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与巴西非洲猪瘟防控经验
2020-12-01王静全国畜牧总站
文│王静(全国畜牧总站)
“猪粮安天下”。生猪养殖业发展,不仅关系到养殖户的经济利益,也关系到市场肉类食品的稳定供应和居民肉类食品的质量安全。2018年,非洲猪瘟疫情暴发以后,我国生猪生产大幅下降,猪肉价格大幅上涨,带动了其他食品价格上涨,给人民群众生活造成了较大影响,也给我国经济平稳运行带来较大压力。由于目前仍未研发出有效疫苗,实现根除非洲猪瘟疫情任重而道远。
西班牙与巴西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也曾发生过非洲猪瘟疫情,给两国生猪生产造成较大损失。为彻底根除疫情,两国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防控措施,历经多年努力成功根除非洲猪瘟疫情。学习借鉴两国非洲猪瘟防控和根除实践经验,对我国非洲猪瘟防控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西班牙非洲猪瘟防控措施
1960年,非洲猪瘟首次传入西班牙并迅速蔓延至全国,导致生猪生产受挫、出口受阻和惨重经济损失。经过35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在1995年彻底根除了非洲猪瘟疫情。西班牙的实践大体经历四个阶段:
1.研究探索期(1960—1980年)。西班牙全力防控非洲猪瘟疫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打造优秀病毒学科研团队,开展非洲猪瘟基础研究及诊断技术研发,开启非洲猪瘟病毒技术探索研究,加强科研合作并培训人才,创建病毒学实验室,开发快速诊断技术,实现与经典猪瘟的鉴别诊断,开展实验性疫苗研制接种计划等。与此同时,随着人们对非洲猪瘟流行病学认知取得长足进步,对病毒载体及其存活认知不断丰富,为采取卫生措施积累了技术与知识储备。
2.防控升级期(1980—1985年)。西班牙寻求欧洲共同体合作,获1000万欧元经费资助,开展抗击非洲猪瘟五年强化计划,预防与早期诊断纳入议事日程,对检测到的病猪一律实施扑杀,并建立政府对受影响养猪场补偿机制。在集约化养猪场大举建设现代卫生控制标准的新设施,使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果。
3.防控转折期(1985—1987年)。1985年,西班牙政府颁布《非洲猪瘟根除协同计划》,以疫点为核心逐渐根除非洲猪瘟,欧洲联盟提供了4300万欧元(1欧元≈8.05元人民币)的支持。具体措施包括:建立移动的兽医田间检测队伍(圈舍防疫、动物鉴定、流行病学调查、取样、屠宰场血清学控制以及推广卫生防疫组织),检测生猪血清和运输设施的非洲猪瘟病毒,实行严格的防疫措施,基层兽医要鉴定每一头运输生猪。同时,以疫点为中心划分保护区(3千米半径,立刻检测所有猪的血清、30天内禁止调运)和监测区(10千米半径,30天后开展血清检测、30天内禁止调运)。
4.根除攻坚期(1987—1995年)。除西南部外,1989年大部分地区已经无非洲猪瘟临床病例。1989年10月立法将全国分为两个区域,分别是非洲猪瘟无疫病血清监测区(2年无疫情)和非洲猪瘟感染区,感染区内活动物和猪肉不得进入无疫区,无疫区的活猪、猪肉和猪肉制品可以进入欧洲联盟其他国家。1991年再将感染区细分为已经1年无临床病例,但还有少量血清学阳性样品的地区以及感染区,进一步落实根除计划,最终西班牙在1995年根除了非洲猪瘟疫情。
二、巴西非洲猪瘟防控措施
为彻底根除非洲猪瘟疫情,巴西农业部以总统令的形式于1980年11月25日发布了《非洲猪瘟控制计划(PCPS)》。该计划旨在通过设定明确目标,并采取具体措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大规模非洲猪瘟根除行动。该行动分为3个阶段,依次为攻坚阶段(1980—1984年),巩固阶段(1984—1986年)和保持阶段(1987年),历时7年根除非洲猪瘟疫情。
1.攻坚阶段。主要措施包括控制国际航运、控制国内生猪流动、对有出血症状和繁殖障碍的猪进行检测、针对猪瘟开展活疫苗系统免疫、动物健康教育和人员培训、建立疫情通报系统等。
2.巩固阶段。主要工作包括开展流行病学监测、完善动物病害统计系统、控制猪病暴发等,在必要时重复攻坚阶段的措施,尤其是控制生猪的调运。用于屠宰或者其他目的活猪(仔猪和种猪等)只有获得动物检疫许可后才能在各州运输,只有无传染病的农场或地区才有机会获得检疫许可。并且跨区域育肥用生猪运输在出发地和目的地隔离饲养进行血清学检测合格后才能入栏。
3.保持阶段。继续实施猪病害监测,对有出血症状和繁殖障碍的猪进行检测,对生猪屠宰场进行抽样检测,对育种猪场进行全群检测。完善疫情监测体系,该系统接收所有兽医的疫情报告,负责的兽医每月至少2次去养殖场,并参与受感染动物的追溯调查。
三、两国成功经验总结
1.政府领导。西班牙1960年发生非洲猪瘟疫情,1980年在欧洲共同体支持下,实施非洲猪瘟防控五年强化计划,在此基础上,1985年启动实施非洲猪瘟根除计划,1995年根除非洲猪瘟疫情。
巴西成功根除非洲猪瘟首先得益于政府所采取的快速、有力而高效的行动。1978年发生疫情,当年即以总统令形式启动防控非洲猪瘟紧急状态,1980年又以总统令形式发布非洲猪瘟控制计划,最终在1984年彻底根除疫情。
2.责任落实。鉴于非洲猪瘟没有疫苗,防控措施十分复杂,需要管控风险因素多,不同国家、不同阶段、不同区域的防控措施也有所差异。西班牙与巴西依靠严密的动物防疫责任体系,落实管理和技术措施,总体上可分为加强养殖场卫生防疫(落实生产者主体责任)、强化部门监管(落实部门监管责任)、加强政府管理(落实属地管理责任)等三个层面。
(1)养殖企业层面。采取建立疫情快报制度、改进物理隔离等生物安全设施、禁止餐厨剩余物喂猪、引进生猪隔离检测、加强清洗消毒、控制虫媒、对饲料垫草进行消毒等措施。明确养殖者疫情报告主体责任,健全疫情直通车机制。
(2)部门监管层面。采取扑杀清群、适度补偿、动物测试、猪场登记和检测、调运控制、宣传培训、边境管控等措施。巴西强化对港口、机场和邮政设施的检查,对来自风险国家猪肉制品一律销毁处理。
(3)政府管理层面。疫情发生后,这两个国家从中央到地方政府迅速行动,加强组织领导,实施集中统一指挥,这是疫情控制和根除的关键。巴西成立非洲猪瘟根除中央协调委员会,形成了抗击疫情的决策机构,发布总统法令,明确紧急状态下统一政府行动计划,同时军队和地方政府各有关部门也采取了统一特别行动计划。
3.分区防控。总体做法是分阶段、分区域推进动物疫病控制。西班牙1985年启动根除计划,通过攻坚行动,1987年96%地区实现临床无疫,1989年实施区域化管理,将全国分为无疫区和感染区开展分区防控。随着疫情逐步控制,又将全境细分为无疫区、监视区和受影响区,并采取相应措施,1995年实现全国无疫。巴西非洲猪瘟根除计划分成攻坚、巩固和保持无疫等3个阶段,由南方的养殖主产区向北方的养殖低密度区逐次推进,最终实现全国无疫。
4.多方配合。非洲猪瘟防控风险环节多、防控链条长,西班牙和巴西都致力于凝聚养殖场、屠宰场、基层兽医、行业专家、行业协会等各方共识,促成群防群控局面。
四、对我国的启示
西班牙与巴西通过实施全国非洲猪瘟根除计划,采用分阶段、分区域和群防群控的防控策略,成功根除非洲猪瘟疫情。两国成功做法和经验为我国非洲猪瘟防控工作提供了以下借鉴:
1.强化组织领导。组织领导是有效防控非洲猪瘟、制定和实施根除计划的根本保证。中央及时制定总体规划,加强组织领导,协调多方力量,实施集中统一指挥,地方政府迅速贯彻落实,这是疫情控制和根除的关键。
2.落实责任主体。建立动物防疫责任体系,落实管理和技术措施:第一,加强养殖场卫生防疫,建立疫情快报制度,落实生产者主体责任;第二,强化部门监管,强化对港口、机场和邮政设施的检查,落实部门监管责任;第三,加强政府管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迅速行动,落实属地管理责任。
各级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强化动物疫情信息的收集、分析预警和报告,加强国家兽医参考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的动物疫病确诊、分析和报告等工作。
3.加强体系建设。目前,我国基层兽医人员严重缺乏,基层兽医体系不完善导致其服务水平下降,有的养殖场生物安全由企业来负责指导,不利于提高防疫水平,并且不利于及时发现、上报和处理疫情。因此,建立高质量的兽医系统对于防疫、检疫、非洲猪瘟疫情鉴别、监测和通报至关重要。
4.严格划区管理。全面实施分区防控,实施划区管理,加强分类指导,可以有效防控动物疫病。由于资源条件原因,我国生猪产销区分离,环保政策和“南猪北养”下南方销区产能进一步下降、北方产能增加,加深了生猪产销分离程度,因此,实施划区管理十分必要。
5.严控生猪调运。在我国产销格局和调控政策下,生猪生产省份生猪向外省调运受到较大限制,生猪生产区猪价较大下跌,养殖户处于亏损,销区方面由于缺少相应数量的生猪/猪肉调入,本地区猪肉供应紧张,价格上涨。因此,有必要允许生物安全性高的养殖企业跨省调运生猪,而生物安全水平较差的中小规模户和散户当地屠宰、当地消费,严格控制其调运范围,将有助于在区域防控下扑杀病猪,同时有利于减少活猪禁调下区域间乃至省内不同产销区高价格差,既减少非法调运,又能降低疫情风险。
6.推广冻精产品。种猪冷冻精液具有长期保存、生物安全性更高、配送使用便捷等优势,尤其是在非洲猪瘟防控常态化形势下,使用种猪冷冻精液还可以减少种猪运输,降低疫病传播率,降低种猪对环境的污染。推广种猪冷冻精液产品,将会给中国的养猪业,乃至全世界的养猪业带来革命性的改变,为稳定的遗传进展和严格的生物安全体系建设提供保障。
7.强化种源保护。当前,我国非洲猪瘟防控的形势仍然复杂严峻。在没有有效疫苗预防的形势下,猪场一旦发生疫情只能进行全群扑杀、隔离和封锁,对生猪产业造成的损失极其严重。特别是对于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地方猪资源保种场、种公猪站等有可能会永久失去宝贵种猪资源,损失不可估量。因此,在做好生物安全措施的基础上,对于种猪育种场有必要应用现代生物保种技术保存场内的优良遗传资源,以备未来恢复群体,尤其是对濒危地方猪遗传资源,进行抢救性保护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