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学生观的落实
2020-12-01吴伟伟
吴伟伟
学生观,顾名思义,指的是教师对学生的看法。严格来说,学生观指的是,教育者对学生的基本看法和态度。可以说每位教师对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看法,只是很多时候教师并没有深入思考,更没有付诸实际行动。
一﹑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世界上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学生,正如世界上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会受遗传﹑生活环境﹑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影响,他们在智力﹑性格﹑情感﹑兴趣爱好等方面就会千差万别。学生的差异是无法避免的,虽然要求教师一视同仁,但似乎很难做到,因为精力有限、关注度有限。但是我们还要抱有积极的心态:只要给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环境以及正确的教育方法,他们都能够掌握一定的技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多元人才。
我们班曾经有这样一位学生,学习上一直处于劣势,可能是因为成绩差,内心有些自卑,在班上几乎没有存在感。然而,有一天我走过她的身旁,发现她正专心致志地画画,画上的小鹿灵动可爱,我一下就被这幅画深深地吸引住了,于是将这幅《春》投到了《池州日报》,没过多久,这幅作品居然发表了。我以此为契机,在课堂上多次向学生展示她的不同作品,每次都赢得大家一片称叹声。于是我提议将班级黑板报全权交由她负责,并且在平时也毫不吝啬自己的赞美语言。慢慢地,我发现她越来越自信了:上课发言的声音变大了;语文成绩也有了明显的进步;班级的各项活动都有了她的身影……我始终相信:一个人用功学习的最强大力量,是对自己的信心和尊重;我始终相信:她在绘画上的天赋一定能给她打开属于自己的世界大门。
每一朵花都会有人欣赏,每朵花都能暗自幽香。作为教师,我们要切实去关心每一位学生,了解他们的兴趣特长,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以爱动其心”,关爱、欣赏远比批评、冷漠更有成效。
二﹑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把学生看作发展中的人,就意味着教师要默认学生是不成熟的人,是需要成长的人。对待这样的学生,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要学会包容他们。
我们班一直存在着这样的学生:他们在朗读时不知道在哪里断句,读出的课文没有一丝情感。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在班级制定了“阳光朗读三部曲”:首先是我在课堂中饱含深情地朗读,去感染他们,在彼此同频共振中,感受语调之轻重缓急所带来的不同情感体验,每次都激起了他们朗读欲望,纷纷欲试与我共鸣;其次,鼓励他们利用课间时段互读互评,可以分小组进行、男女生分角色进行;最后,每个周五安排一次班级朗读比赛,优秀者或进步者奖励“阅读之星”奖章一枚。从欣赏示范朗读到同伴间互读互评再到周末的朗读比赛,全班激情高涨,且周周有惊喜。一部分学生的朗读水平已经有了较大提高,但是仍有部分同学还有待提高。不着急,让我们多一份鼓励,多一份期待,成长中的蓓蕾定会次第花开。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学生的不完美是常态,没有缺陷哪來进步?教师要乐观地看待学生的不足,努力帮助学生成为更好的自己。只有树立乐观的学生观,我们才能有更高的热情去做好教育事业。
三﹑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如何落实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作为教师,首先,我们应该相信学生,相信学生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要从思想上改变传统观念和专制作风;其次,教师应该明白自己是课堂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需要更积极地和每一位学生互动,让学生无惧教师,能够发出“自己的声音”。
在教学《牛郎织女》这一课时,我抛出这样一个问题:民间故事其实有很多地方不太合乎逻辑,你们先自己在课文中找一找哪些地方不合逻辑,然后同桌交流问题并尝试解决疑惑之处。我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学生发现了诸如此类不合理之处:老牛怎么会说话了?为什么现在才说话?等。有学生提出问题之后,其他学生踊跃发言。其中一位学生的发言令我印象深刻:“老牛是金牛星变的,因为触犯天规被贬人间。”紧接着我又问道:“你们看民间故事有这么多的不合理之处,它为什么要这么写?”课堂给出思考方向,却不固定答案,交流探讨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继而启迪他们感悟民间故事的主题内涵及其所折射出的思想光辉。课堂没有生硬的灌输,只有“尊重”与“自主”的和谐共生。
一节课在师生的良性互动中结束,这也给我了我一些启示,正如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所说:“我们要集中精力深入观察每个学生,提出具体的学习任务以诱发学生积极思考,组织交流各种各样的意见和发现,这样才能让学生的活动更丰富,学生的经验更深刻。”
总之,新时代赋予了学生更多的意义,教师只有与时俱进,认真落实科学的学生观,才能在教学中取得更好的成绩,也只有落实了科学的学生观,学生才能有更大的发展。
【本文原标题为“小学课堂教学中科学学生观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