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生活开展科学课实验教学
2020-12-01苏贤龙
苏贤龙
在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理念下,按照国家新课程标准的具体目标要求,学校应加强对小学科学课实验的教学创新。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课本中的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同步提高其动手能力。在科学实验过程中,要联系实际生活,加强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为了顺应时代发展,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主要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动手能力为目的,按照新课标要求,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该教材内容设置合理,按照学生的接受能力逐渐加深难度。同时,要求教师在实验教学阶段,重视学生间的差异,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水平与接受能力,安排相对应的学习任务,让每个学生在学习中获益,使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发挥更大作用。
一、合理安排学生实验
由于学生接受能力有限,在安排实验课程时应有一定的渐进性,让学生利用几天时间将知识消化后再开展下一节课的教学。在设置间隔时间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情况,不能连续几天都安排学习内容。这样求快的方式虽然可以达到教学目标,但学生真正获得的知识内容却很少。设置实验课是为了与课本知识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吸收,最后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所以实验课程的设置要适度:过多,学生就不会珍惜亲自动手的机会;过少,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教师要尽可能带领学生将课本中的实验全部做完,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较难一点的实验由教师完成,学生在一旁观看。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周期较长、操作复杂的实验,例如,植物生长,如果没有完善的设备和充足的时间,可以不做考虑,在课堂中为学生详细地讲解即可。
二、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为了更好地完成科学实验,在实验课之前,教师一定要督促学生完成预习任务。只有对实验内容有所了解,才能在实验过程中集中注意力,针对预习中的难点和疑惑,认真听讲,抓住所需掌握的重点。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从整体去把握,根据实验进度,明确学习任务,使实验进行得更加顺畅。例如,在教授六年級课本《看星座》一课,需要学生在上课之前有意识地观察天空中的星星,在脑海中形成直观感受。在课堂上,教师在介绍宇宙星辰时,学生能联系之前的观察经历,理解这一部分知识。这一方式,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激发了其浓厚的求知热情,学生的科学素养也在这一过程中慢慢形成。
三、实验中分工合作
因为每个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实验之前,教师应全面了解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所做的实验类型,为全班学生设置合理的分组,为小组中每个人分配相应的任务。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应让其从基础入手;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应布置稍微有些难度的实验内容。做到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最大限度地参与实验过程,完成实验任务。在实验前,教师应根据实验内容,要求学生做出一定的实验假设,接着,让学生去验证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例如,在“空气的性质”实验中,学生按照自己的设想,在实验中,有的纸在水中变湿,有的仍然处于干燥状态。通过对比分析,找出假设中出现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探索正确答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索精神以及科学素养都可以得到很大提高。
四、创新实验方式
传统实验方式已经不适应现阶段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将学生作为主体,从培养其学习兴趣出发,对实验内容不断进行创新,以提升学生的实验兴趣。教师主要可以从实验设计、实验过程、实验器材、实验方法等几个方面入手,只有这些流程做到有效衔接,才能将实验创新工作逐步完成。例如,在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中的“冷热空气的对流现象”实验,分别有两个水槽,一个是热的,一个是凉的,将两个一样的玻璃瓶分别放入其中,随后在瓶子中分别放入燃烧的香,使烟充满两个瓶子。接着,将两个瓶子对在一起,观察烟的流动情况。经观察可知,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会下降,瓶子里的烟形成对流。但在实际实验过程中,这种对流情况持续时间很短,学生还没有观察清楚,现象就已经消失了。因此,为了将冷热空气对流现象更明显地表现出来,教师可以对实验进行创新,采用透明钟罩和蚊香进行实验,将点燃的蚊香放在钟罩中,能发现由于温度较高,烟直直地上升,到了钟罩顶端,开始呈现下降势头。随着时间的延长,钟罩里布满了烟。通过这一创新型实验,学生能更直观地发现冷热空气对流现象,通过观察烟的轨迹,形象模拟出热空气的流动状态,而没有烟的地方被冷空气所覆盖,当钟罩内温度一致时,对流现象消失,烟雾不流动。
五、联系生活实际
小学生对各种新鲜事物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应利用这一特点,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在课堂中,用科学知识解释某一现象时,应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例如,下雨是因为水蒸气不断升高集聚在一起,教师首先要找出雨水和水蒸气的联系,介绍两者间的异同,加深学生的理解。在实际生活中,学生看到水蒸气就会想到雨水的形成,加深了对雨水的认知。生活中很多现象都能通过科学的方法给出解释,教师要帮助学生养成勤于观察生活的习惯,在课堂中多联系生活实例,加深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