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公共教育创新策略研究*
2020-12-01刘卫华
刘卫华
(河北博物院,河北 石家庄050011)
随着时代的进步,公共教育服务日益成为博物馆的核心工作,其内涵与外延不断扩展。面向未来的博物馆教育,将以更广泛层面的实践维度,成为推动博物馆发展的重要力量。
当前,中国博物馆公共教育的发展突飞猛进,理念持续更新,实践日益丰富,新探索层出不穷。但与此同时,也有许多方面亟待进一步提高,如对观众研究不足,相关教育理论匮乏,教育人才短缺,教育项目的策划与实施尚待完善,新技术的应用不够充分,教育效果评估方面存在欠缺,等等。在新时代,中国博物馆界要充分挖掘自身资源,深入了解观众需求,开发优秀教育项目,总结科学教育理论,形成完善并有连续性的教育策略,构建科学的评估方法体系,就要对公共教育服务的创新策略进行整体性深入研究。
一、创新对服务对象的认识
一座博物馆存在的意义不仅在于其收藏了多少珍贵藏品,更在于其是否充分发挥了藏品资源的社会作用。博物馆的收藏只有通过教育将相关信息传递给具体的人,促进个体的收获与进步,才能体现出其价值与意义。博物馆教育的主旨是搭建起立体而全面的教育平台,为公众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项目,使公众获得美的享受,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博物馆教育的最高目标是促进公众综合素质的提高与完善,以达到自我发展与社会责任承担相契合的理想境界。
博物馆如何为社会服务才能实现以上宗旨和目标?首先要从研究观众、关注观众开始。当代博物馆已从“关注物”向“服务人”转化,从主要关注藏品的机构日益发展成为为公众服务的机构。观众是活生生的个体,其性别、年龄、文化层次、社会地位、经济收入、个人爱好等千差万别,并且不断变化。新时代的博物馆教育要关注观众,以人为本,深入研究观众需求和观众心理,采用多种量表,利用多种形式,开展多层次与多角度的观众调查,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从而更全面地了解观众(现有观众和潜在观众),以制定更加明确的工作目标,更好地为公众服务。
当代社会,观众的主动性、参与性大大提高,并不满足于在展厅中走马观花式地欣赏文物,而是更加重视个体体验,渴望更多的交流。博物馆要尽量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教育项目,充分利用展览、主题课程、专题活动、艺术欣赏、讲座、表演、手工作坊、主题旅行、云课堂、网络互动等形式,使更多的观众享受到基于博物馆的探索、学习、发现的快乐。博物馆还要努力避免知识壁垒,营造人人可及、人人共享的富有情趣的审美空间、亲切氛围,让观众在博物馆获得尊重,找到自信,怡情启智。从更高的层次讲,博物馆要承认和尊重生命的独特性,促进个体的成长、发展和完善。教育服务要凸显生命的灵动,让教育项目多一些创造性的内涵,多一点自由,充满智慧与愉悦。
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让生命自由地发展,让生命因教育而灿烂,教育因生命而生辉。当前,体现心灵自由和人性陶冶的美育教育普遍比较缺失,博物馆应该弥补这种缺失与不足。博物馆学习活动的重要内容就是审美创造的自由。审美不是为艺术而艺术,而是炽热的生命表达。博物馆教育富有独特的情感维度和人文内涵,能够让人们摆脱现实生活中有限意义的实际需求,产生超脱功利的美的想象和情感体验,唤醒其对美的感悟。因此,博物馆传播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萌发,一种启示,以开启智慧,滋润生命,促进生命的完美与幸福。
二、探索博物馆教育理论
当前,我国博物馆界有着活跃而丰富的教育实践,积累了大量的实际操作经验,但是对于教育理论的探讨与提升尚显不足。目前,博物馆教育的指导性理论大多是从学校教育借鉴而来,也有一些经验化的“民间教育学”。学校教育与博物馆教育虽然有共通性,但在基本理念、具体实践等方面有着诸多区别。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按部就班的教育不同,是一种“非程序性教育”,在教育对象、教育方法、教育理论方面都具有特殊性,其受众在信息获取方式、知识建构方式上都有独特之处,因此有必要形成基于博物馆学习的独立教育理论。
博物馆的教育工作者在掌握藏品知识的同时,也要学习有关教育学理论、知识与技能。要在借鉴学校教育先进理念的同时,与博物馆的教育实践相结合,发展出具有独创性的博物馆教育理论。要对各层次观众的学习心理和行为范式进行研究,明确观众到博物馆来学什么、怎么学,博物馆教什么、怎么教,探索如何营造好的学习环境和气氛,如何激发观众创造性自主学习的兴趣,如何与观众进行互动,从而总结出科学的教育方法,让博物馆教育真正成为从博物馆出发的教育,而不是学校教育与博物馆的简单糅和。
以河北博物院为例。近年来该院高度重视公共教育工作,积极研究博物馆教育发展趋势,主动借鉴先进经验,在探讨博物馆教育理论方面进行了积极努力。首先,确定明确的教育理想:打造人人共享的快乐型博物馆,让博物馆成为立体化文化乐园。以此为基础,确立教育哲学观: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以交流合作为中心的教育互动观,以探究激发为中心的教育实践观和以多元能力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目标观。以上述理念为指导,河北博物院首倡“快乐建构”式学习理论,并开发了一系列具有深刻文化内涵,融合多种学习形式,迎合时代需求,贴合观众心理的公共教育品牌项目,对基于博物馆实践的教育理论开展探索。
博物馆如果想在教育服务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就应充分重视博物馆教育的专业化,重视以博物馆为基础的新教育理论的总结与创建,加大科研力度,不断进行理论提升,积极借鉴学校教育的先进思想,探索具有博物馆独创性的教育理念,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博物馆教育理论,促进博物馆教育力的持续激发和教育影响的不断扩大。
三、规范教育项目开发
博物馆具有丰富的教育资源,不仅与历史、科学、艺术、美术、建筑、社会等知识相关,同时在培养公众的探索能力、协作精神、审美能力、道德品质、心理素养及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但博物馆要将这些理论上的教育资源很好地转化为具有可操作性的教育项目,则还需要进行深入的开发与创造。博物馆的教育项目开发应充分体现“以物为主”“以人为本”的理念,其策划与实施要有计划性、实效性,追求形式多样、独具新意、富有特色,并注重系统化和规范化。
河北博物院新馆开放以来,深入挖掘地域文化资源,充分结合时代需求和观众心理,开发了12 项体系化、品牌化的公共教育项目:
(1)“快乐学堂”的常设教育项目共有6大系列60 项精品课程,以丰富多彩的内容带领公众认知历史、启迪心智;
(2)省科技厅重点科普教育项目“小小美术家快乐临壁画”在展厅现场教学、临摹,引领孩子们感受壁画之美;
(3)亲子教育项目“博物馆里的动物世界”融合多元智能发展理念,让亲子乐享在博物馆畅学的美好时光;
(4)“打开博物馆之门·快乐暑期”系列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们在博物馆度过快乐的暑期时光;
(5)“节庆民俗喜乐汇”通过趣味解读民俗文化,引领观众在参与中领略与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之美;
(6)文化交流项目“文化彩虹桥”,为外国留学生学习文物知识、体验中国传统文化架起沟通的桥梁;
(7)“守望成长静待花开”以绘画艺术手段介入孤独症儿童的康复训练,打开孩子们的心灵之窗;
(8)“博惠万民文化行”以巡展、巡讲等形式,将博物馆文化带到民众身边;
(9)“青葵剧社”以戏剧、朗诵等形式精彩演绎河北历史文化;
(10)“博秀剧场”现场演出家乡戏曲,戏曲名家、资深票友和青年社团共同唱响铿锵梆韵;
(11)“文博讲坛”广邀国内外名家进行文化讲座,影响广泛;
(12)“河博之旅”将文化探索与实地旅行相结合,开创文旅结合的新模式。
河北博物院系列化的品牌项目,均注重内容的严谨性,程序的规范性,方法的科学性及运营的可持续发展性,达到了良好效果。
博物馆教育是一种熏陶和陶冶,是在休闲的过程中传播文化与科学的重要途径。博物馆要充分整合资源,广开思路,精心设计,策划推出更多针对不同公众群体的、形式多样的、寓教于乐的项目,同时注重项目的科学性、连续性和整体性,让博物馆成为享受学习的乐趣、体验发现的快乐的地方。
四、促进教育融合化发展
现代博物馆教育的发展趋势是与学校、社区的日益融合。从社会整体教育体系的构成来看,一个完整的教育生态空间应当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自然教育和自我教育五个基本系统,比较理想的状态是五个系统都在教育体系中占有一定的空间,相互配合,和谐统一。博物馆教育是社会教育系统中的中坚力量,是一个独特的教育空间,充分发挥其作用可以促进教育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形成,促进教育生态系统的多样化平衡。
当前,我国的学校教育在教育系统中占据绝对优势,博物馆要充分发挥教育功能,必须做好与学校的合作并向广而深的维度发展。广度是指双方合作的多学科、多形式、多覆盖,深度是指双方在课程、人员、机制等合作内涵与持续性方面不断开拓。博物馆应主动与教育部门配合,开发设计与学校课程相关联的教育项目,以博物馆的文化资源作为教学素材,以开放性的活动空间和系统性的设计配合学校教学,以互动的形式调动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增长知识,陶冶情操,锻炼能力。博物馆教育人员也要积极通过有效方式深入建构与教师间的长期伙伴关系和持续互动关系,加强双方的合作。
当今博物馆馆外教育开拓的另一个趋势是与社区的融合。当代博物馆是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并应逐渐成为社会变革的工具,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在促进社会进步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博物馆教育是一种沉浸式教育,可以深入社区,与居民的生活相融合,组织不拘一格的参观活动、学习活动、假日活动、节庆活动、纪念活动、聚会活动等多种形式的参与活动,成为社区的文化园地、文化基地,让居民随时享受学习的乐趣,体验发现的快乐,接受艺术和文化的熏陶,让博物馆也成为带动社区文化建设的强大引擎,对社区成员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构建公众美好生活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另外,博物馆教育和文化娱乐的结合也是当今社会的一种潮流。当前人们对于学习型旅行的兴趣正在高涨,人们希望更直观、深入地接触文化、历史与自然,在体验中获得知识和乐趣。博物馆举办互动教育旅行、特色化的文化考察等活动,可以将教育和娱乐有效地结合起来,不仅可以让观众获得丰富的文化体验,还能在促进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方面开辟新的空间。
五、加强新技术的应用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电子化、数字化的信息时代,信息技术革命对博物馆的影响广泛而深刻,博物馆正经历着历史性的跨越,博物馆教育也应充分利用新技术实现新突破。
信息技术给博物馆的工作带来了巨大便利,使博物馆获得了无限的发展空间,对博物馆教育服务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性。数字技术、增强现实新技术等的应用,可以让观众获得更直观、更感性的参观体验。新技术也为个性化学习开辟了新天地,利用大数据分析、云计算技术和智能定位技术,可以结合观众特点开发个性化APP 教育项目,更加有针对性地为观众提供个性化教育资源,增强观众的参与感,使之获得更加立体的全景式、趣味性参观享受。
网络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博物馆的空间模式,使博物馆获得了无限的展示空间,同时开拓了文化共享空间,加强了博物馆与外界的信息交流,让没有机会亲身到博物馆的人也能享受到博物馆的文化资源,密切了博物馆与观众的联系。网络具有的开放性和不拘地理位置的互动性,不仅可以满足观众即时参观、学习的需要,而且可以弥补传统博物馆与观众沟通的技术难题。观众不到博物馆现场,也可以享受博物馆的“云”服务,甚至可以获得比亲临现场所见更完整、更清晰的画面。各种网络互动教育项目也让观众获得了参与感,观众可以通过网络自由撷取信息、交换资讯、传达意见。这种互动性,打破藩篱,甚至超越国界,促进更多的分享。
信息时代不仅实现着博物馆的自我重塑,也进行着对观众的重塑。当今的博物馆不单是收藏、保存和展示文物的空间,而且是观众沟通、参与、娱乐及获取灵感的平台。互联网时代,参与式互动交流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通过移动应用终端设备、众多社交平台,更多观众有机会深度参与博物馆的教育互动项目,其在学习过程中的知识创造也可以便捷地进行发布、分享,观众既是参观者、学习者,也成为研究者、信息发布者。
在新的时代,博物馆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并适应新技术的影响,把握新技术的潮流和趋势,将更多的新技术引入博物馆教育。同时,在技术应用中充分分析实际应用效果,做好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性保护,让新技术更好地提升博物馆教育服务的水平。
六、注重教育效果的评估
博物馆的教育评估,是指利用科学的评估手段与方法,对博物馆教育工作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测评,以考察实际工作成效,并为今后策划和举办教育活动提供参考和借鉴。在教育过程中,对教育效果的评估是重要的一环。建立完备的博物馆教育评估体系,能够帮助我们发现当前博物馆教育工作中的不足,并通过积极的改进进一步提升博物馆教育工作的水平。
博物馆教育要重视观众反馈与观众调查,建立更科学的效果评价机制,不断改进工作,提高服务水平。目前,我国博物馆的教育评估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许多博物馆都已进行了一些教育评估实践,但多是来自内部的自我评估,评估方法的科学性和系统性也有所欠缺。
在评估中,观众是很难捉摸的,博物馆现实与潜在功能的发挥及其实际效果,取决于观众个体对博物馆的感受及其所特有的价值判断,很难找到一个共同的标准,因此造成评估的不易实施。为此,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科学的评估量表、评估模式、评估方法和数据分析方法,从而实现有效评估,并为改进博物馆教育工作提供科学参考。
七、加快专业化教育人才的培养
博物馆教育工作的开展和开拓是要靠人去实现的,教育项目的策划、实施、评估和理论总结都需要由教育人员去完成。专业的教育人员是博物馆教育发展的核心力量,是博物馆教育工作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主导性因素,其职业素养、整体水平对博物馆社会教育功能的发挥具有极大的影响。要使博物馆教育事业健康、稳定地发展,必须有一支优秀的博物馆教育专业人员队伍。
随着博物馆教育事业的发展,我国博物馆教育人员正日渐从讲解员队伍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项专门的职业,其社会功能、职业特征、角色期待、素质要求等也发生着变化。与我国博物馆教育面临的空前发展机遇和巨大发展空间相比较,当前博物馆教育人员的队伍建设尚待大幅度加强,在从业人员资格及招聘、培训、评优等诸多方面均要尽快实现专业化。
一支规范的博物馆教育人员队伍要有科学的专业理念,充足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在专业理念方面,教育人员要形成以实现自我价值为中心的职业观,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以合作交往为中心的互动观,以探究激发为中心的目标观,以热情奉献为中心的情感观;在专业知识方面,要掌握充分的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和大量实践性知识;在专业能力方面,要具有出色的语言能力、沟通能力、管理能力和项目策划能力。因此博物馆界要加快培养既懂专业知识,又掌握教育理论和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推动博物馆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结 语
随着时代的进步,博物馆的教育服务功能日益提升与扩展。博物馆应与时俱进,明确自身社会责任,牢固树立观众意识,提高教育人员素质,尽力改善教育设施,充分开发教育资源,探求科学的教育理论和方法,设计丰富的教育项目,在提高民众素质、创建和谐社会方面发挥自身不可替代的作用。希望中国博物馆教育界能够听从使命的召唤,充分结合中国博物馆的特色和观众的需求与心理特征,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的博物馆教育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