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云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论述初探

2020-12-01黄剑羽

青年时代 2020年25期
关键词:陈云实事求是

黄剑羽

摘 要:陈云,曾经长期担任我国政府的高层领导和我党的高层领导,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真理性、人民性、实践性。新时代,他的思想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本文主要从实事求是、贴近群众、关注现实三个方面概括和阐述了陈云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出的重要贡献。

关键词:陈云;实事求是;贴近群众;关注现实

一、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真理性

邓小平晚年曾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我们讲了一辈子马克思主义,其实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1](P382)。这里的朴实,从内容上讲,是符合客观实在的真理,经得起实践的检验;从形式上讲,它不是经院哲学式的玄乎与烦琐,而是要言不烦、通俗易懂。正如邓小平的名言“发展才是硬道理”,回归常识,思想深邃而简单明了。陈云一生躬行实事求是,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特别强调实事求是的理论品质,与邓小平的论述有异曲同工之处。

首先,在陈云的一生中,他主张“只唯实”[2](P371)的观念,强调“创造性必须和实事求是相结合,否则就会华而不实,不能真正地前进”[2](P113)。显而易见,用以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必须是实事求是的,才能更好地反映好现实生活,解决和回答国内外现实条件下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正视和回应人民群众的思想关切和现实关切,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才能够为人民群众所认可、熟知、掌握,并进一步向前发展的。陈云对于他非常关注的群众生活的改善,多次提醒到“好事要做,又要量力而行”[2](P278)。这体现了他实事求是的基本立场,从微小之处也坚持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反之,空洞而脱离实际、抽象而说教式的理论教条化,既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真正的科学内涵和发展需求,又难以在人民群众中间产生共鸣、认同进而变成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这也是导致一些人,尤其是青年学子错误认为马克思主义“不管用”的重要原因。因此,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其次,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要为广大人民所理解和接受,就一定要同人民群众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解决人民群众最现实、最迫切的现实问题。贴近生活、贴近人民,是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延续马克思主义灵魂的现实要求。理论来源于生活,也必须回归生活。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人民大众又必须运用到人民大众中去。回归的过程需要适应大众的文化基础、思维方式、接收能力乃至风俗习惯等的大众特征。人民群众的思维具有朴实、务实、简单等特点,马克思主义要大众化也必须适应并将这些特点运用于平时的工作和宣传中。陈云指出:“不要滥用名词,要态度诚恳,多做解释,使同志们弄清事实。”[3](P343)老百姓最朴实、最坦率,不喜欢长篇大论,也不需要什么大道理,他们的思维总是围绕着自己的生活和较小的时空展开,他们需要的理论是对他们的实际生活和现实问题管用和精要的理论,可以让他们易于理解并接受的东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用朴实、简单的话语体系,把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传输给群众,让群众运用于日常的生活,并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实效的东西。陈云关于“一、交换,二、比较,三、反复”[3](P106)的精要表述,不仅具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而且在实际中能够做到为人民群众所了解和接纳,进而实现工作中资源和成果的最优化配置。

二、贴近群众需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人民性

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在中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急遽转型的特殊时期,必须高度重视让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实现人民群众现实需求的理论指南。

首先,人民群众是最朴实也是最朴素的唯物主义者,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需要清楚了解并表达人民大众的利益诉求。陈云指出:“我们不应该忽视群众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的任何细小的可能的改善。”[3](P159)“任何细小的可能的”表述,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真切情感和切实作为。“要经常了解群众的情绪,群众的呼声,帮助群众解决困难。群众的日常问题愈解决得好,支部及党员在群众中愈受拥护,则一切动员工作就愈能顺利完成。”[4](P92)“解决群众切身问题的办法,必须在群众中去讨论,到群众中去寻找。因为只有群众才真正了解他们自己的问题,只有在群众中才能讨论出在当时当地解决问题最适当的办法。”[4](P103)他又指出:“领导机关制定政策,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作调查研究工作,最后讨论做决定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就够了。”[2](P189)亲力亲为做好群众需求的调查研究,必须站稳群众立场、贴近群众需求,把坚持为人民群众服务作为一生的信念和准则,體察群众生活,回应群众关切,表达群众利益。深入调查实践应针对不同群体的利益需求加以细化深化,对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权益在理论上、政策上特别是在实践中、工作中作出合乎实际的表达与回应,实现以理服人,以实绩取信于人。只有这样,人民大众才会真学、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并推而广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当下中国,民生问题已成为人民大众最关心的现实问题,民生矛盾的解决程度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程度密切相关。人民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要推动者和回应群体,马克思主义只有回归到人民大众的生活世界,充分尊重人民大众的历史主体地位,理性和智慧地对待与处理发展、地区、行业、阶层的差异性,持续发展经济,不断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正,高度重视对人民群众的人文关怀,才能在不断的对话与交流中获得最难得的人民群众自觉自愿的认同和发展,从而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其次,在工作中,需要懂得“必须经过灵巧的工作方法和艺术的领导方式,领导的艺术在于了解群众的心理”[3](P23-24)。目前,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利益的诉求的多元化,社会发展中虽有机遇,但各方面的挑战与制约不可小视,就业问题、住房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分配公平问题、环境污染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等等,这些都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执政党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关系广大群众的切实利益问题。社会建设与人民平安快乐息息相关。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争取早日实现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在人民群众“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发展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了鲜明的现实指向,也必定会结出丰硕的理论成果,促进现实的巨大变化。

三、关注现实问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性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能只专注于理论的研究,更应关注重大现实问题,只有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融合于现实中的重大问题,才能获得强有力的社会回应,进而增强马克思主义自身的说服力和生命力。

首先,重大现实问题关切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切入点。陈云很早就指出:“因为碰到了问题,才出了新的观点,不碰到问题出不了新的观点。”[2](P310)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探索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实现大众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本身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对当时重大现实问题的深刻分析和经验总结。党情、国情和国际形势、时代主题,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客观依据。物质决定意识,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又促进实践的更进一步发展。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并使之更切实地运用于现实,必须以现实的重大问题为理论关切,关注社会中重大现实问题。

其次,现今中国社会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从一个方面反映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以实现人民共享人生出彩机会的“中国梦”问题。陈云认为,“实现那些今天可能实现和必须实现的广大群众的迫切要求”[4](P101)“有了创造性再加上实事求是就完整了,那就会前进得更快”[2](P113)。“中国梦”是人民的梦,是我们的梦,是大家的公共心声,是在我国现今的国情实际下提出的合理构想。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道路自信;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即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理论自信;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即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坚持制度自信。“中国梦”需要我们团结进取、奋发有为。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可见,“中国梦”为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与现实重大问题的紧密结合找到了最佳的契合。或者说,“中国梦”的提出,就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功范例,它从中国的历史与现实出发,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与心声,是对当下中国社会重大问题的科学回答。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陈云.陈云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陳云.陈云文选: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陈云.陈云文选:1926—1949[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猜你喜欢

陈云实事求是
关于后真相时代秉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思考
实事求是是“最大党性”
基于大数据分析与审计的关系研究
My plan for new term
“实事求是”定乾坤
向陈云学习锤炼“笔力”
陈云贵:你是泥土你是光
Gait analysis of patients with resurfacing hip arthroplasty compared with metal-on-metal bigfemo-ral-head tot ip psy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