造福全人类的步伐。可问题来了,欧美等西方国家并不希望中国有自己的定位导航系统,中国的地面站,在境外很难建立!

这时,北斗团队年轻的80后们站了出来,不让我们在境外建,我们就搞“星间链路”!所谓星间链路,就是让卫星与卫星之间建立起稳定的链接,将遍布全球的卫星编织成一张网,只要有一颗卫星在中国的领空,所有卫星便能通过它联系到国内地面站!

星间链路技术对北斗能否成功全球组网至关重要,在方案确立的关键阶段,当时只有29岁的康成斌大胆提出了某关键技术的验证方案。他建议做一颗模拟的卫星去进行测试验证。领导给了他全方位的政策支持。历时5年攻关后,北斗卫星全球组网的关键技术取得关键突破。最终,星间链路技术让北斗三号“太空兄弟手拉手”,不仅解决了没有地面站的问题,还将定位精度提升到了7万公里测距精度达到厘米级!相当于能看清几十公里外的一根头发丝!测量精度甚至高于GPS!

年轻的北斗团队再一次交出了令世界震惊令国人满意的答卷!

2015年,是北斗系统里程碑的一年。随着搭载着星间链路技术的第17颗北斗卫星升空,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区域运行开始向全球运行拓展。从这颗卫星开始,北斗卫星的所有核心部件,全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创造”!

思考:“每颗螺丝钉都是我们自己的!”这是一句听起来多么令人自豪的话语呀!而在这句话的背后,不知有多少人辛勤付出!星间链路技术的成功再次证明,在科技创新的大道上,中国人一定会越走越远,取得更多令世界瞩目的成果。

素材运用:在写“中国创造”、自主知识产权、奉献等主题的作文时,可巧妙运用此素材。

深度思考

坚持走“北斗式”自主创新之路(节选)

于紫月

当前国际形势日趋复杂,我国科技发展只有走“北斗式”的自主创新之路,才能在国际竞争中掌握话语权,摆脱部分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不利局面。

走自主创新之路,需要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北斗系统的背后不仅有卫星研制单位,还有运载火箭、科学仪器、地基服务、功能开发等数百家机构、企业,数万名科技工作者,为北斗升空、应用保驾护航。近年,我国在高铁、5G、超级计算等方面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也无不阐释着跨学科、跨领域组织协同,政府、高校、科研机构、科技企业统筹联动的重要性。

走自主创新之路,需要发扬攻坚克难精神。北斗一号历经多年筹划钻研,开创双星有源定位体制,打破我国对国外导航定位技术的被动依赖局面;北斗二号攻克以导航卫星总体技术、高精度星载原子钟等为代表的多项关键技术,打破国外的技术封锁;北斗三号在星间链路、卫星寿命等技术创新上大放异彩,历经11年完成星座部署,实现全球组网覆盖。从有源到无源、从区域到全球,“北斗人”用行动诠释了不断拼搏、攻坚克难的精神内涵。

走自主创新之路,更需要勇攀高峰的信心。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鼓励科技工作者要坚定创新自信,勇攀科技高峰。北斗系统是全球首个混合星座导航卫星系统,突破了混合导航星座设计、高稳定性信号播发通道、有源和无源定位一体化、星载原子钟高精度高稳定热控等众多关键技术,首次实现导航定位、短报文通信、差分增強3种服务融为一体。中国的北斗成为世界的北斗、一流的北斗,离不开“北斗人”勇攀高峰的信心和矢志创新的勇气。

(《科技日报》2020年6月24日)

感悟:自主创新是引领我国当代科技发展的金钥匙。如何进行自主创新呢?作者从北斗系统的成功中提炼出了三点经验,那就是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发扬攻坚克难精神、要有勇攀高峰的信心。相信勤劳智慧的中国人,一定会在“北斗”精神的鼓舞下,在更多领域推出国之重器,牢牢掌握科技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命门”。

素材运用:在论述科技创新、自力更生、攻坚克难等话题的作文时,可选用文中的观点和论据。

观点链接

△“北斗人”的精神和风范,值得我们一生学习和践行,他们的丰功伟绩和艰辛付出,我们应永远铭记。

——人民论坛2020年6月26日

△几千年前,中国的罗盘传播到世界,为人类的科学探索足迹开辟了更加广袤的空间,旅行者携带着它,勇敢地驶向远方。

今天,中国的北斗让世界再次看到,以智慧和汗水浇灌,持共赢共享的胸怀,一个和平美好的地球充满希望。

——新华社客户端2020年6月23日

△中国“北斗”,见证着中国智慧,随着“北斗”系统日臻升级完善,我们相信,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北斗”作为太空中最闪亮的“中国星”,一定会为造福全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大江时评”2020年6月24日

小练笔

1.以“我心中的偶像”为题写一篇微作文,文体不限,200字左右。文中至少用到上述素材中的一则。

2.请以“创新”为话题,写一个片段,向同学们介绍生活中一个创新故事,200字左右。

猜你喜欢

原子钟链路北斗
“北斗定位仪”和“北斗系统”是一回事吗
新型原子钟140亿年内误差不超1/10秒
北斗导航卫星助我去旅行
一步之遥
“北斗港”再发两星
一种IS?IS网络中的链路异常检测方法、系统、装置、芯片
“天宫二号”上的空间冷原子钟
基于热备份提升微波站点传输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