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对广西肉牛产业的影响
2020-12-01吴柱月曹艳红黄明光陈少梅肖正中文信旺贾银海广西壮族自治区畜牧研究所
文│吴柱月 曹艳红 黄明光 陈少梅 肖正中 文信旺 贾银海(广西壮族自治区畜牧研究所)
陆世财(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畜牧站)
周剑辉(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畜牧站)
覃志贵 杨清容(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畜牧站)
就新冠肺炎疫情对肉牛产业的影响,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广西肉牛肉羊创新团队生态养殖功能岗位专家吴柱月团队,联合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广西肉牛肉羊创新团队南宁实验站、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广西肉牛肉羊创新团队崇左实验站以及桂林市畜牧站、来宾市畜牧站、大化瑶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于2020年2月17~19日,采取电话、微信、网络问卷等方式,调查了广西壮族自治区113家肉牛养殖企业(场)的肉牛存栏量、饲料、饲养管理、疫病防治、肉牛交易及屠宰分割等生产状况。调研区域主要包括南宁市、崇左市、柳州市、桂林市、河池市、来宾市、百色市和梧州市等8个市,涵盖33个县区的113个肉牛繁育场、养殖场(企业)、合作社,同时对所辖区域内的饲料厂、屠宰场进行了咨询与了解。对比分析此次疫情对广西壮族自治区肉牛产业的影响,具体调研结果总结如下。
一、调研基本情况
1.广西壮族自治区肉牛养殖场基本情况。被调查的113个养殖企业(场)分布在8个地市,其中崇左市(25)、桂林市(27)、河池市(17)和来宾市(16)合计85个,占绝对主体。养殖规模以100~499头占主体,共44个;500~999头的29个;1000头以上的16个。养殖企业(场)全部进行育肥,其中80个养殖企业(场)养殖部分能繁母牛,有13个养殖企业(场)能进行屠宰销售,其中3家养殖企业能进行屠宰后深加工销售。
2.新冠肺炎疫情对广西壮族自治区肉牛养殖的影响。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对广西壮族自治区肉牛养殖整体上冲击较大,主要从牛源存栏、配种、饲料、兽药、粪污处理、育肥牛出售、屠宰加工和用工等9个方面进行了调研,不论大型的肉牛养殖企业还是中小型的肉牛养殖场的维持和发展都受到了严重冲击,尤其是牛源、饲料、肉牛销售和屠宰加工受到的影响较大。
二、调研结果分析
1.疫情对牛源及存栏的影响。从图1和图2看出,52.5%的养殖场架子牛的购入受到很大影响,尤其存栏超过1000头的大型养殖企业;17.5%的养殖场不受影响,主要为养殖100头以下的养殖户。47.5%的养殖企业牛源可以维持3个月,35%的养殖场的牛源仅能维持1个月。现有的存栏量明显低于正常存栏量(图3),很多养殖场春节前把育肥牛卖出而无法正常补栏。受疫情影响,全国各地均进行严格的交通管控,很难从外地购入牛源,即使从本地购买,现阶段牛犊运输成本也增加300~400元/头。
◎图1 新冠肺炎疫情对养殖场的影响
◎图2 牛源可维持时间
◎图3 新冠肺炎疫情对肉牛存栏量的影响
2.疫情对母牛配种的影响。40%的牛场没有受到影响,17.5%的牛场受到较大的影响,42.5%的牛场受到较小的影响,其中主要原因是无配种员(25%)、无冻精(22.5%)和无液氮(17.5%)。造成这些影响的主要原因是交通受阻、人员未复工或者因为当地防疫隔离的要求,外来人员不能进入,从而导致牛场的配种工作不能正常进行。75%的养殖场只能以自然交配为主,无法保证配种的质量。58.75%的肉牛养殖出现母牛脱配现象,其中1~9头母牛脱配的占36.25%(基本无公牛),10~49头母牛脱配的占22.5%。脱配现象的发生会直接导致母牛饲养成本的增加,导致牛场效益下降。
3.疫情对饲料供应的影响。67.5%的养殖场的饲料储备只能维持1个月,仅有21.25%的养殖场能维持3个月以上。缺乏的饲料主要是精料(56.25%)和青贮料(45%),其中缺少的精料主要是玉米(63.75%)、豆粕(47.5%)和麸皮(32.5%)。青贮料的缺乏主要原因是很多养殖场是以青贮甘蔗尾叶为主的,尤其是崇左市和来宾市,虽然现在正是甘蔗收获的季节,但受疫情影响,道路交通受阻,甘蔗尾叶很难收到。部分养殖场缺乏豆渣,主要原因是豆制品加工厂未复工和物流不通所导致的。饲料供应受阻的主要原因是原料价格过高(50%)、无供应商或无货(48.75%)和道路不畅(46.25%)。
4.疫情对兽药及防疫方面的影响。76.25%的养殖场的兽药疫苗供应和防疫受到影响,其中20%的养殖企业受到较大的影响。目前,牛场最缺乏的兽药主要是消化道药(42.5%)、驱虫类药(37.5%)和抗生素类药(23.75%),目前正是冬春交接时期,牛容易患病毒性腹泻、胃胀气、流感等疾病。受疫情影响,肉牛养殖场均加大了牛场疫病的防控措施,主要包括牛场消毒、牛群疾病免疫以及进出车辆、人员隔离等,直接导致防疫成本的增加和防疫物质的缺乏。
5.疫情对育肥牛销售和屠宰加工的影响。育肥牛销售是受疫情影响较为严重的环节,86.74%的养殖场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50.6%的养殖场受影响较重。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肉牛销售主要以活牛销售为主(90.36%),而现在活牛卖出的申报程序繁杂,运输车辆需要经过反复消毒,以及部分村镇还存在道路不畅等问题,都影响着肉牛的销售。同时,消费的减少也限制了育肥牛的出栏。
目前,餐饮业受疫情影响较大,大型超市和农贸市场受管制,这些都限制了育肥牛的出栏。育肥牛受影响的原因是无收购商(45.78%),无法出场(40.96%)和价格较低(31.33%)。受调查的企业中,有13个养殖企业(场)能进行屠宰销售,其中3家养殖企业能进行屠宰后深加工销售。75.9%的屠宰企业认为受到影响,其中57.83%的屠宰企业认为受到较大影响,主要为屠宰企业不能正常复工复产,农户肉牛不能正常销售,肉牛的屠宰数量减少,人工成本、设备运行养护成本增加,企业的生产效率下降,主要原因是缺乏工人(44.58%) 、无牛源(40.96%)和产品无法出场(38.55%)。
6.疫情对用工成本的影响。65.06%的牛场全员在岗未受影响,34.94%的牛场只有部分员工在岗遭受影响,尤其是大型养殖场(1000头以上)雇佣的外地工人无法正常返程上班,导致企业用工困难。养殖场饲养和技术人员数量多集中在3~5人,所占比例为62.56%,6~10人的牛场占比为27.35%,大型企业在10人以上的占比为10.09% 。大部分养殖场主要雇佣本村村民及本村周边村民为主。调研中发现,大型养殖企业一线生产人员上岗,管理人员和销售人员大部分通过电话和网上上班。受疫情影响,运输受阻,销售收入大幅下降,但员工的工资是照常发放,导致人工和管理成本相对增加。
7.疫情对复产的影响。为防止疫情扩散,89.16%的地方政府采取了封路,15.66%的地方政府对肉牛养殖场进行了物质救助,3.61%的肉牛养殖场得到资金救助。87.95%的肉牛养殖场的经营管理受到疫情的影响,其中49.4%的肉牛养殖场受影响程度较大,影响最大是销售运输(80.72%)和饲养管理(60.24%)。绝大部分当地主管部门已采取了恢复生产的措施(91.57%),主要采取的措施有:开辟“绿色通道”,以保证牛群周转、饲料运输、兽药流通,各级主管部门加大组织力度,发放道路运输许可证,保障养殖相关物资正常和安全流通;指导从业人员加强自我防护,督促企业及时分发消毒药品、防护用品,确保从业人员身体健康;指导养殖场户规范管理生产,合理安排养殖计划;科学开展免疫与监测,全面落实生物安全措施;积极指导规模养殖企业尽快恢复生产,确保畜牧产业健康安全生产。
三、建议措施
1.建议畅通肉牛饲料和产业相关产品的输送渠道。目前,饲料供应紧张是肉牛养殖场遇到最棘手的问题,虽然按照国务院“一断三不断”的文件精神,各地为保障畜牧生产和“菜篮子”产品运输不受阻而出台了相应的政策,但在部分地区没有落实执行到位。建议各级政府职能部门按照要求,尽快恢复饲料、活畜、兽药、疫苗、牛肉及其加工产品的运输通道,尤其是确保跨区域的运输,搞活整个产业链条,最大限度降低产业链各主体的经济损失。
2.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鼓励复产复工。当前,肉牛产业分工的高度专业化,应梳理肉牛养殖整个产业链中各个环节,将所有环节的生产企业如饲料以及饲料原材料生产企业、兽药、屠宰企业等纳入优先支持复工的范围,将所有相关原材料(成品)的运输“一揽子”纳入绿色运输通道,以免出现卡脖子环节。鼓励基层肉牛养殖人员尽快复工,主要包括防疫员、兽医、配种员和养殖工人尽快复工。
3.对规模养殖场和屠宰企业进行普惠补贴和加强信贷等金融政策支持。建立养殖环节及运输环节的普惠补贴政策或者贴息贷款补贴,加快原材料和活牛及畜产品的流通,把增加的成本通过适当的普惠补贴适当降低,从而减少养殖的损失,降低牛肉价格上升的风险,确保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也要加大产业链上游信贷政策的支持力度,加快肉牛养殖企业恢复生产。在疫情期间,企业投入大于收入,企业流动资金紧张,建议政府有关部门积极落实财政金融和保险支持政策,通过对规模养殖企业和屠宰企业提供财政资金奖补、减免相关税收、养殖贴息贷款以及延长贷款归还期限等途径缓解产业链主体的资金压力,尤其要针对性扶持中小企业,因为中小企业一旦倒下就不易再创业,并具有连锁效应的风险。
4.建立信息平台,有效解决肉牛场的补栏和出栏问题。为解决肉牛养殖场普遍存在的牛源缺乏及育肥场活牛出栏的问题,畜牧管理部门可以建立信息平台,养殖场通过与相关部门的联系,将牛场信息输入数据库中,由畜牧管理部门统一联系调配,进行线上交易,定点运输。同样,出栏的育肥牛可以在政府的协调下,运至区内临近的屠宰加工场进行处理和就地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