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总结饲草产业国际合作“十三五”取得成就 展望“十四五”未来方向
2020-12-01王加亭陈志宏全国畜牧总站
文│王加亭 陈志宏(全国畜牧总站)
一、“十三五”取得的成就
“十三五”期间,受国际贸易影响,草产品进口价格居高不下,草产品进出口形势复杂,我国逐步实现草产品进口国多元化,在“一带一路”带动下,加强与周边国家在饲草种质资源保护、草原植保、饲草种植等方面的合作,对推动我国草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饲草种质资源保护。为促进中俄两国在草牧业发展和饲草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方面的交流合作,应俄罗斯梁赞州政府邀请,全国畜牧总站组成考察团,于2016年对俄罗斯梁赞州草牧业发展和全俄瓦维洛夫植物遗传资源研究所饲草种质资源保护情况进行了实地走访,深入研讨了俄罗斯植物遗传资源收集、保存、研究和利用体系建设情况,参观了基因库和其他设施,进一步研讨了双边合作事宜。
2.协助举办国际学术交流会和国外草业考察。为进一步响应中央“一带一路”和“发展草牧业”的战略部署,巩固和发展“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取得的成绩,总结经验,更好地发挥苜蓿在优质畜牧产业发展和草原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同时为进一步加强与世界苜蓿产业发达地区和“丝绸之路”国家的技术贸易合作,交流经验与信息,第六届(2015)中国苜蓿发展大会暨国际苜蓿会议在安徽省蚌埠市召开。会议的主题是“创新、交流、合作、共赢”,来自全国各地科研院所、草业企业、草原工作站等相关企事业单位以及美国、西班牙、欧盟、阿根廷等国家及地区的行业专家近千人齐聚蚌埠市参加此次盛会。会议围绕世界主要苜蓿产业大国的基本信息、苜蓿产业发展的技术与成果、苜蓿的生态功能与利用、各国苜蓿产业发展政策与产业模式、未来苜蓿发展的前景与国际合作等内容展开交流与探讨。
2016年,中国畜牧业协会草业分会组织中国草业高层考察团先后赴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3个国家,对其草地资源与利用现状、草地畜牧业发展进程等进行了考察,并与当地农业部、工商会、研究所等机构进行了座谈。
2017年,中国畜牧业协会草业分会组织国内专家、企业代表一行12人对肯尼亚和南非进行了深入的考察,重点对非洲草地资源开发、草原牧场管理、人工草地建设、国际合作行动进行调研,并组织参观了农场企业、科研院所和国际研究中心。
2018年,中国畜牧业协会草业分会组织专家和企业赴阿根廷参加第二届世界苜蓿大会,对国际苜蓿最新科学成果进行了全方位交流,讨论了影响全球苜蓿生产的关键问题,推进了国际苜蓿产品的商业交流,提高了公众对苜蓿重要性的认知,加强了苜蓿研究的国际合作,同时深入了解了阿根廷国内苜蓿生产及加工情况。组织全国从事苜蓿及相关行业的企事业单位管理与技术人员,赴巴西地区进行草牧业考察和学习,通过对巴西地区科研单位、企业的深入考察,团员们对巴西当地草产业及畜牧养殖情况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2019年,中国畜牧业协会草业分会中国草牧业考察团赴埃及、以色列进行访问,深入了解了埃及传统农业国家的发展情况、学习了以色列的农业前沿理念以及先进农业技术和创新方法,为提升我国草牧业发展奠定了更多的基础,为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提供了支撑。
3.加强技术合作与交流。2017年3月,由全国畜牧总站、内蒙古草原站、中国农业科学院等13个单位组成的16人组团,赴美国开展了草种认证技术培训,并与俄勒冈州立大学、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等官方种子认证机构协会(AOSCA)会员单位开展了草种质检认证技术交流,明确了种子认证的内涵,加深了对种子认证作用的认识,初步学习掌握了草种认证在操作层面的技术,增强了开展认证工作的紧迫感,但因培训时间较短,无法安排美国草种认证前的品种登记和认证后的品种栽培利用价值测试等关键技术的学习。
全国畜牧总站参与了“中哈联合治蝗”项目实施,对我国与哈萨克斯坦两国边境地区蝗虫开展联合调查,参加了中哈联合工作组会议,定期互通虫情,组织做好蝗虫联防联控,促进中哈两国草原生态安全和畜牧业生产安全。
协助举办中日韩国际草地会议,该会议由中国草学会、日本草地学会和韩国草地与牧草学会共同发起,每两年举办一次,会议由三国轮流承办,旨在提高东北亚草地学术的研究水平。第六届(2016年)中国长春市。第七届(2018年)日本札幌市。第八届原定(2020年)中国呼和浩特市召开,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延期于2021年。
4.加强与邻国牧草种植与打贮草合作。组织从蒙古国进口牧草,签署《中国锡林郭勒盟与蒙古国苏赫巴托省合作框架协议》《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三盟市与蒙古国·东部三省区域合作第一次会议备忘和倡议》,每年投资1500多万元,打草10万吨。有效降低边境火灾概率和强度,保护了边境牧民资产资源,也有利于我国草场合理休牧和轮牧,保护草原生态。组织企业到尼泊尔、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租赁土地,种植牧草,打造饲草生产基地,既带动了当地就业、土地增值收益和草牧业发展,也缓解了西藏、新疆等省区牧区饲草料短缺的问题。
二、“十四五”国际合作规划
“十四五”期间,将继续以“一带一路”为契机,与中国畜牧业协会草业分会、中国草学会、草业企业、科研院所、推广机构和大专院校合作,先后到美国、阿根廷、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草原大国,对草原科学合理利用、饲草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和饲草重大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与蒙古国、俄罗斯开展合作,深化打草利用、种质资源保护等方面合作,打造中蒙俄草原经济带;继续加强与西亚、南亚等国家的饲草种植合作,建设牧草种植基地和草种繁育基地,优化草产品进出口通道,准确研判国际贸易变化,确保我国草业高质量发展。
1.开展草原保护利用国际交流合作。借助世行项目“气候智慧型草地生态系统管理”,与美国、阿根廷、澳大利亚、欧洲等生态补偿政策相对完善的国家和地区,开展草地资源补偿和扶持政策合作交流,为优化我国的草原保护利用政策提供支撑。草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也是牧民赖以生存的基础生产生活资料,既要保护好草原生态,也要实现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从2011年开始,我国启动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在坚持“生态优先,生产和生态有机结合”的原则下,通过实施禁牧补助、草畜平衡奖励和支持草牧业发展等措施,不断加大草原管护和草原畜牧业转型支持力度,建立健全禁牧、休牧、轮牧和草畜平衡制度,达到生态恢复和农牧民增收双赢的目标。政策的实施,对于我国草原生态恢复和牧区牧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目前,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已实施近10年,草原生态逐步好转,牧民生产生活需求增加,草原保护利用面临新的形势,急需优化和调整草原保护利用相关政策,提高政策综合效力。美国、澳大利亚、欧洲等草原资源大国历来重视草原生态保护和科学利用,出台了一系列长期实施并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很多成功的经验值得我国学习借鉴。通过开展国际合作交流,也有助于我国进一步拓宽思路,少走弯路,进一步提高政策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计划通过考察、交流、调研、座谈、互访等形式,学习和研究美国等国家的退耕还草地补偿政策、草原适应性管理工程(草原畜牧业与生态目标管理)、生态走廊工程等政策措施的实施情况。重点针对补偿项目和工程的类别、实施主体、实施范围、补偿资金来源、补偿的形式、补偿水平、项目实施年限、农牧民(农场主)的参与方式、项目的管理方式、项目考核指标、政策实施效果等与我国草原保护政策密切相关的内容进行深入了解。
2.加强饲草种业技术合作与交流。2018年机构改革后,农业农村部承担种植业结构调整职责,饲草种子作为农业种植三元结构调整中饲草种植的重要生产资料,被纳入农作物种子范畴加强管理。但相较于水稻、小麦、玉米、棉花、大豆等主要农作物种子管理,饲草种子管理在体制机制和技术能力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如未建立官方品种推荐制度,品种测试技术落后、测试结果精准性不足等。饲草以多年生为主,管理方式上无法完全套用国内外一年生农作物的成熟经验。“十四五”是现代饲草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饲草种子是确保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亟待通过加强国际合作来补齐短板。
建议实施“饲草品种管理制度建设和测试技术提升”国际合作交流项目,选派管理和技术人员,赴欧美等国家饲草品种育种水平高、管理制度健全、测试体系完备、测试技术先进的国家或地区进行考察交流及技术培训,实现掌握饲草品种测试关键技术,提升饲草品种管理水平的主要目标。单独或结合境外技术培训,分3次,选派10人次,赴美国、欧盟、澳大利亚等国,考察出访国饲草品种登记、测试、官方推荐等环节的制度设置及运行情况。分2次,选派20~30人次,赴欧盟和澳大利亚等国,学习出访国饲草品种栽培利用价值田间测试和数据统计分析技术。
3.做好饲草重大病虫害技术合作与交流。根据“十三五”期间与新西兰皇家研究院AgResearch研究所“苜蓿病虫害综合防治关键技术”联合攻关情况,建议“十四五”期间实施饲草重大病虫害防治国际合作交流项目,选派管理和技术人员,与新西兰继续开展交流与合作,围绕主要苜蓿病虫害,在监测预警、风险评估与可持续治理体系构建等方面,继续开展深入合作。
重点任务:中国、新西兰的主要苜蓿病虫害入侵风险分析;结合苜蓿抗病/虫机制研究和植物抗性蛋白—生防菌互作的植物—菌共生防病虫研究思路,建立苜蓿病虫害综合防治体系,开展苜蓿病虫害可持续治理研究与示范。
合作方式:双方定期互派专家开展交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尝试依托我国科研机构,建立中国-新西兰饲草病虫害防治联合实验室,依托我国草业技术推广体系和牧草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等机构建立饲草病虫害监测预警与可持续防控示范基地。
预期目标:完成苜蓿病虫害入侵风险评估;建立苜蓿品种抗性评价体系1个;研制、筛选和示范苜蓿病虫害防治生物制剂各2个;筛选苜蓿抗性基因2~3个;建立以生物防治为主的苜蓿病虫害可持续治理技术体系1套。
4.打造国外牧草供应基地和种子扩繁基地。建议与中国畜牧业协会草业分会、中国草学会、草业企业等赴西亚和南亚考察,签署合作协议,建设牧草种植基地和草种繁育基地,打通南亚和西亚“一带一路”牧草进出口通道,减轻青藏高原区、新疆等地区的天然草原放牧压力,提升优质饲草供给水平。继续深化与蒙古国、俄罗斯等国家合作,扩大打草面积,有效降低边境火灾概率和强度,保护边境牧民资产资源,推动我国草原合理休牧和轮牧;在内蒙古、黑龙江等口岸推动建设牧草熏蒸库、牧草物流储存及联检单位查验场所等相关设施,确保饲草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