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2020-12-01胡一峰

作文周刊·高二版 2020年43期
关键词:文段弹幕评点

胡一峰

解题技巧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论述类文本阅读的重要考点。所谓“筛选信息”,是指根据题目要求将相关信息(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等)进行甄别、提取;所谓“整合信息”,是指根据题目要求,将筛选出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处理。由此可见,能否准确对信息进行甄别、提取、组合与归纳是此类题目得分的关键点。近几年,在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中“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以客观选项题的形式呈现,考查思维发展与提升。

一、解题方法

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同学们的阅读理解、信息处理、逻辑思辨等语文学科的关键能力,在阅读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明类属。论述类文本涵盖面广,阅读时首先关注文章的出处,明其类属。论述类文本的选文,体裁上多为学术论文,题材上主要在社会科学范畴中。学术论文较为严谨,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强,通过对选文出处的了解、揣摩,有利于同学们迅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对象和内容梗概。

2.勤勾画。通读时可边读边标记,养成圈点勾画的习惯。勾画关键词(如表对象的关键词、表行为的词、指示代词、关联词以及重要标点等),关键句(主旨句、层次句、主题相关信息等),理清全文的主旨、思路,各段的主要内容。

3.善提取。信息有虚实、显隐、集散之分,对于同一内容的多种表述方法能够辨别判断;对于隐含之意、话外之音要善于分辨,能够“闻弦音而知雅意”;对于分散信息要善于寻找、综合。

4.细比对。由于选项信息往往会对文本信息进行压缩、转化,与原文表述存在一定区别,比对时要将题干、选项和原文信息仔细辨别。同时掌握命题设错规律,能够帮助我们更准确、迅速地识破设题陷阱。

二、识别命题中常用设错陷阱

1.偷换概念。将两个概念进行偷换,调换、改变、混淆概念内涵。如:

【2018年全国Ⅲ卷1题C项】城市的意义对不同的人群来说是不一样的,城市体需要一种抽象的意义共同性。

【原文】所谓城市的意义弹性,是指城市能够同时满足多样人群的不同层面的意义需要,并能够使不同的意义与价值在总体上达到平衡与和谐,不断形成具体的意义共同性。(文段4)

【比对分析】“抽象的意义共同性”错,应是“具体的意义共同性”。将“具体”偷换成“抽象”。

2.无中生有。选项内容在原文中并未涉及,且无法根据原文进行推断,为命题人凭空捏造的说法。如:

【2020年全国Ⅰ卷1题A项】中国自古以来注重家庭伦理,把家庭伦理规范置于比社会伦理制度更重要的位置。

【原文】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维护家庭关系的种种伦理规范,它们往往体现在各种“礼”之中。(文段1)

【比对分析】从原文中可以看出选项信息“中国自古以来注重家庭伦理”,但是“把家庭伦理规范置于比社会伦理制度更重要的位置”于文无依据,无中生有。

3.张冠李戴。故意弄错对象,在表述对象上设置干扰,将甲的观点、态度、行为、特征、用途等说成是乙的。如:

【2017年全国Ⅱ卷1题C项】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

【原文】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文段3)

【比对分析】错误之一,选项中“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错误,原文是“明初”而非“明代”。错误之二,选项中“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错误,原文“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才表明了当时社会的开放和进步。都属于张冠李戴。

4.以偏概全。故意增删、改变原文中表示范围、程度、数量、频率的词语,或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或以局部代全局(或相反),或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致使同学们做出错误判断。如:

【2020年全国Ⅰ卷1题D项】由于家庭结构和家庭伦理的变化,传统“孝”的形式在现代社会无提倡的必要。

【原文】社会在发展,现代社会中的家庭伦理会变化。“孝”的內涵也会随之变化……又如“二十四孝”中的某些形式已没有必要提倡,但作为“孝”之核心理念的“仁爱”仍有家庭伦理之意义。(文段5)

【比对分析】“传统‘孝的形式在现代社会无提倡的必要”错误。原文中只是说“‘二十四孝中的某些形式已没有必要提倡”。将“‘二十四孝中的某些形式”范围扩大到“传统‘孝的形式”,以偏概全。

5.因果混乱。一是强加因果,将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有因果关系。一是因果颠倒,将“因”说成“果”,将“果”说成“因”。如:

【2019年全国Ⅰ卷1题C项】人民是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因为普通劳动者才是文艺最理想的读者。

【原文】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广大人民作为我们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文段4)

【比对分析】“人民是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与“普通劳动者才是文艺最理想的读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强加因果。且“普通劳动者”并不一定是“文艺最理想的读者”。

此外,还有些设错陷阱,如混淆时态(主要是混淆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然)、混淆是非(将“肯定”与“否定”颠倒)、夸大事实等也应引起同学们的关注。

模拟演练

中国文艺评论史上有一种非常独特的评论样式——“评点”。“评点”始于唐,兴于宋,成于明。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李卓吾评点《西游记》、张竹坡评点《金瓶梅》、脂砚斋评点《红楼梦》,等等,都是“评点体”文艺评论的代表作品。综合、直观、凝练,是“评点体”的主要特征。无论是金圣叹评水浒,还是脂砚斋评红楼,时而把目光聚焦于作品本身,剖析其艺术特色,时而论及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揭示作品背后的社会文化环境,所使用的语言自成特色,三言两语、简短犀利、睿智幽默,常令人掩卷深思或会心一笑。而且,“评点体”紧贴文本展开,既是对原作的再创造,又和原作融为一体,为作品经典化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评点”既提升了读者的阅读快感,又促进其对作品的理解,具有独特的价值。不过,传统意义上的“评点”其外在形态是用笔写下的语句,必须依存于以文字为载体的原作。随着历史进入近现代,视听艺术蓬勃发展,“评点”也似乎失去了用武之地。

现在,“弹幕”又来了,评论者对作品的评点可以借助网络工具,以字幕的形式如子弹般密集、快速地呈现在屏幕上,这也是“弹幕”得名的由来。于是,评论的互动性和即时性進一步增强,评论和作品文本的融合度也进一步提高。对此,舆论反应喜忧参半。喜的是“弹幕”的出现,提高了欣赏者和消费者在艺术中的主体性;忧的是不受控制以及低水平的“吐槽”,破坏了作品本身的美感以及艺术欣赏的完整性。

“弹幕”是从互联网的母体中诞生的,弹幕时代的“金圣叹”同样也将在互联网中孕育。作为互联网时代的“金圣叹”,有的时候,他们一条微博,寥寥一百四十字,就能对文艺创作者和欣赏者产生巨大的影响。此外,不少弹幕时代的“金圣叹”还承担着“文化搬运工”的使命,把学院派、理论化的文艺评论转化为大众愿意听、听得懂的格言警句,让评论者与创作者的对话更加直接,评论者对欣赏者的引导更加有效,进而使评论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介入到文艺创作生产、欣赏消费、传播反馈的全链条之中。

可以预计,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其与艺术的进一步融合,“弹幕”还会得到更深远的发展,而其发展路径大体上有两大走向。一是“弹幕”介入的领域进一步拓展,也就是说,“弹幕”的使用或许会逐渐从影视扩展到戏剧、曲艺等艺术门类,尤其是相声、二人转这些本身就具有强烈互动性的艺术门类,可能会较早地与“弹幕”结缘。二是“弹幕”向“平台”的回归。“弹幕”说到底是一种技术,真正有价值的是技术承载的内容。最后,“弹幕”也许就会成为文艺作品经典化的重要台阶。经过时间的积淀,那些耐人品味的评论将沉淀下来,与原作一起成为网络时代的艺术新经典,将作品的社会意义推向一个崭新的高度。

(摘自《中国艺术报》,有删改)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评点”是中国文艺评论史上的一种非常独特的评论样式,出现于宋朝,到明朝发展成熟,其特征是综合、直观、凝练。

B.“评点”关注作品本身,剖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并通过分析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来揭示作品背后的社会文化环境。

C.“评点体”的评论绝不脱离原作品,既能和原作品融为一体,又是对原作品的再创造,是使作品成为经典的主要推动力。

D.传统意义上的“评点”,必须依存于以文字为载体的原作,在视听艺术蓬勃发展的时代似乎已经失去了用武之地。

猜你喜欢

文段弹幕评点
脑内弹幕
搞笑弹幕一箩筐
单一·连贯·完整
五年级阅读主题:壮观景象
当四大名著遇上弹幕
翻译擂台(116)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