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沃尔夫冈·米德

2020-12-01张举文

民间文化论坛 2020年2期
关键词:米德民俗学谚语

张举文

在当今国际谚语学研究领域,沃尔夫冈·米德(Wolfgang Mieder)的观点和著述几乎是每个出版物都无法不引用的。遗憾的是,在国内的谚语研究方面,特别是民间文学和民俗学对谚语的研究中,米德的学术成果还没有体现出来,尽管早在20 世纪90 年代就有过中文的翻译①例如,[美]沃尔夫冈•米德:《世界爱情谚语精选(英汉对照)》,胡信年编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1 年;沃尔夫冈•米德:《圣经谚语》,胡信年译注,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95 年。,但是其被作为学英语的辅助读物,而少有的学术介绍也很不完整。②参见[美]沃尔夫冈•米德 :《谚语的定义及其基本特征》,陈平译,《韩山师范学院学报》,1997 年第1 期;沃尔夫冈•米德:《谚语特征之概述》,胡信年、陈平编译,《西域文化》,1992 年第72 期。可是,米德对中国的谚语研究有着长期的关注,鼓励和帮助过多位学者以英文发表相关的文章。③例如,一篇有关“面子”谚语的文章发表在他主编的《谣谚》上(Yan Hairong. “The Concept of ‘Face’ in Chinese Proverbs and Phrases,” Proverbium, Vol.12, 1995, pp. 357-373)。 一部有关壮族谚语的著作在其主编的民俗丛书中出版(Zhou Yanxian. Two Thousand Zhuang Proverbs from China with Annotations and Chinese and English Translation. New York: Peter Lang, 2016.)不久前,一部选有二十多篇米德的论文的中文译本已经完成,译者都是国内民俗学界的学者和学生,期待早日出版,以助力中国的谚语学建设。在此,笔者主要从学术经历和学术贡献两方面,概括地介绍米德教授。

沃尔夫冈·米德(Wolfgang Mieder)现任美国佛蒙特大学(University of Vermont)德语与俄语系的德语教授,美国民俗学会资深会员。他是国际谚语学研究的著名学者和专家。他所编辑的年鉴刊物《谣谚》(Proverbium)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谚语学刊物,发表了大量论文和参考书目,也是谚语研究的最重要阵地之一。

1944 年2 月,米德出生于正经历战争磨难的德国,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战后的德国度过的。他曾回忆说,当时,没有经历战争的青少年和经历过战争的成年人都同样对未来充满迷惘和困惑。在这种环境中,他萌发了要走出德国、寻求未来的想法。于是,他在16 岁那年,独自来到美国,而且一去就是40 年没回国。但是,他时刻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他在大学学的是德国文学,也从此没有离开过对德国语言文学的关注。我曾多次目睹他在宣读论文时,一提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经历,他都不禁失声落泪。

米德于1966 年在美国的奥利维特学院(Olivet College)获得学士学位,1967 年在密执安大学获得硕士学位,1970 年在密执安州立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从1971 年起,米德便在佛蒙特大学任教至今,期间于1975 年便获得终身教授职位,1978 年获得正教授职位,并从1977 年至2008 年担任系主任。除了担任学校服务性工作外,米德也开设了多门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课程。米德至今仍担任世界上多家学术刊物或出版社的编辑或编委,并在美国和德国的五家出版社主编谚语研究的丛书。他获得过诸多校内外荣誉称号和奖励以及研究项目基金,例如,2012 年获得美国民俗学会的“终身学术成就奖”,2013 年获得“佛蒙特大学著名德语和民俗学教授”称号。此外,米德也得到国际上的广泛赞誉。2014年和2015 年分别被希腊的雅典大学和罗马尼亚的布加勒斯特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就在我刚从2019年10 月的美国民俗学会年会回来,为编译他的中文文集和准备这篇文稿之事与米德教授通信时,他告诉我他正准备动身去葡萄牙,因为他受邀在国际谚语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Paremiology)上做主旨报告。

2004 年,米德的同事和学生们出版了3 部献给他60 岁生日的纪念文集。①Janet Sobieski ed. 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 A Festschrift for Professor Wolfgang Mieder on the Occasion of His Sixtieth Birthday, February 17, 2004. Burlington: The University of Vermont, 2004; Csaba Fîldes ed. Res humanae proverbiorum et sententiarum: Ad honorem Wolfgang Mieder. Tübingen: Gunter Narr, 2004; Kimberly J. Lau, Peter Tokofsky, and Stephen D. Winick eds. What Goes Around Comes Around: The Circulation of Proverbs in Contemporary Life. Essays in Honor of Wolfgang Mieder. Logan: Utah State University Press, 2004.2009 年,又一部纪念文集献给他的65 岁生日。②Kevin J. McKenna ed. The Proverbial “Pied Piper.”A Festschrift Volume of Essays in Honor of Wolfgang Mieder on the Occasion of His Sixty-Fifth Birthday. New York: Peter Lang, 2009.2015 年,他在70 岁生日时又收到作为生日礼物的一部纪念文集。③Christian Grandl and Kevin J. McKenna eds, in cooperation with Elisabeth Piirainen and Andreas Nolte. Bis dat, qui cito dat: Gegengabe in Paremiology, Folklor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Honoring Wolfgang Mieder on His Seventieth Birthday. Frankfurt am Main: Peter Lang, 2015.就在2019年,米德又得到一部纪念文集作为献给他75 岁生日的礼物。④Andreas Nolte and Dennis Mahoney. Living by the Golden Rule: Mentor-Scholar-World Citizen: A Festschrift for Wolfgang Mieder’s 75th Birthday. Bern: Peter Lang, 2019.这些礼物体现出国际上诸多学者对米德的尊敬与感激。这应该被视为学术界对一位学者的最崇高敬意。但是,这一切对于米德来说,都已经是过去的事。他今天仍在一如既往地上好每一堂课,帮助每一位向他请教的年轻人,以精彩的文章参加每一次会议,充满精力地在学术田野里继续耕耘,分享着他的新收获。

如上所述,米德所获得的来自世界各地学者的敬意也印证了他对学界做出的卓越贡献。民俗学家阿兰·邓迪斯(Alan Dundes)曾这样评价米德教授:“他是《谣谚》的判官,是无出其右的谚语学家。”⑤Alan Dundes“. As the Crow Flies: A Straightforward Study of Lineal Worldview in American Folk Speech,” Kimberly J. Lau, Peter Tokofsky, and Stephen D. Winick, eds.W hat Goes Around Comes Around: The Circulation of Proverbs in Contemporary Life. Utah State University Press, 2007, pp.171-187.概括来说,米德的学术贡献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主编年鉴刊物《谣谚》(Proverbium),汇编多部谚语学研究文献目录。《谣谚》是目前世界上历史最长的谚语研究刊物,也是重要的学术阵地,发表来自世界各地学者的最新成果。米德从1984 年开始担任《谣谚》主编至今。2009 年出版了《国际谚语学和词语学研究文献目录》。米德也借助《谣谚》的增刊,每年都汇编出世界上最新的谚语研究成果,以注释书目方式提供给学界。

2.用德语和英语发表大量学术研究成果。例如,从1970 年到2019 年,米德发表过专著、合著和主编的著作近二百四十部,学术论文五百三十多篇。

3.创造了“戏用谚语”(anti-proverb)这个概念,成为谚语研究的术语。米德注意到,许多“谚语”都有“反用谚语”(或“反谚语”,counter-proverb),即表达相反意义的谚语。不仅如此,许多谚语也被通过有意识改变个别词语而改变原有谚语的意思,成为“戏用谚语”,如英文中“无人是完美的”(或“人无完人”,Nobody is perfect)被戏用成“无尸体是完美的”(No body is perfect),因为nobody 是“无人”的意思,而“no body”则是“无尸体”的意思。再如中文谚语“吃不了兜着走”(警告甚至威胁人做事要考虑后果,否则将面临麻烦),其戏用谚语或是词语不变,或是变成“吃不了打包走”(指在饭店吃饭将剩下的带走而不浪费);“今朝有事今朝做”被变成戏用谚语“今朝有酒今朝醉”,等等。

4.推动谚语的国际性研究,发展谚语学。除了他与许多国家的学者合作发表文章和著作,并自己以多种语言发表成果外,米德也在世界各地进行学术交流。例如,他在世界各地做过近四百场学术演讲。尤其重要的是他通过自己对一条条谚语的研究,展示出一套谚语研究的方法,超越了过去的文本中心论,而强调历史、社会、文化等大社会背景和意义。

5.为民俗学科的人才队伍建设呕心沥血。例如,米德已经发表过书评127 篇、序言13 篇。这些都体现出他对同行和年轻学者的支持。他也与世界上诸多学者学生保持书信联系,解答问题,交流心得,并通过会议等形式以身作则地鼓励年轻学生从事民俗学研究。为此,他获得了上述的多部专门献给他的纪念文集也就不足为奇了。

6.为国际文化交流和教育事业作出无私奉献。米德始终保持学者的谦虚,从不追逐名利。他与妻子过着勤俭的生活,除了捐助许多教学和研究项目外,还将积蓄捐献出来,在佛蒙特大学设立了专门鼓励小学科发展的教授职位(The Wolfgang and Barbara Mieder Green and Gold Professorship)。此外,他还将自己收藏的近一万册来自世界各地的有关谚语研究书籍全部捐献给他所在的大学图书馆,让更多的学生和学者从中受益。

可以说,在国际上,米德是继阿切尔·泰勒(Archer Taylor)和阿兰·邓迪斯(Alan Dundes)之后,对民俗学的谚语学研究贡献最多和最大的学者。而他主编的多部谚语词典也对语言学和心理学等学科有很大影响。在他诸多著述中,尤其要提到的是:《戏用谚语》(Antisprichwörter/Anti-Proverbs,1982)、《谚语不过时:现代的大众智慧》(Proverbs Are Never Out of Season: Popular Wisdom in the Modern Age, 1983)、《有话直说:从古典词语到种族蔑视语的个案研究》(Call a Spade a Spade: From Classical Phrase to Racial Slur, 2002)、《谚语手册》(Proverbs: A Handbook, 2004)、《谚语胜于雄辩》(Proverb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 2008)、《关注民众的谚语:在文化、文学和政治中的谚语智慧》(Behold the Proverbs of a People: Proverbial Wisdom in Culture, Literature, and Politics, 2014),以及与他人合编的《众人智慧:谚语研究文集》(The Wisdom of Many: Essays on the Proverb, 1981, 1994)和《智慧新动作:现代戏用谚语》(Twisted Wisdom: Modern Anti-Proverbs, 1999)。这些重要著述勾勒出米德的学术思想体系,为谚语研究指出了新方向,也树立了方法论的榜样。通过关注米德的研究,民俗学和民间文学研究者在建设中国谚语学过程中无疑将会在理论和方法上获得启发。

猜你喜欢

米德民俗学谚语
导言
民俗学如何融入新文科建设
民俗学的悲剧
——学院派民俗学的世界史纵览
其米德策耶:《论语》属于全世界
狗“开”拖拉机撞死农场主
试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民俗学意识
拯救人肉炸弹
谚语趣画
谚语趣画(一)
24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