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应对突发事件的现状及完善措施
2020-12-01田丹
田 丹
中共陕西省委党校(陕西行政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1
2020年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作出重要部署,要求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突发事件的一类,为此提高突发事件应对能力是健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基层社区是突发事件应对的第一线,在突发事件应对中担任重要角色。提升社区依法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对于守护群众家园,建设和谐社会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一、社区应对突发事件的现状
(一)社区应对突发事件的法律依据
《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二十九条规定了居委会、村委会应结合各自实际情况,开展有关突发事件应急知识的宣传普及活动和必要的应急演练;第三十八条和三十九条规定了居委会、村委会建立专职或兼职信息报告员制度以及及时报告突发事件信息制度;第五十五条规定了突发事件发生地的居委会、村委会有组织群众进行自救或互救的义务;第五十七条规定了突发事件发生地的公民有义务服从、配合居委会、村委会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积极参加应急救援工作。《传染病防治法》第九条明确规定了居委会、村委会应组织群众参与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活动,并在第六十一条中规定了国家加强基层传染病防治体系建设,以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城市社区、农村基层传染病预防工作的经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第四十条规定了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居委会、村委会应组织力量进行群防群控工作,并做好相关部门的协助、收集信息、隔离及知识宣传等工作。此外,还有多部法律法规对突发事件应对中社区的职责有相关规定。
(二)社区应对突发事件的意识增强
当今时代社会经济生活向多元化发展,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由此带来的社会不稳定因素也不断加大,加之自然环境的破坏,自然灾害、食品安全、社会事件等突发事件频发,严重危及到人民财产及生命健康安全[1]。而社区作为人们生活、居家的重要场地,与群众的联系最为紧密,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则会迅速蔓延,给社区甚至整个社会带来巨大影响,直接影响着社会和谐稳定。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已充分认识到社区在突发事件应对方面的关键性作用。除了制定和完善突发事件应对相关的法律法规之外,国家或地方针对突发事件的频发,多次发布重要文件,确立了社区在突发事件应对的关键地位,明确了宣传方案制定、具体工作任务、应对流程等相关内容,指导社区工作。
(三)社区拥有突发事件应对的实践优势
一方面,社区充分掌握当地信息。例如人口普查、经济普查等很多基础性工作都是从社区做起,社区因此掌握了社区及居民家庭的真实信息。例如,在传染病防疫中,社区拥有详细的人口信息,可及时做到信息排查,以控制传染病。再例如,在自然灾害的预防或者处置中,社区充分掌握实际情况,事前做好预防和宣传,事中及时处置突发事件。
另一方面,社区与居民关系密切,便于调动人力资源。社区居民享受社区服务,其中很多困难群众会受到社区的长期帮助,长此以往,社区与居民建立起亲密的关系。为此,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社区居民会主动配合突发事件的处置,同时可能主动参与突发事件的救援等处置活动,方便社区快速、有效的调动人力资源,高效的开展处置工作[2]。
二、社区在突发事件应对中存在的问题
综合分析社区在突发事件应对中工作开展情况,在肯定其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应看到其仍存在问题,值得思考。
(一)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
突发事件应对法等对社区在突发事件处理中的职责主要规定为协助、动员、宣传等,但实际上社区却承担着大量的基础性工作,远超于此。同时,现有的法律责任主要是对政府、相关单位、个人等的责任追究,并未对社区的法律责任进行具体规定。此外,在具体内容上,存在不同法律法规对同一事项规定不一致的现象,导致不知如何适用法律。这些现象一方面会导致花费过多的人力及精力去“揣摩”如何适用法律,影响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可能导致相关人员因为缺乏法律依据或法律规定有冲突而滥用“权力”,影响突发事件的应对。
(二)缺乏专门的突发事件应对队伍
我国城镇社区人员结构复杂。以陕西省某社区为例,该社区主要由社区主任、副主任,统一招聘的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协理员,公益性岗位组成。其中,社区主任、副主任是多年从事社区工作,实践经验丰富的“老人”;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均是近几年招聘进来的年轻人,文化程度普遍较高,多数承担的是党政工作;协理员、公益性岗位多数为政府为解决困难就业设立的岗位,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多从事辅助性工作。加之社区工作量较大、内容繁杂,多数工作是处理日常事务,缺乏专门的突发事件应对队伍,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往往都是临时组成工作小组,严重影响突发事件的应对效率[3]。
(三)缺乏专门的业务培训
在我国,除了社区专职工作人员有专门的岗位培训外,其他人员很少有培训机会,多数靠经验处理日常工作;一部分人业务技能缺乏,甚至最基本的电脑操作都不会,工作效率大打折扣;政治法律的专项培训欠缺,对时事关注度不够,缺乏对突发事件的预防和识辨能力。另一方面,缺乏专门的突发事件应对知识培训,往往依靠“临阵磨枪”,在事件发生后才去弥补知识缺陷,在这种靠经验、靠摸索的现状下,很容易因人员不专业、经验不足等贻误最佳处置时机。
(四)突发事件预警机制不完善
社区在突发事件应对中存在着重处置轻预防的思想,防范意识不强。例如,有些社区属于易发生洪涝灾害的城市,遇暴雨易发季节,会大力宣传预防和自救或互救知识。但简单的语言在碎片化信息爆炸的时代,效果欠佳。同时,社区演练存在较多问题。一部分社区不组织演练活动或者次数过少,对突发事件的预防多数停留在宣传口号上。有些社区开展了演练,但是存在参与人数少、影响力小、演练总结不及时、发现问题不完善等问题。为此,社区预警机制总体不完善,风险范围措施不足。
三、完善城乡社区依法治理工作的建议
(一)完善法律法规及体制机制
一方面,建议尽快修订《突发事件应对法》,明确社区在突发事件中的具体职责、工作内容、法律责任等,避免法律规定存在冲突,确保突发事件发生时有法可依;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明确社区工作者的职能及定位,完善社区工作者的工作保障,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针对社区工作内容繁杂、工作任务重等现状,通过制定相关工作机制,进行职责划分、职能转变、明晰工作任务、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等,促使社区工作的条理化和有序化,确保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加强城乡社区人员队伍建设
一方面建议继续扩招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加大社区专职工作人员的比例,并通过提高工资待遇、加强生活保障等形式,提高人员稳定性,由年轻力量带动社区整体的业务水平。另一方面建议成立专门的社区突发事件应对队伍,由社区工作人员、兼职人员和志愿者组成,加强专门队伍建设,保证突发事件发生时由专门队伍主要负责。
(三)加强城乡社区教育培训与宣传
一方面建议政府部门或社区内部定期举办教育培训,通过业务技能、政治法律等学习及举办实践活动,有效提高社区工作人员依法处理突发事件的水平。另一方面建议城乡社区灵活运用宣传栏及微信群等手段,宣传突发事件应对常识,提高群众的思想意识及自救互救知识,集中广大群众的力量,防范和化解风险。
(四)完善突发事件预警机制
贯彻“预防为主,预防与处置结合”的应对方针,充分发挥预防的作用,提高社区及居民的风险防范意识。一是注重应急预案的制定,并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完善预案,提高应急预案的切实可行性。二是引入风险评估机制,由专门的评估机构对风险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风险隐患并做好防范。三是积极组织应急演练,鼓励社区居民全员参加,扩大演练的宣传效果,及时总结演练暴露的问题并做好整改工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