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年任丘后赵各庄遗址出土动物遗存
2020-03-01李文艳
李文艳 陈 伟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河北 石家庄050031)
后赵各庄遗址为一处春秋晚期至汉代早期城址,位于河北省沧州市任丘市青塔乡后赵各庄村北,地理坐标38°45′N,116°03′E。为了配合任丘市南水北调配套水厂以上输水管道工程建设,做好沿线文物保护工作,2014 年8 月至2015 年3 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2020 年更名为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沧州市文物局、任丘市文物保护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输水管道工程所涉及的后赵各庄遗址进行了重点发掘(发掘简报待刊)。
本次发掘分Ⅰ、Ⅱ两个发掘区,面积共2572.5 平方米,共清理夯土墙基、夯土台基、灰坑、墓葬、水井、道路等70 多处遗迹,出土石、铜、骨、蚌等各类遗物近200 件(套)和陶器标本1000 余件(片)。Ⅰ区为外城,平面略呈方形,周长1928 米。Ⅱ区为内城,地层堆积分为四层∶①层为耕土层,②层为近现代堆积层,③层为战国中晚期地层,④层为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地层。动物遗存皆出土于Ⅱ区③④层堆积以及开口于此两层下的遗迹单位中,数量不多,采集方法为肉眼手集。
本次发掘收集的动物遗存共计165 件,集中出土于T2202④、T2203④、T2103③、M7和H46 中。其中H46 开口于③b 层下,打破④层,年代为战国中晚期;M7 开口于内城夯土城墙Ⅰ下,打破④层,年代为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可鉴定种属的标本数(Nisp)共129件,可代表的最小个体数(Mni)为20;不能确定种属的动物遗存共计36 件,主要包括椎骨、四肢骨残段和头骨碎片。
一、动物种属
经鉴定,后赵各庄遗址出土动物骨骼种属如下:
1.瓣鳃纲Lamellibranchia
真瓣鳃目Eulamellibranchia
蚌科Unionidae
丽蚌属Lamprotula
背瘤丽蚌Lamprotula leai Gray
帆蚌属Hyriopsis
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
2.鸟纲Aves
鸡形目Galliformes
雉科Phasianidae
原鸡属Gallus
家鸡Gallus gallus domesticus
Brisson
3.哺乳纲Mammalia
食肉目Carnivora
犬科Canidae
犬属Canis
狗Canis familiaris Linnaeus
奇蹄目Perissodactyla
马科Equidae
马属Equus
马Equus caballus Linnaeus
偶蹄目Artiodactyla
猪科Suidae
猪属Sus
家猪Sus scrofa Linnaeus
牛科Bovidae
牛属Bos
黄牛Bos taurus Linnaeus
山羊属Capra
山羊Capra aegagrus hircus Linnaeus
二、骨骼鉴定
经种属鉴定可知,任丘后赵各庄遗址出土动物遗存包括瓣鳃纲、鸟纲、哺乳纲3 纲;蚌科、雉科、犬科、马科、猪科、牛科等6 科,至少代表背瘤丽蚌、三角帆蚌、家鸡、狗、马、家猪、黄牛、山羊等8 种动物。以下按照动物种属对典型标本进行介绍,骨骼测量标准参考安格拉·冯登德里施著、马萧林等译的《考古遗址出土动物骨骼测量指南》一书[1]。
1.黄牛Bos taurus Linnaeus
可鉴定标本数36 件,其中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1 件,为T2202④∶D64;战国中晚期35件。
角心 1件。T2103③∶D77,残段。
上颌骨 1 件。H46∶D9,右侧,保留有2颗牙齿。M1长22.25 毫米,齿冠高17.81 毫米。M2长29.7毫米,齿冠高21.18毫米。
下颌骨 2 件,均为右侧。T2103 ③∶D74,水平支残段,牙齿保留有M3。M3齿冠长39.53毫米,宽15.73毫米,中度磨蚀。
肩胛骨 9 件,包括左侧7 件,右侧2 件。T2202④∶D64,左侧残段,颈部腹侧骨体表面可见1 处砸击痕迹,下窝处可见多条划痕。H46∶D13,右侧,肩胛结最大长60.18毫米,肩胛颈最小长38.73毫米;肩臼长50.83毫米,宽41.35 毫米。H46∶D36,左侧,肩胛结最大长67.99毫米,肩胛颈最小长41.44毫米;肩臼长52.74 毫米,宽46.88 毫米。H46∶D39,右侧,肩胛结最大长57.38毫米;肩臼长47.38毫米,宽42.07毫米。
寰椎 1 件。H46∶D47,残缺,前关节面最大宽为83.33毫米。
枢椎 1件。H46∶D7,残缺,前关节面最大宽为75.07毫米。
桡骨 2 件,包括左侧近端1 件,右侧远端1 件。H46∶D12,右侧远端。远端最大宽99.59毫米。保留有部分尺骨远端骨干,近骨干前侧骨体表面可见骨瘤。T2103③∶D75,左侧近端,与尺骨近端相连,并共用一个标本号。
尺骨 1 件。与上文桡骨近端(T2103③∶D75)相连。跨过钩突厚45.5 毫米,跨过冠状突最大宽29.7毫米。
胫骨 7 件,包括左侧近端1 件,右侧近端5 件,右侧远端1 件。H46∶D1,右侧远端,最大宽63.28毫米,最大厚46.92毫米。
髋骨 5 件,包括左侧3 件,右侧2 件。H46∶D11,右侧。髋臼长71.73 毫米,髂骨干最小高40.21毫米。
肱骨 2 件,包括左侧近端1 件,右侧远端1 件。H46∶D84,右侧远端。远端最大宽78.2毫米,滑车最大宽77.39毫米。
股骨 4件。包括左侧远端1件,右侧骨干1件,右侧远端2件。H46∶D45,左侧远端,远端最大宽78毫米。
距骨 1件。H46∶D41,右侧。外半部最大长65.72毫米,最大厚36.12毫米;内半部最大长59.59毫米,最大厚36.77毫米;远端最大宽42.88毫米。
2.马Equus caballus Linnaeus
可鉴定标本数共计21 件,出于战国中晚期的H46 和T2103③。下面选取部分标本进行介绍。
下颌骨 3 件,包括左侧下颌体2 件,右侧下颌支1件。T2103③∶D71,左侧下颌体残段,牙齿保留有P4、M1、M2、M3。M1—M3齿列长83.99 毫米,P4齿冠高67.77 毫米,M3长34.5毫米,宽14.89毫米。
肩胛骨 1 件。H46∶D55,右侧,保留有部分肩胛冈和肩胛前缘,前窝和后窝可见多条划痕。
枢椎 1 件。H46∶D8,椎体最小宽53.28毫米,最大长(包括齿突)115.17 毫米。前关节面最大宽90.57 毫米,后关节面最大宽47.68 毫米。
系骨 1 件。H46∶D54,最大长86.97 毫米。远端最大宽47.94 毫米,关节面最大宽45.64毫米,骨干最小宽34.92毫米。
肱骨 1 件。T2103③∶D67,右侧远端。远端最大宽为77.98毫米。
尺骨 2 件,包括左侧1 件,右侧1 件。T2103③∶D70,右侧。鹰嘴长124.08 毫米,最小厚63.36毫米;跨过钩突厚80.53毫米,跨过冠状突的最大宽51.91毫米。
桡骨 1 件。T2103③∶D68,右侧近端。近端最大宽为83.06 毫米,关节面最大宽为76.99毫米。
掌骨1 件。T2103③∶D69,右侧,保存完整。最大长为240.434 毫米,近端最大宽为53.04毫米,远端最大宽为48.71毫米,骨干最小宽为33.44毫米。
髋骨 4 件,皆为左侧。H46∶D48,髋臼完整。最大长为72.07毫米,边缘上长为62.4毫米。
股骨 3 件,包括左侧骨干2 件,右侧远端1 件。H46∶D4,右侧远端,远端最大宽为90.56毫米。
距骨 1 件。H46∶D52,右侧。最大宽62.46 毫米,最大高58.52 毫米;内侧部长61.02毫米,远端关节面宽51.95毫米。
跖骨 1件。H46∶D57,右侧,保存完整。最大长266.82毫米,远端最大宽47.6毫米;近端最大宽为48.71毫米,骨干最小宽为31.5毫米。骨干表面可见1 组长40~60 毫米的划痕。
跟骨 1 件。H46∶D53,右侧,最大宽为48.3毫米。
3.家猪Sus scrofa Linnaeus
可鉴定标本数共计19 件,出自战国中晚期的T2103③和H46。下面选取部分标本进行介绍。
头骨 1 件。H46∶D20,残块,保留有部分顶骨、颞骨和枕骨,枕骨鳞部最小宽为44.14毫米。
上颌骨 2 件,均为左侧。T2103 ③∶D65,雌性,牙齿保留有C、P2、P3、M1、M2、M3。颊齿列长107.13 毫米,P1—P4齿列长44.31 毫米,M1—M3齿 列 长64.18 毫 米;M3齿 冠 长29.24毫米,宽16.84毫米。
下颌骨 5 件,均为左侧。H46∶D17,雄性,牙齿保留有左右侧C、右侧I1、左侧Dp3、Dp4、M1和M2。Dp1—M2齿列长为77.74 毫米;M2齿冠长19.5 毫米,宽11.53 毫米;Dp2前下颌 骨 高30.69 毫 米;M1前 下 颌 骨 高25.42 毫米;犬齿齿槽最大直径10.41 毫米。H46∶D18,牙齿保留有M1、M2、M3。M1前下颌骨高47.31 毫米,M3后下颌骨高52.42 毫米;M3齿冠长27.96 毫米,宽12.63 毫米;M1—M2齿列长59.38 毫米,Goc-M3齿槽远口缘86.64 毫米。
肱骨 2件,均为左侧,包括远端1件,完整1 件。H46∶D26,略残。最大长193.96 毫米,远端最大宽38.18毫米,滑车最大宽31.46毫米,骨干最小宽17.99毫米。
桡骨 2 件。H46∶D29,左侧远端,并保留有部分尺骨远端。远端最大宽为52.61 毫米。
股骨 4 件,包括左侧骨干1 件,左侧完整1件,右侧完整2件。H46∶D22,右侧,几乎完整。从股骨头到远端滑车的最大长207.89毫米,近端最大宽58.98 毫米,远端最大宽46.13毫米,骨干最小宽21.16毫米,股骨头最大厚25.29毫米。H46∶D23,右侧,几乎完整。从股骨头到远端滑车的最大长214.89 毫米,近端最大宽54.6 毫米,远端最大宽44.28 毫米,骨干最小宽21.8 毫米,股骨头最大厚24.56毫米。
胫骨 2 件,包括左侧近端1 件,左侧远端1 件。H46∶D27,左侧远端,保留远端骨骺和骨干,近端骨骺已脱落。远端最大宽29.94毫米。
肋骨 1件。
4.狗Canis familiaris Linnaeus
可鉴定标本数共计4 件,皆出自于战国中晚期的H46。包括左侧下颌骨2 件,左侧肱骨远端1件,右侧肱骨近端1件。因大多数标本残碎,无法测量数据,现仅以标本H46∶D31为例介绍。
H46∶D31,左侧下颌骨,下颌体下缘为弧形,从形态特征上观察具有明显的家养特征。牙齿皆完全萌出,P1—P4以及M1齿冠皆残缺,M2齿冠保存完整,牙齿嚼面磨蚀程度均较轻,应属于青年个体。M1齿冠长度为19.89毫米;M2齿冠长8.22毫米,宽度6.5毫米;P1—P4齿列长为39.09毫米,P2—P4齿列长为32.88毫米,M3—P1齿列长为70.11 毫米,M3—P2齿列长为63.81毫米,臼齿齿列长为33.63毫米;下颌骨垂直部高为59.84 毫米,P2、P3间下颌骨高为21.44 毫米,M1后下颌骨高为28.1 毫米。
5.山羊Capra aegagrus hircus Linnaeus
可鉴定标本数仅2 件,包括右侧肱骨远端1件和右侧股骨近端1件,皆出自于战国中晚期的H46。
6.家鸡Gallus gallus domesticus Brisson
可鉴定标本数为33,皆出自一件夹蚌红陶釜(M7∶1)内,可代表最小个体数为1(图一)。下面选取部分标本进行介绍。
图一 任丘后赵各庄遗址出土家鸡骨骼
胫跗骨 2件。M7∶1-D1,最大长100.98毫米,远端厚10.08 毫米。M7∶1-D2,最大长100.7 毫米,骨干最小宽5.44 毫米;远端最大宽9.66毫米,厚11.13毫米。
尺骨 2 件,包括左侧1 件,右侧1 件。M7∶1-D3,左侧。最大长64.59 毫米,近端最大宽8.08 毫米,对角线最大长11.99 毫米,骨干最小宽3.87 毫米;远端对角线最大长7.83毫米。M7∶1-D4,右侧。最大长64.63 毫米,近端最大宽7.44毫米,对角线最大长11.82毫米,骨干最小宽3.82毫米;远端对角线最大长7.17毫米。
桡骨 2 件,包括左侧1 件,右侧远端1件。M7∶1-D6,左侧,保存完整。最大长58.31 毫米,骨干最小宽2.92 毫米,远端最大宽6.59 毫米。M7∶1-D5,右侧远端,最大宽6.59毫米。
肩胛骨 2 件,包括左侧基本完整的1件,右侧远端1 件。M7∶1-D7,左侧。残长61.36 毫米,前端对角线最大长11毫米。
腕掌骨1 件。M7∶1-D8,右侧。最大长34.85 毫米,近端最大宽10.78毫米,远端对角线长6.96毫米。
髋骨 2件,包括左侧1 件,右 侧1件。 M7∶1 -D18,左侧,髋臼直径6.51毫米。M7∶1-D16,右侧,髋臼直径6.26毫米。
肱骨 1 件。M7∶1-D22,左侧。最大长66.92毫米,从外侧结节到内侧结节的近端宽17.52 毫米,骨干最小宽6.34 毫米,远端最大宽14.42毫米。
股骨 2 件,包括左侧远端1 件,右侧完整1 件。M7∶1-D9,左侧远端。远端最大宽13.78毫米。M7∶1-D23,右侧,保存完整。最大长72.31毫米,内侧长68.02毫米,远端最大宽14.15毫米,近端最大宽14.29毫米,骨干最小宽5.94毫米。
乌喙骨 2 件,包括左侧1 件,右侧1 件。M7∶1-D24,左侧。最大长48.52毫米,内侧长45.8 毫米,底最大宽13.38 毫米,底关节面宽10.87 毫米。M7∶1-D25,右侧。内侧长45.18毫米,底关节面宽10.23毫米。
跗跖骨 1 件。M7∶1-D26,左侧近端,有距,雄性。残长59.51 毫米,近端最大宽11.98毫米,骨干最小宽5.64毫米。
颅骨 1 件。M7∶1-D27,残缺。残长为35.07毫米,最大宽为25.88毫米。
叉骨 1件。M7∶1-D10,残缺。
其余骨骼14 件,包括肋骨4 件,胸骨2件,腰荐椎1件,椎骨7件。
7.背瘤丽蚌Lamprotula leai Gray
可鉴定标本数共8 件,皆出土于战国中晚期的H46,其中左、右壳各4 件,可代表最小个体数为4。H46∶D87,左壳。壳长71.54毫米,高45.77 毫米。H46∶D88,右壳。壳长82.25 毫米,高47.49 毫米。H46∶D89,左壳。壳长84.76毫米,高53.31毫米。
8.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
可鉴定标本数共计6 件,出自战国中晚期的H46,皆为壳体残片,可代表最小个体数为1。
三、骨骼表面痕迹鉴定
在后赵各庄遗址发现的165 件动物骨骼中,共有22 件标本表面有动物啃咬、人为或病理所留下的痕迹,约占发现动物骨骼总数的13.3%。
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标本中,仅有1 件标本上留有痕迹。T2204④∶D64,为黄牛左侧肩胛骨残段,骨表可见二处人工痕迹:一处位于肩胛骨颈部腹侧骨体表面,为砸击痕迹;另一处位于肩胛下窝处,为多条划痕。
战国中晚期标本中,有21 件标本上留有痕迹。其中,4 件标本上存在食肉动物啃咬痕迹,分别位于黄牛右侧股骨远端外髁、家猪左侧胫骨近端断口周缘、家猪左侧肱骨远端滑车处和黄牛右侧距骨背侧。15 件标本上存在人为作用痕迹,痕迹主要位于家猪、黄牛和马的四肢骨、肩胛骨和椎骨上,包括划痕和切割痕迹,应是人类获取肉食资源时产生的痕迹。2 件标本上存在病理作用痕迹,均出自H46,其一为黄牛桡骨远端近骨骺骨干上的较多骨瘤,推测是长期负重劳役所致;其二为猪左侧M2牙齿外侧下颌体表面的骨质隆起。
四、分析与讨论
1.鸡骨骼的性质
后赵各庄遗址发现的33 件鸡骨骼皆出自一件高32.7 厘米、口径30.5 厘米的鼓腹圜底夹蚌红陶釜内,出土时陶釜倒扣向下(图二),因其叠压在内城墙体夯Ⅰ之下,发掘者认为其为夯筑内城前奠基所用瓮棺葬,为时人有意选择的动物牺牲。遗憾的是由于埋藏条件和肉眼手采的局限性,未能收集到所有骨骼。通过观察陶釜内鸡骨骼的形态并测量尺寸,再与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所藏现生环颈雉和家鸡标本对比,可知陶釜内的鸡骨骼部位较为完整,应属于同一个体,且因肢骨近远端已无骨骺线,可判定为成年个体。其左侧肱骨远端无肘窝头腹侧小窝,股骨近端无大转子含气窝,乌喙骨靠近胸骨端无背侧窝,左侧跗跖骨内侧有距,且骨骼近端腹侧到骨干三分之二处无内侧足底棱——以上骨骼形态学特征表现出强烈的原鸡属特征。
家鸡是由原鸡属下的红原鸡驯化而来的,目前动物考古研究者对于红原鸡和家鸡在骨骼形态特征上的区别还未形成标准,此次出土原鸡骨骼的属性可从栖息地、文献、考古现象等方面来推测。
图二 家鸡骨骼出土现状
红原鸡属于热带林区鸟类,“现栖息于亚洲东南部,主要分布在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地区,家鸡可能最先在红原鸡的传统栖息地驯化,之后逐渐通过文化交流的方式北上”[2]。后赵各庄遗址位于38°N,属温带大陆性气候,不适合红原鸡栖息,故可以排除出土原鸡骨骼的红原鸡属性,可认定其为家鸡。另据文献记载,在鲁僖公十九年(前641)已经存在家鸡,且商晚期的殷墟遗址就出土有明确的家鸡骨骼[3],故后赵各庄遗址出现家鸡并非不可能。
其若是,则后赵各庄遗址出土的原鸡骨骼是目前河北地区时代较早的家鸡骨骼,为研究探寻我国古代家鸡的起源与传播,特别是华北平原古代家禽饲养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2.动物群讨论
此次出土动物骨骼数量较少,对动物遗存的历时性研究有一定限制,但从动物遗存种属和数量比例上,仍可获得一些线索(表一)。
后赵各庄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至少代表了8 种动物。通过观察骨骼形态特征、表面痕迹并测量数据,结合遗址中的考古学文化现象和家养动物判定标准,可以基本认定鸟纲的家鸡和哺乳纲动物中的猪、狗、马、黄牛、山羊为家养动物。其中黄牛和家鸡出现最早,在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说明此时该地区已经开始驯养黄牛和饲养家鸡。至战国中晚期,骨骼数量和最小个体数仍以黄牛为多,其次是家猪、马、山羊,说明此时该地区饲养牲畜的种类和数量均有所增加。除此之外,还发现有背瘤丽蚌和三角帆蚌,二者皆为淡水类软体动物,标本出自战国中晚期,说明当时人们也会有意或无意捕捞附近河湖中的贝类作为食物。
表一 后赵各庄遗址出土各动物数量比例表
3.动物遗存反映的环境问题
后赵各庄遗址出土动物遗存数量有限,出土的大部分动物种属大多与人类饲养有关,对环境的指征作用不大。目前仅能从出土的背瘤丽蚌和三角帆蚌推测当时遗址周围可能存在淡水河流和湖泊,符合遗址地处河流冲积平原与湖淀淤积平原交错地带的特征。
[1]安格拉·冯登德里施.考古遗址出土动物骨骼测量指南[M].马萧林,侯彦峰,译.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袁靖,吕鹏,李志鹏,等.中国古代家鸡起源的再研究[J].南方文物,2015(3):53—57.
[3]邓惠,袁靖,宋国定,等.中国古代家鸡的再探讨[J].考古,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