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廷枢:中国近代工商业先驱

2020-12-01何宁宇

岭南文史 2020年1期
关键词:仁和招商局轮船

何宁宇

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初步大规模实施西式工业化的运动,是近代中国工业化的开端,也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开端。唐廷枢是洋务运动积极的参与者和推动者。他大胆改革,务实创新,为中国近代工商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在近代中国船舶史、矿业史、保险史、工商业史、铁路史、水泥史、西方对华贸易史等方面,唐廷枢均赫赫有名。他创造了中国多个第一:中国企业第一次并购外企——轮船招商局并购美国旗昌轮船公司,创办中国第一家民族保险公司——保险招商局,创建中国内地第一座机械化煤矿——开平煤矿,修建中国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创制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龙号机车,创办中国第一家铁路机车修理厂——胥各庄修理厂,创办中国内地第一家水泥厂——唐山细绵土厂,编纂中国现存最早的以“英语”命名的汉英词典《英语集全》等,促进了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因此唐廷枢被誉为“中国近代工商业先驱”。

一、唐廷枢:洋务运动代表人物之一

唐廷枢,字建时,号景星,清道光十二年(1832)生于广东香山县唐家村(今广东省珠海市唐家湾镇),光绪十八年(1892)病逝于天津。享年六十岁。他的父亲唐宝臣有四个儿子,长子廷桂,次子廷枢,三子廷庚,四子廷坚(早夭)。[1]

唐廷枢的父亲唐宝臣早年在澳门做工,并将三个儿子(廷桂、廷枢和廷庚)先后送入由马礼逊教育会开办的马礼逊学堂(Morrison School)就读。该会是广州英美等国传教士和商人为纪念马礼逊而成立的。马礼逊学堂于1839年在澳门成立,是澳门早期传播西学的新式学堂。唐廷桂于1839年入学,进入第一班,与容闳同班;唐廷枢于1841年入学,进入第二班;唐廷庚于1843年入学,进入第三班。他们是中国近代较早接受西式教育的中国人。马礼逊学堂于1842年底迁往香港,唐氏兄弟随同前往。马礼逊学堂为适应中国青年未来的需求,实行双语教学:一方面,学校保留了中文传统教学;另一方面,学校更加注重英文教学,培养学生的英文水平,并利用英文学习作为培养学生接受新式教育的工具。[2]容闳后来回忆说:“马礼逊学堂主持校务者的勃郎先生是美国人,1832年由耶路大学(Yale University)毕业,旋复得名誉博士学位……。以其生平经验从事教育,实为中国创办西塾之第一人。”[3]又说:“校中教科,为初等之算术、地文及英文。英文教课列在上午,国文教课则在下午。予惟英文一科,与其五人同时授课,读音颇正确,进步亦速。”[4]可见,马礼逊学堂的学生都接受了较为正规的英语教育。1849年,马礼逊学堂停办。学生被转移到不同的学校。其中,唐廷枢和唐廷庚进入理雅各布(James Legge)主持的香港伦敦教会学校(The 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 School),唐廷桂进入史丹顿牧师(Vincent Stanton)开办的香港英华书院(1850年改名为圣保罗书院)。[5]1850年8月,唐廷枢离开学校。1848-1851年,唐廷枢在拍卖行当了3年助手。[6]经过这几年的学习,唐廷枢的英语水平迅速提升,为他将来编纂《英语集全》和发展个人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1851年,唐廷枢在香港政府当上翻译,1853年升任为香港巡理厅正翻译,1856年代理香港大审院华人正翻译。[7]1857年,他离开香港前往上海,并担任江海关(上海海关)副大写。1859年,他担任江海关(上海海关)正大写及总翻译之职。1861年,他离开江海关,在怡和洋行代理长江一带生意,直至1863年他开始担任怡和洋行买办。这十多年的时间,极大地丰富了唐廷枢的工作经历和人生阅历,也大大提升了他的英语应用能力。1862年,他编纂的《英语集全》在广州出版。

1863年,唐廷枢正式成为怡和洋行买办,直至1873年离开,整整十年。[8]期间,他为怡和洋行经理钱款、收购丝茶、办理航运、运销米盐等。唐廷枢妥善的经营管理,使得怡和洋行一跃成为中国最大的洋行,同时他自己也扩大了经营活动,积极附股,参与多项业务。这些为他以后开创中国民族工商业奠定了扎实的经济、技术和管理基础。1873年,唐廷枢受李鸿章委任,接掌轮船招商局,担任总办,直至1885年完全退出,前后大约12年。[9]他入主后,成功改组轮船招商局、收购美国旗昌轮船公司、签订齐价协议、创办保险公司等,使轮船招商局的业务不断扩大、实力不断增强,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的发展,同时也促使他自己由洋行买办向民族资本家转变。1876年,唐廷枢又应李鸿章之召筹创开平煤矿,后创办开平矿务局并任总办,直至1892年去世,前后大约16年。[10]期间,他创办开平矿务局、开凿运河、修建铁路、创制蒸汽机车、创办铁路机车修理厂、创办唐山水泥厂等。唐廷枢在唐山的活动,不仅促进了唐山的工业化进程和唐山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而且促进了中国工业近代化进程。

唐廷枢是中国近代较早接受西式教育的中国人、晚清的大买办、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中国工商业和民族资本的先驱。他较早地接触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机构:教会学校、殖民政府、现代海关、海外企业等。[11]为其开创中国近代工商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唐廷枢与中国近代工商业

两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朝部分官僚认识到西方科技的先进。为维护清朝统治,实现富国强兵,他们开始学习西方,在中国掀起了一场洋务运动,李鸿章就是洋务派主将之一。他主持创办了多家军工和民用企业。其中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矿务局正是在李鸿章的支持下由唐廷枢创办或建设的,促进了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1872年8月,上海本地富商朱其昂受李鸿章之命筹备新型轮船公司。12月23日,李鸿章向清廷奏呈《试办招商轮船折》,3天后,清廷批准了李鸿章的奏折,这标志着招商局的成立。[12]1873年1月,轮船招商公局在上海正式开局营业。这是中国第一家股份公司,也是洋务运动进入民用工业的标志性企业。朱其昂是以沙船为世业的淞沪巨商,后受命管理沙船运输漕粮事务,因此对中国漕粮颇为熟悉。而轮船招商局在试办初期,也以江浙漕粮为重,同时兼揽客货。不过,朱其昂虽熟悉中国漕务,但对近代船务则略显生疏,加之不通洋务,制定的招商计划几无进展,致使招商局陷入困境。为拯救招商局,李鸿章于1873年5月在天津接见了唐廷枢,称赞他“贸易有年,声望素着,经理极熟,是以禀请进局,以固商情。”[13]同年6月,李鸿章札委唐廷枢为轮船招商局总办。唐廷枢从此开始了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建设。

唐廷枢上任后,立即将“承运漕粮为主、并兼揽客货”的运营方针更改为“揽载为第一义,运漕为第二义”;并提出“局务由商任,不便由官任”,要求招商局内剔除官办因素,按照“买卖常规”招募股份与日常经营。在“商办”方针指导下,轮船招商局大有起色。招商局成立后,即与外国轮船公司在中国沿海及内河运输方面展开了激烈竞争,致使曾独霸中国江海航线十多年的美国旗昌轮船公司经营每况愈下,决定出售。唐廷枢、徐润、盛宣怀力主并购,并在沈葆桢的大力支持和李鸿章的授意下于1877年以222万两收购了旗昌公司,招商局轮船数量由12艘迅速增加至33艘,业务不仅遍及国内重要港口,同时也扩展至横滨、神户、新加坡等海外港口。[14]此次收购,不仅奠定了招商局在东北亚航运界的地位,而且收回了部分航运权,开启了中国航运业的新篇章。这是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中国企业第一宗外企收购案。李鸿章曾赞其“实为开办洋务四十年来最得手文字”。[15]

外国轮船公司对招商局的迅速发展极为嫉恨,随之展开了恶性降价竞争,尤以英国太古、怡和“忌之益深,极力跌价倾轧”。[16]招商局在唐廷枢的妥善经营管理以及官方的扶持下,非但没有被击垮,实力反而得到增强。损失惨重的太古、怡和不得不向唐廷枢示好,愿与招商局达成妥协,三方于1878年签订了“齐价合同”,为招商局赢得了宝贵的发展空间。招商局后来又分别于1884年、1893年和1897年与外轮公司签订“齐价合同”。齐价协议的签订,招商局不仅与太古、怡和成“三分天下”之势,而且成为国内航运业中最重要的一方。唐廷枢入主轮船招商局,创造性地运用外国资本主义的宝贵经验,吸收海内外资本,兼并外企,收回利权,使得招商局成为首家敢与外资抗衡并赢得商战胜利的中国企业。他还在经营管理上大胆改革和创新,并开启了中国近代企业管理建章立制的先河。虽然由于封建官僚的夺权,近代时期的轮船招商局逐渐走向衰落,但唐廷枢于轮船招商局的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洋务派创办了多家军事和民用工业,但因中国手工煤窑“所产多不合用”,故这些企业只能仰仗外国煤。而外商恣意涨价、横行霸道,使中国企业多受欺凌,而且外国侵略势力对中国煤炭资源多有觊觎之心。随着洋务运动的拓展和深化,全国各地的机器局、轮船数量也在增加,每年消耗大量煤炭。为了满足洋务企业的能源需求,达到“富国强兵、以利民用”的目的,并打消外国势力对中国煤炭资源的侵略企图,洋务派主将李鸿章积极主张开办煤矿企业。1876年,李鸿章委派唐廷枢前往直隶开平勘探煤矿。唐廷枢发现此地矿藏丰富,质地优良,并将化验结果报告李鸿章。李鸿章迅速指示唐廷枢起草矿务章程,抓紧筹办开平矿务局。1877年,《开平矿务局招商章程》完成,拟集资80万两,并分作8000股,每股津平足纹100两。这是中国煤矿业中第一个明显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招商章程,对中国早期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有一定影响。1878年,唐廷枢创办开平矿务局并任总办。开平矿务局建设的第一个矿井是唐山矿。唐山矿于1881年正式投产,产煤3600多吨,次年增至3.8万吨,第三年又增至7.5万吨,1889年达24.7万吨,至1898年更增至73万吨。唐廷枢在开平矿务局引进西方技术,还引进外国资本主义经营企业的经验,创建了一套近代企业管理规章制度,先后制定了《开平矿务总局条规》《煤窑规条》《煤窑专条》《煤窑要略》《洋人司事专条》《煤井规条》等规章。唐廷枢制定的多项管理制度,后来成为各行业制定管理制度的蓝本。

唐廷枢在勘察开平煤矿之初,就提出修筑铁路计划,但因清政府顽固派的强烈反对而搁浅。为解决煤炭运输,唐廷枢不得不先开凿一条从芦台至胥各庄的“煤河”运煤。煤河长35公里,河面宽6丈(约20米),深1丈(约3.3米),共占地6500亩,工程造价11.5万两白银。为增加煤炭运输量,降低运输成本,唐廷枢仍然计划修建铁路。为减少阻力,他将铁路缩短,仅修建从唐山至胥各庄一段,并且特别声明只修建以骡马为牵引动力的“快车马路”。几经周折,清政府才勉强允许修建“唐胥铁路”。1881年5月,唐山至胥各庄的铁路开工兴建,6月开始铺轨,11月工程告竣,共耗银11万两。根据金达的建议,唐胥铁路采用4英尺8英寸半(即1.435米)的轨距。唐胥铁路是中国人出资修建的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虽然其长度仅有9.3公里,但这是一个伟大创举,是中国铁路的源头,揭开了中国人自己修建铁路的序幕。1888年8月,唐胥铁路展修至天津即唐津铁路。直隶总督李鸿章出席唐津铁路通车典礼,并乘坐火车从天津到唐山。他对这条铁路极为赞赏:“平稳坚实,桥梁车栈均属合法,计程二百六十里,只走一个半时辰,快利为轮船所不及”。[17]

随着开平矿务局的煤炭资源可以直运天津,并且迅速占领了天津市场,很快将洋煤挤出了天津,而且也在上海、香港等地大量销售,逐渐占据了优势地位。期间,唐廷枢还于1887年开凿了林西煤矿,1889年组建了开平运输船队,1890年在唐山开办细绵土厂,并在天津、上海、香港等地修建码头、煤栈等。唐廷枢在开平矿务局整整14年,成为他一生经营最久的企业。唐廷枢出色的领导才能使得开平矿务局取得了巨大成功。1889年9月21日,当时的《捷报》评论唐廷枢:“过去五六年里,在中国的股份公司内,不管是矿业还是其他企业,还没有一个中国经理所能取得这样的成就”。[18]唐廷枢在任开平矿务局总办期间,大胆创新,创造了多个第一,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工业近代化进程。

三、唐廷枢与近代保险业

(一)轮船招商局初期的保险状况

中国近代保险是在西方保险商控制和垄断下发展起来的。19世纪初期至中期是中国保险业的萌芽时期,以澳门、香港、广州为中心。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外国保险商主要委托在华洋行代理保险业务。1805年外商怡和洋行与宝顺洋行等在广州共同创办的谏当保险行(Canton Insurance Society,又称广州保险社),揭开了中国近代保险序幕。据统计,1838年设在广州的55家洋行代理着15家外商保险公司的保险业务。[19]此后长达六十年的时间里,中国境内充斥着各类洋行保险公司。而中国人自己的保险公司,直到19世纪60年代才出现。1865年,义和公司在《上海新报》连续刊登“新开保险行”的广告,这是中国第一家保险代理人。类似的华商“保险行”仅仅是通商口岸众多商号、买办商人为获取利益而进行的业务延伸,它们不是中国的民族保险公司。[20]至唐廷枢创办保险招商局,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家保险公司才宣告成立。从此,更多的民族保险公司成立、壮大,保险中心也逐渐转移至上海,并以天津、汉口和香港为准中心。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洋商保险业与民族保险业及官僚资本保险业等并存发展,但外商保险业占主导、支配和垄断地位。[21]

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创办了一系列军事和民用工业,揭开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序幕,也为中国民族保险业的出现奠定了基础。1872年,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招商局在创办之初就着手建立轮船保险制度,朱其昂兄弟在拟定的第一个招商局章程中,强烈意识到保险制度是工业时代的企业风险保障。因此,在《轮船招商节略并各项条程》中特别规定:商局轮船先向外国保险,若外国不肯保险,则准由机器局或商局自行保险。几个月后重订《轮船招商局条规》时,又规定:“本局轮船现由殷实洋商保险,凡各商货物,归货主自行保险”。[22]然而,刚刚成立的招商局立即受到美国旗昌轮船公司和英国太古轮船公司的排挤和打压,致使洋商保险行拒绝为招商局轮船保险。如轮船招商局的“伊敦”轮在向洋商保险投保时遭到拒绝,后无奈用巨资向英国怡和洋行与保安行投保,但条件十分苛刻。保险受阻,使得招商局人意识到“华商自立公司,自建行栈,自筹保险”的重要性。1873年6月,唐廷枢接掌轮船招商局。同年8月,他重订《轮船招商局章程》,其中规定“栈房、轮船均宜保险”,栈房由招商局向保险行投保火险,轮船则俟三年之后另立一保险公司自行保险。[23]唐廷枢上任后,并没有立即建立保险公司,招商局依然要花费巨资向外商保险公司投保。1875年发生的“福星号”轮海难事故,招商局损失巨大。

(二)创办保险招商局

在“保险难”的境况下,唐廷枢和徐润商议必须自办保险业务。1875年,他们召集招商局国内12个分局局董商讨,决定在上海设立保险招商局,并制订了详细的筹备意见。同年9月,由徐润出面提出奏报,得到李鸿章的支持并准由轮船招商总局筹组保险招商局。11月4日,总办唐廷枢、会办徐润以及12个分局局董联名在上海《申报》连续半月刊登了《招商局告白》,落款则为“保险招商局公启”。这标志着保险招商局的正式筹创。《招商局告白》刊载的内容包括保险招商局的创办宗旨、管理体制、经营方针、募股方法、资本额度、业务网点等。《申报》同日还刊登了《华人新设保险局》的评论文章:“阅今日本报所列之新告曰,知华人有创议开设保险公司,一举取名保险招商局,欲集股一千五百份,每股规银一百两,计共合本银十五万两。主谋者则唐景星是也。查华商装货保险为习者,已实系有徒,向投保险公司者,惟西人独擅其事。今见华人倡设此举,想华商无有不为之庆喜者。”

保险招商局是中国人自办船舶保险的初步尝试,受到华商的热烈欢迎,得到国人的好评和积极响应。至该年年底,认股额已超过原定的15万两,达到20万两。招股完成后,保险招商局于1875年12月28日在上海正式成立。成立后,保险招商局将股款存于轮船招商局,由其统筹管理。保险招商局的创办,标志着中国民族保险业的诞生,打破了外国保险公司垄断中国保险市场的局面,同时也有力地支持了中国新兴的民族航运业。

上海英国领事麦华陀在1875-1876年商务年度报告中指出:“去年在保险事业中有两件大事值得注意。其一,主要的竞争对手,中日水险公司(China And Japan Marine Insurance Co.,又名宝裕保洋险公司)退出了各项业务活动;其二,一家与中国招商局有关纯属华商的保险公司成立了。过多的竞争以及其他公司已能满足货物保险的需要,这些都促使外国公司退出了竞争。”由此可见,华人自办的第一家规模较大的船舶保险公司——保险招商局是当时中外瞩目的一件大事,它是在抵制外商保险公司垄断的斗争中诞生的。[24]

(三)创办仁和、济和保险公司

保险招商局由于资本有限,致使其承保能力受限,只能“每号轮船只保船本一万两、货本三万两为度。如投报之数,逾此定额,余向洋商保险行代为转保。”[25]因此该局业务仍不得不依赖外商保险公司分保,风险依然很大。为此,1876年,唐廷枢、徐润等人合议决定重新设立一家保险公司——仁和保险公司。7月3日,《申报》刊登《仁和保险公司公启》,即仁和保险公司的招股成立公告,公开向社会招股集资20万两,分作2000股,每股100两。后又增股5万两,共25万两。8月19日,仁和水险公司在上海成立。仁和水险公司与保险招商局一样,将股款存入轮船招商局,由其代为管理。仁和保险公司的创立,是中国人学习西方模式、试办新式金融业的第一例,标志着近代中国民族新式金融业的诞生。

1877年,轮船招商局以222万两收购了美国旗昌公司。收购完成后,招商局轮船数量由12艘迅速增加至33艘,业务不仅遍及国内重要港口,同时也逐步扩展至横滨、神户、新加坡等海外港口。由于仁和保险公司的经营范围存在很大的局限,只保船舶险和运输险,不保码头、栈房和货物的火灾险。为此,招商局仍不得不向外商支付大额费用投保火灾险,致使利权外溢。1878年,唐廷枢和徐润等人商议,进一步在保险招商局的基础上成立济和船栈保险局。3月16日,《申报》刊载了《济和船栈招集保险股份》。3月18日,《申报》又刊载了《招集济和保险船栈股份》。4月17日,济和船栈保险正式成立,股本20万两,专保仁和的溢额和轮船招商局的码头、栈房和存货的火灾保险业务。随着业务的扩大,后增股30万两,共计50万两,并改名为济和水火险公司。仁和与济和保险公司不断发展,它们还在新加坡、菲律宾、美国旧金山等处设立分支机构,为当地华侨办理保险业务。随着实力逐渐雄厚,对外商保险公司造成了较大冲击。也正因此,唐廷枢才有底气将招商局所有轮船一律收回自保,彻底解除了与外商保险公司的船舶承保关系。

(四)合并与重组

保险招商局与仁和保险公司的成立时间前后仅相差半年,虽然股份有所区别,但业务与管理其实是合二为一的。两者的业务方向一样,保险招商局的溢额部分则由仁和保险公司承保,后者类似前者的分保公司,在轮船招商局内部也常常用仁和保险公司指称它们两者。在股票市场交易的股票中,也仅有仁和保险,没有保险招商局的股价记载。1882年7月,招商局决定将两者归并为一,不再分立。自1882年7月始,仁和保险公司合并了保险招商局,继承了中国第一家民族保险企业的招牌,直到四年后与济和保险公司合并。[26]合并后,招商局的保险企业仅有仁和与济和两家了。

中法战争造成上海金融市场严重恐慌,致使仁和与济和陷入困境。1886年初,两家公司董事会决定将仁和与济和合并为仁济和保险公司,并拟定《重订仁济和保险章程》,资本金为100万两。1886年2月8日,仁济和保险公司正式营业。公司成立后,业务范围扩大到社会诸多企业,不再局限于轮船招商局。仁济和保险公司是中国近代有影响的华商保险企业,成立之初颇为兴旺。然而,官督商办的腐朽体制,积弊深重,逐渐导致企业走向衰落。1934年,公司业务停滞。1938年后,其名字就从保险业调查材料名单上消失了。

19世纪中后期,中国的洋务派和买办,特别是唐廷枢和徐润两人,都曾为创建华资保险业、保障航运业务的可持续发展而不断地与外商保险公司进行斗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商对中国保险业的控制。[27]唐廷枢自办保险,不仅为中国民族航运业的发展壮大创造了不可或缺的条件,也为中国民族保险业的萌芽与成长做出了开创性贡献,得到了华商华人的广泛赞誉与支持。正是因为这一开拓性创举,他被后人誉为“中国民族保险业之父”。

唐廷枢立志通过“仿西技、用西人”创办实业自强求富,改变近代中国工业落后于人的状况。他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开创者和奠基人,更是践行实业救国精神的楷模,在中国近代史上享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他放眼世界、无私奉献和不屈不挠的思想境界和优秀品格,在中国当前改革开放进程中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注释:

[1] 唐景星家谱,由唐氏族人提供。

[2] 乐璐璐:《马礼逊与中西文化交流》[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第28页,2016。

[3][4] 容闳著,徐凤石、恽铁樵等译:《西学东渐记》[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第7页,2011。

[5] Smith C. T. The formative years of the Tong Brothers:pioneers in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a's commerce and industry[J]. Chung Chi Journal,1971(10):85。

[6] 胡海建:《论唐廷枢》[D]。广州:暨南大学,第1页,2003。

[7][9][10] 汪敬虞:《唐廷枢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157-158、211、189页,1983。

[8] 刘广京:《唐廷枢之买办时代》[J]。清华学报,1961,新第2卷第2期第143页。

[11] 王迪:《唐廷枢时代开平煤矿的经营理念》[J]。《黑龙江史志》,2015,(13):363。

[12] 招商局档案:《设局招商试办轮船分运江浙漕粮由》(1872年12月23日)[EB/OL]。http://1872.cmhk.com/,2018年11月18日。

[13] 招商局档案:《李鸿章札饬候选同知唐臣廷枢》(1873年6月14日)[EB/OL]. http://1872.cmhk.com/,2018年11月18日。

[14] 金满楼:《近代轮船招商局的“官商之争”》[J]。《同舟共进》,2017年第7期第55页。

[15] 顾廷龙、戴逸主编:《李鸿章全集·30·信函二》[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第616页,2008。

[16] 夏东元:《洋务运动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第208页,1992。

[17] 曾文友:《唐山-中国铁路之源》[M]。沈阳:白山出版社,第58页,1999。

[18] 李志龙主编:《开滦史鉴撷萃》 上[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第525页,2011。

[19][21] 颜鹏飞:《谁是中国近代保险的掌控者》[N]。中国保险报,2017年7月7日第八版。

[20] 何英、翟海涛:《关于我国第一家民族保险公司的查证》[J]。《历史档案》,2005年第3期第89-90页。

[22] 陈潮:《晚清招商局新考:外资航运业与晚清招商局》[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第87页,2007。

[23] 陈玉庆:《国民政府清查整理招商局委员会报告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572页,2013。

[24][27] 中国保险学会、《中国保险史》编审委员会编:《中国保险史》[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第44-45、48页,1998。

[25] 周华孚、颜鹏飞主编:《中国保险法规暨章程大全1865-1953》[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第4页,1992。

[26] 赵兰亮:《仁济和保险公司沿革考》[J]。《上海保险》,2017年第8期第61-62页。

猜你喜欢

仁和招商局轮船
招商局金陵鼎衡船舶(扬州)有限公司
码头和轮船
주간지 편람
走迷宫
海鸥为什么追着轮船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