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十一世纪‘岭南画派艺术精神’在岭南中国画学的传承与发展”专题研讨会综述

2020-12-01

岭南文史 2020年1期
关键词:高剑父画派岭南

李 辑

2019年11月8日上午,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举办第四期馆员文史沙龙“二十一世纪‘岭南画派艺术精神’在岭南中国画学的传承与发展”专题学术研讨会。麦淑萍副主任(副馆长)出席。

专题研讨会由梁如洁馆员主持,许钦松、邓子敬、关伟、莫各伯、曾嵘、梁如洁、钟鸣、孙戈、黎展华、万仁辉、吴俊明等30多位馆员、参事与会。大家围绕“二十一世纪‘岭南画派艺术精神’在岭南中国画学的传承与发展”主题,就岭南画派产生的原因和艺术特点、艺术主张以及岭南画派的发展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广州美术学院10多位硕士研究生应邀旁听。

梁如洁(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广东美术创作有着辉煌的历史,20世纪以来“岭南画派”作为广东岭南的主流画派独树一帜,秉承革新、现实、兼容的艺术精神,成为岭南文化的亮丽名片之一。岭南画派名家璀璨,推出了一批美术经典作品。改革开放后,广东美术家传承弘扬岭南画派艺术精神,扎根岭南文化沃土,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用手中的画笔,忠实地记录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非凡历程,记录着劳动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壮丽图景。关于“岭南画派”“岭南画派艺术精神”如何产生、沿续、维承和发展的学术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和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我作为岭南画派学会学术咨询委员,少年时代开始便是在高剑父、陈树人先生四十多年的同道好友岭南画派前辈黎葛民先生的启蒙培养下成长的。20世纪70年代初,我进入广州美术学院成为关山月、黎雄才、杨之光、陈金章、于凤、迟珂等老师的学生,至今在广州美术学院已经学习、工作近五十年了,深知广州美术学院的中国画体系是将岭南画派作为“岭南中国画学”的传承与研究进行艺术实践的。关山月先生继承高剑父先生的办学理念,开创了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的教育体系,对岭南画派的传承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岭南画派产生的原因

许钦松(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传承岭南画派的艺术精神,如何在岭南中国画学里有新的发展,是摆在我们所有艺术家面前的一个大问题,也是带有方向性的问题。

岭南画派发端于辛亥革命时期。在新文化运动的开始那个阶段,革命推动了岭南中国画向现代转型,从此就推动了20世纪的整个中国画的发展。岭南画派是20世纪中国画最重要的一个画派,是其他画派不可替代的。他们的革新精神至今依然在影响着我们,影响的不只是岭南国画,而是依然影响着整个中国美术的向前发展。岭南画派的历史定位是无可撼动的。

我认为,要具备三个条件才能成为一个画派。第一,它必须有自己的独特的理论主张;第二,它有一大批志同道合的、具有广泛影响的艺术家汇集在一起,形成独特的艺术家群体;第三,它是可以传承的。岭南画派正是在符合这三个条件下,由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等名家大师的共同努力下产生的。

万仁辉(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关山月老先生曾说,岭南画派的画家与工艺美术工作者没有太大的区别,没有鸿沟。搞陶瓷艺术是从宋画开始临摹,我们搞美术教育的也是从宋画开始临摹,没有什么区别。高剑父先生就曾经画过陶瓷,在辛亥革命胜利以后,高先生远离政治,跑到江西创办陶瓷公司,后来这个陶瓷公司升格为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他亲自画了很多陶瓷。抗战前夕,关山月先生和高剑父先生在一棵大树底下自埋了两缸陶瓷,遗憾的是抗战胜利后找不到那颗树了,也找不到那两缸陶瓷。关山月老先生也曾画过陶瓷,当时林丰俗、方楚雄、杨之光等很多艺术家都参与了。

莫各伯(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画派实际上它是一个艺术派系,他跟画会是不一样。要成立一个画会,我首先要有章程,取一个名字,召集一帮人来填表登记,然后就宣布成立。而画派是一种艺术评判,它是经过创作,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形成了一定的风格。有一帮画家在一定地域进行活动创作,经过一定的历史沉淀和时间来发展之后,社会对它认可,大家给了它一个名称,认为岭南这个地域,这帮画画的人,形成了一个画派,我们把它称作岭南画派。所以现在没有必要说以前高剑父没有说过我是岭南画派的,其实不需要他说他是不是岭南画派。包括杨之光老师,他自己也说他不是岭南画派的。岭南画派其实就是别人的评价,是对这种艺术创作风格的肯定与认可。

岭南画派的艺术精神、艺术特点和艺术主张

许钦松:今天研讨会主题“二十一世纪‘岭南画派艺术精神’在岭南中国画学的传承与发展”,其实就是强调岭南画派的革新精神,它是以革新来推动中国美术发展。如果岭南画派没有了革新精神,也就是没有了岭南画派的艺术灵魂,也没有办法传承,也失去了岭南画派应有的历史作用和未来作用。21世纪岭南中国画的重点就是我们必须要坚守和传承岭南画派的革新精神。

我们现在不是一个世纪之前中国,而是新时代的世界经济大国,过去解决了现在的转型,今天要解决当代的发展。而中国画是一个很庞大的艺术体系,它的理论又很完善,牵一发而动全身,有一点点改变,就会牵动了整个中国画体系的变化。当代中国画的发展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现了各种新的画法,使用新的材料,融合新的元素,包括西方的抽象主义、表现主义,给中国画带来了一种震撼。我认为中国画的发展不能另起炉灶,要把优良传统继承下来,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发展。

关伟(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我以前一直在关山月先生的身边,所以比较了解他讲的一些观点。比如说岭南画派,高剑父先生其实一直没有提过岭南画派,他说“折中画派”的提法比较符合它的特点。他只是觉得他们一帮人在探索一些艺术主张和艺术精神而已,不是在成立什么画派。关老经常提到两句话,一个是“不在乎新与旧,只在乎美与丑”;还有一个就是“笔墨当随时代”。这两句话我理解的是现在21世纪岭南画派这种精神要如何继承如何发展,其实最恰当的作法就是笔墨当随时代,每一个时代有它不同的社会现象。作为画家,我觉得岭南画派的最大的特点,就是他的教学。高剑父不主张全部学生都像他的样子,每一个学生都要有自己的特点。虽然跟他学,但希望他的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每一个人用最真实的眼光来观察社会,观察山山水水,你出来的作品就是代表你个人的艺术观。创新问题,关老还在世的时候,我跟他也探索过。他说艺术创新这个问题,是用你最真实的眼光来观察这个世界,然后就用你最适合表现的一种语言表现出来,你这个作品就是成功的。因为没有人能代替你,而且从来没有出现过,你出现就是新的。所以它最具代表性的画就是《江山如此多娇》,但是我觉得关老最成功的作品应该是《绿色长城》。因为它既代表了中国绘画笔墨的东西,又在构图上吸收了一些西方的元素,有很深厚的生活智慧。

莫各伯:关于岭南画派的艺术精神,我根据自己粗浅的认识总结了一下,觉得岭南画派的艺术精神大概可以是这么几点:革命性、创造性、兼容性、求真性与大众性。

革命性。岭南画派最早的高剑父先生,二高一陈这帮人,当年他们参加同盟会从事革命,高剑父在日本跟何香凝等人住在同一幢楼房,他一边教何香凝他们画画,一边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同盟会,所以他们在思想上是具有一种革命精神。后来传承到关山月这一辈,也是革命精神很强烈。他们创作那些画,很多都是用饱满的政治热情来歌颂祖国,充满了对祖国的热爱,对中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在他们的画里面充分地表现出来。

创造性。在清末民初的时候,中国画走向了没落阶段,脱离生活。岭南画派高剑父他们这些画家吸收了日本画和西方绘画的优点,对中国画传统的一些病态进行了改造,有相当大的创造性。比如说他画的南瓜,用到水彩这种西化的元素,很有立体感,水彩与水墨进行墨色交融,那种感觉非常好。在传统中国画绘画技巧里面突显出来,跟传统的中国画绘画表现拉开了较大的距离。比如花鸟画,赵少昂画的花鸟画很多东西他都是自己创造的,那些鸟的造型,拿他画的鸟和前人花鸟画进行对比,会发现有很大的不同,这就是一种创造。他是经过总结前人画鸟的技巧之后,自己创造出有自己特色的画鸟技巧,这就是一种创造,他画的很多东西都是有创造性的。赵少昂画花卉、花果、禽鸟,都有自己的一套表现手法,跟原来传统那套表现手法是不一样的,而且更胜前人花鸟画的表现手法。徐悲鸿曾称赞他:“其画可爱,其品尤可慕也。”对其地位的评价,徐悲鸿更直言:“中国花鸟画第一人,当无出其右。”

兼容性。“融汇古今,折中中外”是岭南画派的精神,所以岭南画派虽然很具创造性,但是传统的东西它也还保留着。比如黎雄才老师的山水画,都是传统的笔墨,但他是吃透了传统的东西,通过自己的创造,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风格。所以他对传统,对西方的素描、色彩,特别是日本画的技巧,都有所吸收,兼容并蓄。

求真性。求真其实就是写实,岭南画派更注重现实主义,重写生。比如黎雄才老师这一些山水画家,他们都是到生活中写生。我在广州美术学院读书的时候,关山月、黎雄才这两位山水画家都给我们上过课,上课时几乎是很少在教室里面,基本都是到生活中去写生,在写生的过程中给学生上课。像黎雄才老师画的山水画,他到一个地方就画那个地方,画得很像,不用写地名别人一看就知道是什么地方,就是因为岭南画派的求真性。

大众性。岭南画派坚持是面向大众,用现在的话讲是为人民服务。岭南画派的画就是服务大众的,让广大人民群众能看得懂,能欣赏,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而不是孤芳自赏。

孙戈(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我自己是山东人,后来到了岭南,把自己的艺术融入到这块土地。我的很多作品都是反映岭南地域特色的,最终我成了岭南画派的一员,体现出岭南画派的包容性。我曾经代表过岭南画派去北方参加过全国画派的会议,还在会上发言谈岭南画派。大家一听我的口音就觉得我不像岭南画派的,但是我觉得这正是岭南画派包容的精神,让我一个北方人来代表岭南画派的开会,并谈岭南画派。我1977年在沈阳鲁迅美院进修的时候,我不知道有什么画派,甚至还不知道什么是素描,什么是速写,什么是国画,于是就去图书馆翻书,我竟然找到了黎雄才先生的《漓江写生》,借来临摹了好几张,后来还临摹过其他几位岭南画派大家的山水画,那时不知道后来我会来到广东,也许这就是跟岭南画派的缘分。

岭南画派具有革新精神,它重视研究传统,不抛弃传统,而是选择性继承,这值得我们去研究和发扬。岭南画派既保留了中国画的传统,又与时代相结合,表现时代特性,这是岭南画派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前段时间,省文史馆组织我们一批画家和港澳地区画家一起进行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采风,将来还会在香港举办采风作品的展览活动。这是岭南画派处在粤港澳大湾区的优势,加强与港澳的文化艺术交流,博采众长,既能提升岭南画派的绘画技术,又能促进大湾区文化融合,这件事本身就是岭南画派的一种精神。同时,岭南画派的传承应该重视速写,速写是所有画家入门的基础。杨之光老师也是重视速写,他的人物画画得非常好,我们现在真得很应该传承这种精神。

邓子敬(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关山月当广东画院院长的时候,我跟他走过很多地方,受过他很多教诲。岭南画派有他们的时代背景,有他们时代的局限。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那些画家,他们在传承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当今我们处在一个新的时代,不同于过去的时代,我们的艺术追求也不应该是过去的东西。但是毕竟中国画是从传统走过来的,这是它的根,我们应该传承它的优良传统。我们创作的作品应该有新时代的烙印,应该跟新时代紧密结合。

岭南画派的发展及面临的问题

梁如洁:在岭南中国画学中,高剑父、关山月、黎雄才、杨之光、梁世雄、陈金章等老一辈艺术家的教育理想,多年以来的办学方式,都是邀请全国各地的大家、专家来讲学交流,所以从广州美术学院走出来的学子,他们都是具备了中西结合、南北结合的一些艺术观念和艺术方法,创作上都有很多新的实践和创造。我这里主要谈的是在花鸟画,我是杨之光老师的人物画研究生,后来我又转到花鸟画教学里面。在花鸟画的教育下,我觉得现在花鸟画艺术世界,确实跟以前已经不一样,跟以前的岭南画派也是不一样的。

我们岭南中国画的教学是继高剑父、陈树人、高奇峰、关山月、黎雄才一脉的基础上开展的。广州美术学院培养了一批批的人才,他们发挥了艺术上的独创性,广泛吸收多方面营养,批判继承传统,又大胆吸收外来的营养和自然界的体验,很重视直接的系统关系,注重博采众长,鼓励独创,这是岭南画派的艺术教育特色。随着历史的进程,这些特点并没有消失,而且越来越显示它在艺术上的客观规律和科学性。作为岭南画家,我们应该在岭南的土地上创作反映我们时代的精神、继承岭南中国画艺术精神的作品。

莫各伯:有一种论调,认为岭南画派已经成为了历史,我们只能把它当成一个标本放到博物馆里,应该画一个句号了,就是说岭南画派已经终结了。有些人没有真正看过岭南画派好优秀作品,只看过一些业余作者模仿得很肤浅的岭南画派作品,这些人就认为这就是代表岭南画派了,觉得这些东西很低俗,其实这是对岭南画派的是一种误读。事实上,岭南画派可以画上逗号,不是划上句号,因为它还在发展,还在传承和发展。

曾嵘(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关于笔墨当随时代,实际上我们岭南画派一直以来都是注重深入生活,而且绘画的形式感是当随着时代变化,跟随着时代审美,这是很重要的。现在看到很多展览,全国的也好,地方的也好,他们都是跟上时代的一种审美。我们现在不可能穿着唐装出来生活,因为这不是现代的审美。

黎展华:(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每个画派都有自己的特点,近现代有长安画派,有海派,有金陵画派,还有京津画派等。每个画派实际上都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他们的艺术不可以雷同,但是可以兼容,可以吸收。岭南画派和其他画派比较,产生的时间不长,也有后发制人的态势,但是跟其他画派还有一定的差距,必须迎头赶上。

岭南画派的发展方向

许钦松:我们要继承岭南画派的革新的精神,要继承什么?讲革新就立马想到革命,推翻原有的旧体系,再造一个新体系,其实不是这样。我们要继承性发展,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革新,推陈出新。

表现现实主义的这种现代化的进程,有画家觉得这跟我们的中国画相去甚远,但是别忘了历史就是这样。前不久,江苏省推出一个南京长江大桥的专题展,展出了很多当年老一辈画家的优秀作品,专题画南京长江大桥。仅仅过去几十年的功夫,现在我们看这些作品,好像可以成为一个很有价值的文化记录,而且里头也有可以称得上经典的作品。《清明上河图》中画当时的集市状况,现在有专门的人去研究;通过画里出现的房屋的造型,有建筑学的专家专门研究;画中的车、马及各种用品、服装,搞民俗研究的专家也在这里找到很多的研究对象。《清明上河图》如实的记录了那个年代,成为了一个经典。所以现实主义并不陌生,它表现了中国崛起的过程,展示了社会发展成就,这也是中国画发展的一条康庄大道。

面对革新,立马带来了国画画学这一概念的思考。我们的笔墨原本的整套东西,要不要随着时代变化?新的题材就要有新的表现语言,原本传统的笔墨就要随着改变,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思考。

中国画学研究要拓展艺术的空间,提出当代的思考。这里头有很多艺术语言的探索。比如邓子敬老师画海,好像历朝历代没有一个画家专门画海,而邓子敬老师花了一辈子的时间在不断的画海。他的艺术语言有了一些新的元素出现,他做的就是探索性的事情。诸如此类,要经常开展,并且要在岭南画派核心精神的指引之下,大胆的探索,敢于奋力去探索某种新的东西,而不是抱着岭南画派老一辈人的成果不放,一点都不敢动。如果岭南画派的艺术精神没有落地在革新这一个点上,岭南画派将会逐步消失。

关伟:21世纪岭南画派创新精神要怎么发展?就是要深入生活,笔墨当随时代。岭南画派强调既要扎根生活,也要扎根传统。我们看关老后期的画,很多都是往传统里面跳。他通过一段艺术创作的实践探索,回过头来看,觉得有很多传统的东西还是值得借鉴。扎根生活、扎根传统这是关老一直坚持的。我觉得作为一个画家,谈岭南画派的创新与继承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要深入生活,跟现实社会没有脱节。现在这个社会已经改变了很多,你没有脱节的时候,在岭南的地域,受岭南的风土人情影响,你的画想画成北方那种风格是不现实的。因为每一个地域,画家在这个地域里面成长,受到地域的影响,他所画出来的作品也有着地域的痕迹。最关键是要用真情体验生活,表达你的精神境界。

我觉得关老的艺术道路探索,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借鉴。他每画一个地方,就要亲临当地亲身感受后才开始创作。比如他画井冈山,他就亲自前往井冈山,去感受当地的树木、石头等具体事物,没有离开地域的特点,但是经过艺术的加工,又能表现出关山月的艺术特点。他到天山,画出来的天山能表现出天山的面貌,但又是关山月的天山,与别的画家画的天山又不同。他不是所谓的天才,只是在不断的探索,不断创新。他的实践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创新与继承的经验。

梁如洁:广州美术学院一直秉承着岭南中国画学先师高剑父、陈树人、高奇峰先生的教育思想,主张“折衷中西,融汇古今,革故鼎新”的教育理念开办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教学体系。广州美术美院的很多老师鼓励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艺术理念,提倡艺术要反映时代,为大众服务,在艺术实践上,注重写生,体验生活,鼓励独创,而且特别重视高剑父先生的艺术实践,提倡四写(摹写、写生、速写、默写)、素描、色彩、创作、专业技法训练,加强造型基础、专业基础、理论基础、创作基础的教育和古典绘画审美、传统技法学习,以达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教育目的。经过美术学院教育出来的学子,在祖国大地上起到了很大的学术作用。

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的中国画学教育,是岭南画派教育思想直接传承和实践的重要的教学基地,在岭南画派著名传人关山月、黎雄才先生的直接主持下,杨之光、梁世雄、陈金章、陈振国教授的带领下,以及各级领导、学生的共同努力奋斗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到现在已经有较大的规模、师资力量雄厚的教学群体。

关山月先生经常谈到,岭南画派不是宗派,而是有地方特色的学派,不是自封的,是客观形成的。因此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的艺术教育和艺术创作,主张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广州美术学院也成立了岭南画派和中国画理论研究室,多年来在花鸟画探索上作出了很多可喜的成绩。很多岭南画家在全国美展上获奖,这些画不是当年的高剑父先生他们那种受欢迎的花鸟画,而是具有时代性、艺术性、精神追求的现代岭南花鸟画。现在的岭南中国画已经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岭南中国画家的画,既有现代性,又继承了传统,继承了中国画“借物比兴”“缘物寄情”的美学传统及民族绘画特色,表现了当代人对社会对人生真善美的热爱,对故土的眷恋,对历史沧桑的感叹,和人类回归自然的一种强烈愿望。现在岭南中国画一片祥和、温馨、欣欣向荣的境界,确实是已经跟以前不一样,也是跟社会上人们对岭南画派的认知不一样。如果翻开当代岭南画派、岭南中国画学画家的优秀作品,就可以看到从岭南画派主张“折中中西、融汇古今、革故鼎新”,一直到当代岭南画学的发展,这是岭南画派学说的延续与当代岭南画派变革转换的一种彰义,是中国画艺术为适应时代发展而不断进行自我调整的步伐。当代岭南中国画作为自然属性的一种范畴,又借鉴了中国画“借物比兴”“缘物寄情”的美学传统和民族绘画特色,既有现代性绘画展示的格局,又可以直抒现代画家胸臆。现在岭南画家有强烈的振兴民族文化的高度责任心,把岭南画派由形式上的“折衷”逐步推向对生活、对时代的把握,把个人的艺术价值和艺术个性的发展,介入到现实社会变革的过程中,接受公众的检验,并由此而获得发展的契机、充沛的生命力。

曾嵘:2002年,我去中国艺术研究院游学一年。那时我主要是觉得中国艺术研究院里全国各地名家云集,包括中国美院、中央美院、国家画院的,都有画家轮流来讲述他们的艺术。主要以讲课为主,因为学员基本上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一些艺术家和搞美术工作的作者。我第一天去到北京的时候,就发现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我一说我是广东人,他们首先就想到我是岭南画派。他们都不认识我,一听说我是广东人,就觉得我是岭南画派的。当时我就感觉这句话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岭南画派在全国很有名,一听广东就想到岭南画派。我发现包括那些当时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国画系的院长们都认为,岭南画派擅画水彩。去年去福建与福建省文史馆同仁交流,画水墨画的时候我们不染色。当时福建画院的院长就说:“你们怎么不染色,岭南画派要染色吧?”我就感觉很奇怪,一定要染色才是岭南画派?所以北方或者外省的画家都有觉得岭南画派是低俗的,不代表中国画。而国外却感觉岭南画派是正宗的中国画,他们都说到了赵少昂的影响,在澳大利亚也好,美国也好,好多城市都是非常推崇岭南画派,这主要是赵少昂在世界上宣传中国画的功劳。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同学都是认为岭南画派不行,但当他们看到我画的时候,当时他们是站着看,第二天变成了拿着凳子来看,第三天就拿着录像机来看。当时我对他们影响也挺大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的一些老教授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对我都非常尊重。我在这里不是宣传我个人,主要是岭南画派要走出去影响更多的人,改变他们对岭南画派的看法。我很欣赏许钦松主席当年在北京举办岭南画派的展览和他个人的展览,在全国各地展示岭南的文化、岭南的艺术。广东文史馆梁世雄、邓子敬、梁如洁等馆员都有去北京举办展览,去宣传广东的文化艺术,我感觉这是非常有必要的。省文史馆聚集了这么多高层次艺术家,就要利用好名家大师的资源,让岭南文化走出去,多向全国宣传,这对广东的形象,对岭南的形象肯定是大有改变。

最近几年我是以画黄河为题材的,我是一个岭南人,我跨越长江,跑到黄河去画黄河,中央美院的邵大箴教授看到我的画非常感动。他说你一定要来北京展出,你来北京展出,我做你的学术主持,我非常感动。他说你一定要来,因为你作为一个南方人,画黄河本身就是一个很难得的。所以我也希望以后能够有机会跑出去跟各位学习,在北方多展示广东的艺术。

猜你喜欢

高剑父画派岭南
忆岭南
雨岭南
浅谈高剑父的现代绘画观
高剑父的“折衷”美术教育历程
威尼斯画派——文艺复兴最后的辉煌
长安画派去掉“枷锁”
长安画派“冷场”了?
澳门美术研究综述
春睡梦先觉——纪念高剑父诞辰一百四十周年展
不辞长作岭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