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解密花之暗语
——六年级上册《花之歌》教学设计及评析
2020-12-01胡芳方设计周一贯评析
□胡芳方 设计 周一贯 评析
【文本解读】
《花之歌》是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为“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和“习作时发挥想象,把重点部分写得详细一些”,指向非常明确。
《花之歌》是一首凝练、隽永、富含哲理的散文诗,以“花”的口吻来叙述,用了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作者以独特的视角、敏锐的思维、细腻的笔触,借花写出一种神韵和品格。可以说,表面是写花,但实际是写人。
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奇思妙想和匠心独具,反复品味优美的语句。学生要通过想象寻找文本与现实之间的联系,同时学习作者用丰富的想象描写事物、表情达意的写作方法,边想象边读写,迁移生发,形成能力,让现实中的自我与大自然建立美妙的联结。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散文诗的节奏感和音韵美。
2.品词析句,想象画面,领略作者笔下花的美好,感受花“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的精神。
3.指导学生抓住事物的特点,运用想象,模仿写话,写写《____之歌》。
【教学重难点】
能找出课文中想象奇特的地方,体会作者“借助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创造性地描绘自己心中所想”这一表达方式的秘妙。
【教学过程】
一、猜一猜“我是谁”:通读文本,初步感知
1.导入:同学们,这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谜语。出这个谜语的人可不一般,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他。
纪伯伦:黎巴嫩作家、诗人、画家,阿拉伯文学的主要奠基人,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与鲁迅、泰戈尔齐名,是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
2.布置任务:这样享誉世界、大名鼎鼎的文学家出的谜语会是怎样的?想不想看?别心急,听清楚要求:轻声读,看看它像不像一个谜语。如果你觉得像,说明你读懂了作者所描写的这个事物的特征。试着说出你的思路。(课件出示课文第1至4自然段)
3.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小结。
谜底(我是什么)花谜面描述我是大自然的话语,大自然说出来,又收回去,藏在心间,然后又说一遍……我是星星,从苍穹坠落在绿茵中。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谜底特征会开会落,年复一年开在绿茵中,又多又美四季变化有着重要作用
4.比较语言:瞧,作者把谜底写在了题目中!(出示课题)平常人们描述事物是这样的——(出示句子:它会开,会落,年复一年。它开在绿茵中,又多又美。每个季节,它都在悄悄变化。它对人类有着重要的作用。)而纪伯伦描述事物是这样的——(出示上表中描述谜面的句子)对比读,你喜欢纪伯伦写的这个别具一格的谜语吗?说说理由。
5.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相机指导小结。
(1)用第一人称写,显得亲切而有感染力。
(2)用比喻、拟人、排比写出了花的特征,散文诗的形式优美隽永。
(3)纪伯伦想象力丰富,描述花的形态、花开花落、花的作用等新颖有趣,生动传神。
小结:把要写的事物用拟人的手法隐藏起来,再运用比喻进行描写,是纪伯伦散文诗写作的一大特色。读这类散文诗,我们只要抓住这些拟人化的描写、生动的比喻去想象画面,就比较容易明白作者在写什么了。
(设计意图:抒情类散文诗并不是学生乐读的类型。这篇课文如果不静下心读,沉下心想,不一定能读懂。整篇文章以“花之歌”为题,但正文中没有出现一个“花”字。基于文本的这个特点,本环节用猜谜的方式导入,将文本用谜面的方式呈现。这种轻松活泼的学习方式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学得兴致盎然。)
二、说一说“什么花”:营造情境,聚焦想象
1.布置任务:大自然中,每一个生命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感受着、生活着……想不想去体验一下花的生活?现在你就是花丛中的一朵花。花儿们,赶紧去读读课文第5、6、7自然段,说说你变成了一朵怎样的花,哪些句子给了你这样的感受。说出你的理解。
交流预设:
(1)我变成了一朵向往光明的花:“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将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我每天都向往着光明。
(2)我变成了一朵美丽芬芳的花:“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原野因我而美丽,清风因我而芬芳。
(3)我变成了一朵自信快乐的花:“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星星、太阳都在注视着我。
(4)我变成了一朵积极乐观的花:“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我的内心充满着对光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2.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教师相机板书,依据学生的感受指导他们朗读。
3.小结:纪伯伦笔下的花在享受每一天的同时,还拥有追求光明的决心与行动力。文章塑造了花向往光明、与万物和谐共处的鲜明形象。
(设计意图:想象是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必须具备的能力。而表达是想象的活跃因子,是想象智慧的再创造。“说说你变成了一朵怎样的花”契合文本以第一人称进行写作的特点,让学习活动真实地发生,在营造情境的同时,促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历练和提升。)
三、悟一悟“花是谁”:由花及人,揭示主题
1.走近作者:纪伯伦为什么要写花呢?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的生平,这样你对文章就会有更深的领悟。
纪伯伦出生在黎巴嫩北部山区的一个农家。12 岁时,因不堪忍受奥斯曼帝国的残暴统治,他随母亲去美国,在波士顿唐人街过着清贫的生活。1898年,15岁的纪伯伦只身返回祖国学习民族历史文化。四年后返美,在接下去的一年多的时间里,病魔先后夺走了他的母亲等三位亲人。他以写文卖画为生,与为人剪裁缝衣的妹妹一起挣扎在社会的底层。1908年,他有幸得到友人的资助赴巴黎学画,并得到罗丹等艺术大师的亲授与指点。1911 年,他再次返美后长期客居纽约,从事文学与绘画创作。当他感到死神即将降临后,决心让自己的生命之火燃烧得更加耀眼,遂不顾病痛,终日伏案写作,直到48岁英年早逝。
2.交流感悟:同学们,纪伯伦有一句名言:“我宁愿是一个最渺小的人,心怀梦想以及实现梦想的愿望,也不愿意去做一个失去梦想和愿望的最伟大之人。”读了这句话,再读读课文,你对课文又有了哪些新的感悟?
学生讨论。
预设一:花从不顾影自怜,纪伯伦也从不因苦难而孤独失意。花不孤芳自赏,纪伯伦很有才华,却并不清高。
预设二:纪伯伦写花“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其实是在写自己永远积极乐观,心怀梦想,永远在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
预设三:纪伯伦的一生很坎坷,但是他没有放弃,就像花“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他活得像花那样灿烂。花用尽全力开放,给人间带来美好。他也是一生都在不断学习,不断从事文学和绘画创作,为人们带来更多的精神财富。
3.小结:是的,永远心怀梦想就能永远心怀光明,不抱怨,不放弃。在纪伯伦的诗中,景是大自然的景,情是人的情,两者相互映照,融为一体,使人在感受大自然的同时也感悟到了生命的魅力。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借物喻人,借景抒情”。
(设计意图:《花之歌》是本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精读课文《草原》《丁香结》《古诗词三首》,对借景抒情、借物喻人的文章有了一定的了解,也使得“由花及人”这一步水到渠成。教学略读课文,必须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自主阅读。教师只要给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就会有许多精彩的生成。)
四、读一读“想象文”:拓展阅读,促进思考
1.拓展阅读:借物喻人,借景抒情。可以喻人的品格,可以抒人的情感;可以喻人的见解和精神,可以抒发人的自我追求。作者通过想象,把自己的情感、见解和精神追求含蓄而准确地传达给读者。读这样的文章,一定要边读边想象,读进去,想开去。我们来读一读《弓与箭》《杨柳与水莲》这两篇文章,找一找想象奇特的地方,想一想作者借助这些想象想要表达的更深层次的内容是什么。
2.比较纪伯伦的散文诗《弓与箭》和本文“阅读链接”《杨柳与水莲》。
题目《弓与箭》《杨柳与水莲》现实 精神
预设一:父母是弓,孩子是箭。父母用全部的爱给孩子前进的力量,但不能太过束缚。孩子是箭,要自己努力朝前飞去。
预设二:杨柳看到了夜的美,水莲却感受了夜的黑暗,污泥的冷湿。它们对待夜有不同的态度,我们对待生活也有不一样的态度。只有用充满爱和希望的态度去对待生活,生活才会美好!
3.小结:想象可以让现实中平淡无奇的事物变得熠熠生辉,想象可以让现实中深奥的道理变得可感可解。同学们,在以后的阅读中要学会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深化理解,这样你才能把书真正读懂、读透。
(设计意图:“读进去”“想开去”,能让学生充分消除思维惰性,打开思维枷锁。两篇拓展阅读的文章从不同的角度让学生接受更多的信息,获得情感体验,从而引发他们的创新性思考,慢慢地将本堂课中的所思所想发散后又汇聚起来,让言语潜能得以激活,让想象力的培养真正落地。)
五、写一写“____之歌”:以写巩固,内化提升
1.进行评价:同学们,纪伯伦的作品为我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有一位同学也学着用散文诗的形式写了一则谜语。我想请大家给他打打星。(出示相关内容)
评价标准一星:能让人猜出谜底二星:能用第一人称写,语句通顺三星:能用散文诗的形式写四星:能用比喻、拟人、排比写出事物的特征五星:想象力丰富,新颖有趣,生动传神谜语我是海洋与大地的女儿,滴滴晶莹的水珠是我最美的嫁妆。我是雨的使者,湿润的水汽把我凝聚,风儿轻轻地托着我的身体,我把大海湖泊的悄悄话传达给遥远的天空。夜色中,我替月亮遮掩起羞答答的面孔。我是湛蓝晴空下洁白的点缀,酒醉般在空中飘摇;我是狂风中黑着脸的武士,酝酿着一场狂风暴雨。
2.学生打星并说说理由。
3.写《____之歌》:请你也写一个谜语,用第一人称散文诗的形式写,能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写出事物的特征。写完后,同桌互相评星级。
4.小结:同学们,刚才借着写谜语体验了“变身”的感觉。你可能变成了抓不住的风,可能变成了摸不到的云,可能变成了一个肉眼看不见的细胞。如果你能赋予这些事物以人的精神和品格,那你就能成为小纪伯伦了。如果你有这样的创作冲动,那就请你在课后写完这首属于你的散文诗。请记住,发挥你的想象力看世界,你会发现你身边的事物远比你看到的更美!
(设计意图:本单元的习作是《变形记》,要求学生发挥想象,把“变形”后的经历写下来。一篇好的想象作文往往想象新颖独特,而这也是难点所在。纪伯伦的文章文辞优美,想象大胆丰富,正可以作为学生写作的范例。而用编写谜语的方式进行写作,可缓解学生的畏难情绪,使其写得轻松,写得投入。这样思维就被打开了。边想象边读、边想象边写的意识也慢慢渗透进了学生的心里。《花之歌》一课告诉学生:善于想象,你就能找到文本里藏着的密码;善于想象,世界就会在你的眼前打开。)
【教学评析】
“一粒沙中见世界,半瓣花里说人情。”“花”与“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课以“想象”为最重要的思维中介,让学生解密《花之歌》中的“暗语”。其设计可圈可点。
1.用解谜的方式,激发阅读兴趣。既有很强的抒情性,又有抽象的说理性,是这个文本的特点之一。因为缺失了小学生习惯的故事情节,本文可能令人费解。对此,教师将其巧妙地设计为一则谜语,让学生猜测,既梳理了课文的内容,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凸显了文章通篇隐喻的写作特色,可谓一举数得,情味横生。
2.用“我是花”的想象,促使物我联系。“花”的美丽姿态与“我”的精神追求,两者互为映照,融为一体,是本文阅读理解的难点所在。对此,教师巧妙地发力,全方位推进学生的想象,使二者弥合无间,在达到深度理解的同时突破了难点。
3.用“群文”的比照,扩展阅读视野。鉴于文本的篇幅比较短,教师充分利用可贵的教学时间,不仅引导学生完成了课后《杨柳与水莲》的阅读,而且还补充了《弓与箭》,让学生从“现实”和“精神”两个层面进行解读分析,既扩大了阅读量,拓展了阅读视野,又深化了对想象能力的训练。
4.用读写间的联系,深化思辨效应。本课从本质上看是对学生阅读思辨力的激发。教师在课上融入了写的要求。写《____之歌》显然是水到渠成的。由此,本课经历了由说到想、从读到写、步步推进的全过程,让读写活动完全真实地发生,真正优化了课堂的自主学习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