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平台建设研究
2020-12-01赵东
赵 东
(西安外事学院 旅游系,西安 710077;陕西省社会科学院 文化研究所,西安 710065)
历史文化资源是人类的重要财富,在数字化生存下对其进行空前的“媒介转移”成为国际共识,“世界各国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1]。西安作为著名的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不断推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平台建设日益重要。
一、西安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平台建设的重要意义
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平台既包括以历史文化内容为主体的网站、数据库、数字博物馆、古籍数字图书馆等线上平台,也包括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开发的相关基地、平台等线下企业聚集地或孵化器。当前,西安已建设了一些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平台,但对其重要意义仍需深刻认知。
(一)加强西安历史文化资源传播宣传展示力度
在当前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过程中,宣传展示传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尽管古都西安享誉世界,历史文化资源冠绝国内外,但是对于具体的情况还需必要的深入传播宣传展示。在数字化生存下,网络传播成为最为有效的渠道,手机、计算机等终端成为人们了解区域情况的首选工具。其中,对于比较专业的历史文化内容,则需要相对专题性的传播宣传展示平台。因此,通过西安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平台,一方面可以使人们了解熟悉西安历史文化资源更加精准、便捷与随意,可以随时随地利用网络终端最为迅速地全方位、深层次了解某一或更多信息;另一方面则可以将丰富的西安历史文化名人、文物遗址、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籍文献以及宗教文化、民风民俗等进行最广范围、更为精准、更为深层次的传播,从而有助于大力宣传展示[2],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与竞争力。
(二)深度共享西安丰富而优质的历史文化资源
共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历史文化资源是人类社会共同的财富,具有为社会公众服务,发挥公益性的教育、学习、观赏功能”,具有公共性[3]和共享性。广大民众对历史文化资源有着共享的权利和需求。通过共享历史文化资源,“开展社会公众教育活动,培养与未来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各类人才,也是在多元文化共享中保存自我文化主体性的策略之一。”[4]我国在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过程中,历史文化资源是必不可少的内容。西安拥有丰富优质的历史文化资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足的魅力与吸引力,区域内外广大民众共享的愿望非常强烈。为了让民众深度共享西安历史文化资源,在数字化时代,建设更多更好的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平台是最为有效的手段。
(三)加强西安历史文化资源信息互动整合
数字化平台是历史文化资源“获得高科技的人文表达形式,是将搜集、整理、保护和利用加以整合的有效途径。”[4]近年来,西安文化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文化软实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但是,结合西安历史文化资源的丰厚禀赋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古籍等资源状况,目前还存在整合力度不高、文化产品开发不深等问题,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其中不少尚未形成有效的创意以带来更多更好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平台具有开放性和互动性的鲜明特征[5]。数字化平台,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目前西安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可以让更多的主体参与到西安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之中,或提供资源,或贡献技术,甚或资金,互相对接,互相交换,互助共赢,达到各自的目的,实现应有的价值。
(四)促进西安数字文化产业发展
数字文化产业是科技发展与文化内容相结合的产物,是“文化产业”的子集,“创意产业”的子集[6],发展数字文化产业是当前各个国家和地区的重要趋势。西安拥有雄厚的科技实力与较为扎实的文化产业基础,发展数字文化产业是当前的重要事项。数字文化产业重在为用户提供更为精彩的数字文化内容[7]。依托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是西安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成功经验,发展数字文化产业则仍需强化数字科技驱动下的历史文化“内核”。数字文化产业在我国起航时间不长,西安还相对薄弱。良好的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平台,可以为西安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原材料,是便捷的历史文化“内核”大仓库。相关企业、机构通过对这些原材料进行深入的数字创意,容易形成相应的历史文化资源数字文化产品与服务,如数字博物馆、数字化历史文化书刊、数字影视、数字艺术作品、历史文化网站等。良好的西安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平台,完全可以进行企业化运作,本身也可以产生数字文化产业效益。
二、西安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平台建设现状
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指导下,西安陆续建立和形成了一些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平台:一方面主要是以文物遗址及相关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籍文献为主要类型的数字馆院、数据库等主题性线上平台;另一方面主要是综合性的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线上平台和实体性的线下园区基地、企业平台。
(一)文物及博物馆
西安现有文物点3 246个,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24处,博物馆150座。面对文化遗产的数字化生存,西安市各文物点、文保单位以及相关文物、博物馆大多进行了数字采集、数字成像、数字修复、数字保存等数字化处理,为相关平台建设奠定了基础。结合2012年开始的陕西数字博物馆文化惠民工程,目前西安辖境有16座数字博物馆上线运行,可进行网上参观体验,对绝大多数馆藏文物及相关物事进行多角度品赏,是目前西安最为重要的文博资源虚拟展示平台。按照国家信息化要求,西安市文物局和市区各大博物馆(院)等纷纷建设了机构网站,一方面可以传播交流西安文博数字化信息,另一方面可以对一些珍贵文物进行更为深入的品鉴,并提供相关文博信息,在更大程度上有着平台意义。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推动下,陕西省图书馆正在建设的“自建(历史文化)专题数据库”,其中“丝绸之路多媒体系列资源数据库·文物古迹篇”以及“陕西帝王陵数据库”中有大量西安文物古迹较为详细的图文资料,成为西安文博资源的重要数字化展介平台。随着党和国家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等文件精神的不断贯彻深入,西安还建设了“陕西互联网+文物教育平台”等企业运营性质的数字化平台,致力推进文博资源的宣教、文创等业务。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西安拥有世界级代表作名录1项,国家级4项,省级36项,市级131项。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按照国家对非遗工作的要求和专家学者的理论指导,集各方面力量,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不断推进,建设了以网络数据库为主要形式的数字化平台。2009年,西安鼓乐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作为国内最早从事西安鼓乐研究的专业院校,西安音乐学院基于学术基础和大量珍贵文献,着手建设“西安鼓乐数据库”,2012年底投入使用[8],成为西安较早的重要特色非遗数据库,但仅向校内用户开放。在数字化生存下,各地纷纷建设区域不同级别的非遗数据库。2015年底,带有政府性质的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由西安图书馆建成运营,重点收集整理保存了162项西安市级以上非遗项目的文字、影音、图片等资料,同时传播普及相关文献、知识、信息等。在党和国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指导下,2017年陕西丝路非遗文化有限公司在西安高新区成立,启动了市场化的“非遗目录数据库”建设,致力成为专业化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综合服务平台,进行非遗数字产品开发,推动相关文化产业的创新融合发展。
(三)古籍文献
古都西安古籍文献存藏十分丰富,西安图书馆及各区县图书馆存藏合计1 967种,26 203册,西安市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存藏8 829种,10 840册;陕西省图书馆、陕西省文史馆以及各大高校存藏5万余种,100多万册[9]。在古籍数字化方面,陕西师范大学袁林教授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研发工作,先后推出《二十五史》、汉籍全文检索系统,并与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等省内外企业建设了汉籍数字图书馆、雕龙古籍数据库等。基于此,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将一些利用率较高的古籍文献进行了数字化处理,并依托西北地方志加工建成“西北地方志特色数据库”。相较而言,在政府投入方面,西安公共馆藏古籍文献数字化以及相关数据库建设才开始起步。按照省市部署,西安古籍资源数字化将成为今后古籍整理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西安辖境内各大图书馆纷纷建立了机构网站并不断完善,尤其是拥有丰富馆藏古籍文献资源的省图网站已开设了馆藏数字化方志目录、馆藏古籍目录、馆藏珍品古籍库等,积极推进古籍文献数据库建设。
(四)综合性平台
陕西省图书馆“自建(历史文化)专题数据库”实质上就是一个大型综合性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线上平台。除文物古迹外,该数据库还包括很多综合性西安历史文化资源,诸如“西安事变”综合性专题数据库、西安佛教文化资源等,特别是景观数据库,建有西安地区专库,集纳了与西安地区景观有关的古诗文、历史文化名人、民俗风物、神话传说等,是最具综合性的并从历史文化资源视角展示的西安历史文化资源线上平台。2013年,依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西安科技系统曾建设了以历史文化资源为重要支撑的西安城市文化资源数字化平台——“品城西安网”,但由于种种因素,运营过一段时间后最终下线。陕西动漫产业平台,原名西安碑林动漫产业平台,是西安乃至全国著名的动漫文化产业园区,聚集了50多家动漫游戏企业,很多企业依托文物、非遗、历史文化名人等综合性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相关动漫产品,带有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文创产品研发平台性质。秦汉新丝路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是西咸新区秦汉新城携手中国惠普建设的具有秦汉特色的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创业示范基地。该基地紧紧依托区域秦汉历史文化资源,打造了“数字媒体产业云计算中心、数字文化媒体制作中心、秦汉文化展示交易中心、数字文化人才实训中心、西北数字文化创业孵化中心、数字文化创意设计中心、数字文化产业投融资服务中心”七大中心,致力于对辖境所有历史遗存及旅游景点建立多媒体数据库和展示中心,并以多媒体数字化的方式供旅游者查询并进行版权交易(1)秦汉新城·秦汉新丝路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网站: http://www.qhxsl.com,成为国内外重要的“线下实体+线上虚拟”性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大型交易合作、文化创意平台。
三、西安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结合当前现状和调研情况来看,需要建设西安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平台已得到了业界内外共识。但限于种种因素,目前西安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平台建设还存在系列问题和不足。
(一)西安市相对单独体系的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平台尚少
从现状可以看出,在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平台方面,陕西省层面做了很多工作,建设有陕西数字博物馆、陕西省图书馆“自建(历史文化)专题数据库”等数字化平台,包含了大量西安的内容。作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副省级单列城市的西安相对少有作为,在市级层面主要是西安非遗数据库。西安鼓乐数据库为西安音乐学院所建,在实质上与西安市并没有多大关系。西安市单独打造的“品城西安网”目前则处于“休克”状态。秦汉新城的秦汉新丝路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作为重要的“线下+线上”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平台,很具特色,但实际上在2017年西咸新区被西安市托管以前就已开始建设。西安碑林的陕西动漫产业平台,并非完全意义上的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平台。因此,西安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平台建设实际上处于刚刚起步的状态,总体上数量相对较少,与西安这座城市的厚重历史文化不匹配。
(二)对西安历史文化资源及其数字化平台建设认知不足
西安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平台建设较少,很重要的原因是认知不足。历史文化资源是与历史学科紧密相关但又远远超出历史学科的综合性概念,主要是基于资源视角从宏观上对历史事物概括性认知[10],学术界仍在不断探讨。尽管西安历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但是从宏观上对其把握认知并不是很多,在中国知网上还不足10篇文章。关于西安历史文化资源类型的划分,至今尚未见较为深入性的学理探讨,这些使得西安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平台建设缺乏一定的分类依据,如关中民俗艺术数字博物院在内容上应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畴,但是却成为西安数字博物馆的组成部分。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平台建设问题更加复杂,关于西安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平台建设的理论研究较少,使得总体上缺乏认知,在“为什么建设、如何建设、谁来建设”等方面都还存在着疑惑,目前更多是结合中省部署自上而下地建设了一些数据库等,或者是在发展中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索,尚缺乏足够的理论认知。
(三)现有数字馆、数据库平台更多趋于展示,缺少双边或多边互动
在当前数字博物馆、非遗数据库以及专题数据库等西安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平台建设中,更多趋向于宣传展示,资料信息收集主要来自于线下,汇集于线上,缺乏足够的线上互动性。尽管陕西数字博物馆旨在打造“一个文物数字化展示、保护与交流的专业平台”(2)陕西数字博物馆简介:http://www.0110m.com/news_content.php?id=4195,并已取得了很大成就,在国内外领先,但目前内容主要还停留在留言与回复层面,更深层次的互动不足。同样,对于西安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专题数据库建设,也可以有更深入的互动。“虽然非遗保护的重点在政府部门,但是重构一个具有多功能研究性质的知识集合体却是需要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各类型文化机构和民间组织共同协力来实现。”[11]西安非遗数据库目前主要是收集、整理、普及、提供信息等功能,在便捷非遗项目网上申报方面也仅限于申报人了解申报流程,申报资料却并不能利用数据库网站提交。在数据库中展示的非遗资料基本为申报人自行收集、拍摄,相关信息质量不尽人意,双方乃至多方线上互动则根本谈不上。
(四)系统分割,文化和科技融合不深,综合性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平台建设任重道远
历史文化资源是综合了文物、非遗、古籍等历史事物的笼统性概念。很长时间,三者形成了相对不同的系统,互不相连,使得现有各机构分别建设的数字馆、数据库等互不兼容,互不链接,各为系统。虽然现有数字馆、数据库等平台体现了专业性、学科性,但是不利于从整体上进行认识和推进,不利于西安历史文化资源整合,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西安至今仍缺乏彰显历史文化特色的网站平台。更为突出的是,目前西安文化和科技系统分割,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立足于文化系统,但又与科技系统密切相关。虽然西安一方面历史文化资源丰厚,另一方面高校林立,科研院所众多,科技实力在全国比较突出,但长期以来,西安文化系统和科技系统互不相扰,处于“文化是文化的,科技是科技的”状态,缺乏有效融合。目前陕西数字博物馆运用的是比较传统的360°环绕技术,静态化居多,离具有多感知性、交互性、沉浸性、想象性等特征[12]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用户体验度不深,研发的相关文化科技创意产品也还处于初级阶段。西安非遗数据库平台所使用的技术如今已被淘汰,不能与最新技术相互兼容。“品城西安网”平台之所以波澜不惊,很大程度上则是因为主要关注了技术运用而文化内容不足。
(五)平台的数字文化产业经济效益有待开发提升
近年来,平台经济已越来越被学术界认知[13],特别是“数字平台构建的多边市场框架将控制并塑造参与者的行为方式。作为‘第三次全球化’的必要组成部分,平台和云正在重构全球化本身。”[14]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平台虽然更多地承担公共文化服务功能,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和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形势下,也可以考虑文化市场效益,构建平台经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平台作为数字技术催生下文化与科技融合的产物,完全可以在满足公共文化服务的前提下产生应有的数字文化产业效益。目前,西安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平台建设还不甚成熟,在体现数字文化产业经济效益方面还存在巨大空间开发和提升。就建设较早的陕西数字博物馆而言,主要还在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作为网站平台应有的广告收益等还有待开发。西安非遗数据库其实才刚刚起步,依托平台进行双边乃至多边交易而产生经济收益还较为遥远。陕西动漫产业平台与秦汉新丝路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等确颇具平台经济意识,但结合相关理论认知,则也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四、西安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平台建设的建议与对策
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平台对西安这座世界历史文化名城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为了进一步推进西安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工作,做好平台建设,发挥其重要作用,基于当前建设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高度重视西安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平台建设
通过十多年的实践摸索与理论研究,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已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并逐渐认识到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平台建设问题。西安为此做了大量工作。但是,就平台建设而言,西安的主动意识还不强,还需要高度重视。一是要加强对西安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平台建设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化对其理论认知,探讨建设路径,发挥平台效能,发现在建设中的具体问题。二是在西安文物遗址及博物馆、非遗与古籍等数字化平台建设方面优先设置项目,结合西安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篇章专栏中重点强调,专门规划部署综合性和专业性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平台建设。三是重点发挥机构改革后的相关机构统筹协调全市文化文物科技资源的能力,加强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强力推进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平台建设。
(二)深化平台建设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任务,重点是在现代化经济体系方面,但也涉及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数字博物馆、非遗数据库等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平台作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须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社会提供更多更优的文化产品,以满足广大公众多元化、多层次、网络化、个性化的文化需求[15]。西安作为受到海内外民众强烈关注的历史文化名城,有必要在数字博物馆、非遗数据库等平台建设方面做出表率,需要从内容和技术方面进行优化。例如,完全可以把西安非遗数据库网站建设成开放式多边互动平台,让申报人、民间组织、研究机构、文化企业等共同参与,申报资料让相关机构进行数字化处理,让研究机构等建构非遗文库、知识课堂等栏目,从而共同推进西安非遗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以不断更新数字技术增加丰富的互动文化内容成为当前西安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平台建设的重要事项。
(三)处理好省市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平台的关系
在数字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历史文化专题数据库等平台建设方面,陕西省走在了全国前列,对于各类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平台的相互关系、上下关系等,还在积极探索,包括西安在内的各地市主要是在省上部署下进行。但结合西安的情况来看,却应该和需要加强建设,而且也有能力建设相对单独体系的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平台。当然,作为省辖城市的西安需要处理好省市平台关系。首先,必须按照省上部署,配合“陕西数字博物馆”专业平台建设。目前,陕西数字博物馆建设还处于不断深化和升级阶段,西安在该项目规划指导下做大做强自家版块,一方面可以有力支撑省级平台,一方面可以形成具有西安特色、彰显西安文化科技实力的“西安数字博物馆”。其次,结合陕西省图书馆“自建专题数据库”,由西安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西安图书馆牵头、科技系统有效支撑建设西安“历史文化数据库”,将西安图书馆建设的“西安非遗数据库”纳入框架,同时联合有关文化企业启动西安古籍数据库建设,必要时借鉴“品城西安网”成果,全力打造古城西安大型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平台,形成较为完善的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平台体系。再次,按照省上“线性指导管理”、市上“板块布局建设”的思路,积极做实做强秦汉新丝路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等线下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平台,鼓励陕西动漫产业平台彰显历史文化特色,致力将其打造成国内外知名的历史文化底蕴的动漫游戏产业研发、展示、交易平台。
(四)关注研究西安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平台的数字文化产业经济效益
改革开放后,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相随而生,共同推进发展,两者并不互相排斥。尤其是“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助推下,基于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产生的新业态使文化产业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界限日渐模糊,公共文化和文化产业呈现互动一体化趋势。”[16]同时,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是文化领域贯彻落实协调发展新理念,推进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17]。因此,在西安数字博物馆、非遗数据库等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平台建设中,首要的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但在此基础上还应更加关注相关的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并研究取得应有的经济效益。虽然,目前重点工作是从文化内容和数字技术两个方面深化平台建设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但“未雨绸缪”“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在做好做优平台建设的同时,关注和研究其数字文化产业经济效益十分必要。
(五)鼓励探索PPP模式的西安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平台建设
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模式,是指为了提供某种公共物品和服务,政府与私营企业(机构)之间通过签署协议形成伙伴式合作关系的运营发展范式。近年来,该模式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并在各行各业大力推广,应用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各个领域[18]。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中,很多地方和部门在着力探索PPP模式并取得了成就。在以数字博物馆、非遗数据库等为代表的西安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平台建设中,政府应鼓励探索PPP模式,让民营文化企业参与进来,会更有利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更为理想的效果。同时,通过PPP模式的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平台建设,可以进一步搞活西安数字文化产业市场,有利于加快西安丰富的文博、非遗等历史文化资源研发文创产品,培育新型文化业态,让它们“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