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亦劳止 汔可小康

2020-12-01李佩胜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前言 2020年10期
关键词:小康小康社会攻坚

李佩胜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从2000多年前的《诗经》开始,“小康”作为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代名词,就一直是中华民族追求美好生活的樸素愿望。1979年,邓小平会见来华访问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首次用“小康”一词描绘他心目中中国现代化的图景。1997年9月12日召开了党的十五大,大会报告首次提出了“进入和建设小康社会”这一重要构想。2000年10月11日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则进一步宣布:“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10年,我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为后一个1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基础。2017年的十九大报告则提出,“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

“全面小康,覆盖的人口要全面,不能只是一部分人小康起来,而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

带着为全体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执政理念,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披荆斩棘,不断刷新世界减贫的历史纪录。尤其是十八大以来减贫成绩斐然:贫困人口从2012年年底的9899万人减少到2019年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连续7年每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到今年2月底,全国832个贫困县中已有601个宣布摘帽,179个正在进行退出检查,未摘帽县还有52个,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用“小康”来诠释中国式现代化,明确提出到20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此后,我们党立足现实、着眼未来、与时俱进,不断丰富、拓展和深化小康社会目标,从小康到全面小康,不断提出更顺应人民意愿的新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显著成绩。

牢记初心使命   决胜全面小康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无论面临多大挑战和压力,无论付出多大牺牲和代价,这一点都始终不渝、毫不动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初心使命,也是对党的奋斗历程和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铿锵有力、凝练深刻,重申了党的性质宗旨,指明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我们吹响了牢记初心使命、决胜全面小康的冲锋号角。

深刻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历史意义。2020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回顾近百年党史,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为了带领人民走上现代化道路、实现全面小康所作出的艰辛努力和不懈奋斗。通过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最大愿望。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中国许多仁人志士作过各种尝试和努力,但都失败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为中国人民建设现代化国家、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找到了正确的道路,把中华民族带入现代化进程的快车道。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建立,为中华民族复兴奠定了基本政治基础。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是我们对人民立下的军令状,必须全力以赴去实现”,充分彰显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决心。现在,我们已来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军的历史进程中的关键节点,只要我们增强历史自觉和政治自觉,团结一致、全力以赴,就一定能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加快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弱项。实现全面小康,就要全面脱贫。经过改革开放以来40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已经接近完成。中国成为全球最早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要看到,脱贫攻坚战不是轻轻松松就能打赢的,还面临不少困难挑战,有不少短板弱项要补,决不能松劲懈怠。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确保完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就是提醒我们这是一场硬仗,越到最后越要紧绷这根弦,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只要我们准确把握国内外疫情防控和经济形势的阶段性变化,强化问题意识,因时因势调整工作着力点和应对举措,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推进脱贫攻坚,就一定能够达到“全面小康覆盖的领域要全面、人口要全面、区域要全面”的要求,交出合格答卷。

实现全面小康,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队伍作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发展航船要抵达全面小康社会的彼岸,需要中国共产党为这艘巨轮掌好舵。我们党担负着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党坚强有力,党同人民保持血肉联系,国家就繁荣稳定,人民就幸福安康。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历史节点,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必须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始终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必须坚决反对和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坚决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确保完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从提出四个现代化、小康目标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接续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完成这一战略任务,是我们的历史责任,也是我们的最大光荣。”胜利在望,我们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决完成这项对中华民族、对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

(摘自《求是网》,原文有删改)

全面小康、千年梦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深情感言,从“不再要饭,吃饱肚子”,到吃上“净颗子”,再到“想吃细粮就吃细粮,还能经常吃肉”,那些当年乡亲们遥不可及的梦想甚至“下辈子的愿望”都已经一一实现。实践充分证明,在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同心协力,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适用方向:初心使命  责任担当  全面小康

扎实苦干,用奋斗成就未来

光阴流转,勾勒出新的年轮,召唤着新的进发。今天的中国,又一次站在重要的时间节点,再一次呼唤奋斗者的担当。2020年已经走来,脱贫攻坚重任在肩,全面小康曙光在前,尤需鼓起“勇于担当、敢闯敢拼、苦干实干”的精气神,以“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的紧迫感,迎难而上、闯关夺隘,向着既定目标奋勇行进。

好日子是干出来的。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全党全国上下同心、顽强奋战,书写了“最成功的脱贫故事”。从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考察地湖南十八洞村,到曾被联合国称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地区之一”的宁夏西海固;从率先脱贫摘帽的江西井冈山,到曾经“苦瘠甲天下”的甘肃定西,我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让世界为之惊叹的脱贫业绩。这样的成绩,本身就是对“真抓才能攻坚克难,实干才能梦想成真”的生动注解,就是对“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有力诠释。

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越到最后时刻,越要响鼓重锤,咬定目标,精准施策,精准发力,按时按质完成各项既定任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20年工作时,明确提出“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打赢脱贫攻坚战这场不能输的硬仗,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是我们党作出的庄严承诺。只有牢牢按照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坚持焦点不散、靶心不变、力度不减,聚焦“硬任务”,敢啃“硬骨头”,确保最后的冲刺不摔跤、不掉速、不跑偏,才能让全面小康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行百里者半九十,越往后脱贫难度越大。正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打赢脱贫攻坚战,不是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解决的,全党在思想上一定要深刻认识到这一点。”需要看到,目前,脱贫攻坚依然面临不少“硬任务”,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任务仍然较重,松劲懈怠问题仍未完全解决,责任不落实、政策不到位、工作不精准问题仍然存在。不打折扣完成“硬任务”,巩固已有脱贫成果,意味着广大党员干部要一鼓作气、乘势而上,保持攻坚态势、强化攻坚责任,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赢得人民认同。

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冲刺,是咬紧牙关的时候,是屏息聚力的时候,是比拼意志的时候。越是到了这样的时刻,越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对症下药、精准施策,同时还要大胆探索、勇闯新路。需要看到,今天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包含着更多期待: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等等。为此,我们既要把握2020年这个时间节点,又要注重可持续,做好全面小康与基本实现现代化之间的有机衔接,一张蓝图绘到底,一鼓作气干到底。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来说,保持昂扬斗志,用奋斗成就未来,我们依然需要继续发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那么一种精神,继续保持“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那么一股劲,再接再厉、奋发作为。

今天,我们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要不断跋山涉水。越是任务艰巨,越需要广大干部保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勇气和斗志。我们坚信,以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乘势而上,尽锐出战,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就一定能够实现。

实现全面小康,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只有不忘初心,以坚强的意志做后盾,百折不挠、越战越勇,才能在最后阶段拥有战胜困难的信心和艰苦奋斗的实力,从而取得最终胜利。举四海之力,纳天下智慧,脱贫征程不仅笃定刚健,更在可持续发展中步步生花。克贫困磐石,聚全国智力,脱贫事业不仅推进有序,更在不断前进的复兴之路上,绽放异彩。

适用方向:实干兴邦  行百里者半九十  奋斗成就未来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各行各业都涌现出一大批奋斗进取的先进典型,他们辛勤工作在各条战线的平凡岗位上,以实际行动践行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用不平凡的奋斗业绩和奋斗故事,传递着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价值理念,激发出砥砺奋进的精神力量。

“到基层去”   无悔的选择

“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2003年,伴随着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主题歌《到西部去》的动人旋律,我走进贵州大方县的大山深处,当了两年的乡村支教老师。10多年过去了,每当听到这首歌的时候,依然心潮澎湃。

正是“到基层去”的这个选择,让我不仅收获了满满的感动,也改变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和成长轨迹。2018年1月,我来到湖北省秭归县工作。两年多来,每当自己走进乡村、深入基层,都能感受到那份浓浓的真情和沉甸甸的责任,工作中也渐渐多了一份沉淀和踏实。我越发深刻地体会到,在最好的年华“到西部去,到基层去,投入时代的洪流中”,是青春之幸、青春之福。期待越来越多的青年走进西部、走进基层,用坚实的脚步丈量大地,让青春散发更多泥土的芳香,让成长收获不一样的意义。

泥土的芳香里饱含着浓浓的真情,让我们懂得心存感恩、胸怀大爱。“善人者,人亦善之。”在大石小学支教期间,得知曾经帮助过这里的大学生志愿者李华芬身患重症的消息,学生们自发排起100多米长队捐款。2006年,还在治疗中的李华芬来到大石小学义务支教了一年半。她说,是学生们的纯真、善良,让她学会了感恩,给了她战胜病魔的勇气和力量。可以说,基层是一片肥沃的土壤,也是一泓涌动的清泉,滋润着成长的种子,浇灌出爱与真情。

泥土的芳香里浸润着耕耘的汗水,让我们懂得脚踏实地、拼搏奋斗。在田间地头,在大街小巷,处处可见辛勤耕耘的年轻身影,为人生梦想打拼,为美好生活奋斗。2018年,“80后”青年宋青山主动放弃大城市优越环境,返回秭归县沙溪镇高潮村担任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宋青山第一时间返回岗位指挥疫情防控工作,在为村民运送生活物资途中不幸发生意外,牺牲在抗疫一线,让无数人感动流泪。在基层的沃土上,多少热血青年忘我奉献,多少青春年华无私绽放,用实际行动书写着最动人的青春故事。

泥土的芳香里凝结着朴素的智慧,让我们懂得俯下身子、虚心请教。基层是智慧的源泉,很多时候老百姓的“土办法”最接地气,也最管用。在秭归县王家岭村,身残志坚的脐橙“土专家”谢宗华为了解决脐橙病害问题,他脐橙园里搭起简易床,行动不便就坐在地上,反复进行实验。虽然只读过小学,但他摸索出了“烟熏法”“环割法”等技术,有效解决了病害问题。事实证明,只有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拜群众为师、向群众学习,才能汲取到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力量。

基层是希望的田野,也是梦想的沃土。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像一棵棵红柳、一株株格桑花那样扎根成长,就一定能够收获一路芬芳,书写更加光辉灿烂的人生。

(摘自《人民日報》)

社会实践,让我们更多地去关注社会,了解形势与政策的动态,是一个提升自我,锻炼自我的宝贵平台。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去更多地贴近社会,去更真实地感受社会生活,体味最真实的人生。

适用方向:扎根基层  人生选择  牢记使命  家国情怀

猜你喜欢

小康小康社会攻坚
小康微博互动
攻坚脱贫
贵州28个县(市、区)同步小康创建达标
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树立发展信心 培育增长动力
豌豆小姐和树洞先生
只要充满自信,做什么工作都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