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别让你的“善意”变成别人的枷锁

2020-11-30闫晗

时代邮刊·下半月 2020年10期
关键词:标榜枷锁老实

闫晗

在电视剧中看到这样一个情节:有个看上去很老实的男人追求美丽的姑娘,生活细节上无微不至,有任何需要都立即回应,姑娘被一片真心打动。直到有一天,姑娘发现男人有个账本,他把所有花的钱、做的事都记了账。姑娘感到不自在,认为这个男人表面老实却暗藏心机,没准哪一天就翻出账本来说事儿。

有位女明星上綜艺节目,花费诸多时间精力教同组的人唱歌,原本在观众中收获很多好感,可在访谈节目中她自己讲述这件事时,变成诉苦大会,说自己嗓子都哑了,对方多差多难教,口碑突然就出现了反转,有人说:以踩他人来衬托自己有意思吗?

其实这种事生活中常见到,未必诚心贬低别人,只是付出希望被看到,忍不住夸张地吐槽,可这让接受帮助的人和旁观者感觉他先前在假装原以为帮助是无私的,却收到了巨额账单,好可怕。

有个亲戚,在我家人生病时殷勤探望,给与了一些帮助,当时我在外地,觉得有亲人在身边真好,对那位亲戚心存感激和敬重。可不久后,听说那位亲戚在别人面前大肆宣扬自己的付出,顺带着批判我,说的话十分刻薄。不得不说,这一番吐槽的话,像一个巨大的黑洞,把之前的那些好全抹去了,我的心情由愧疚、感激、想找机会回报变成了厌恶、恐惧和敬而远之。

我对这世上的善意心怀感恩,从不以为是理所应当,可我希望这善意是单纯、轻盈的,不要太沉重,不要看起来像一个圈套,一旦进入就背上沉重的枷锁,被卡在“道德制低点”不得翻身。

有的家庭亲子关系出现问题,子女一提到父母,感到的不是温馨,而是压力和焦虑。问题出在哪里?父母在养育过程中的精心照顾会让孩子感激,明白父母对自己的爱。但如果父母把自己的辛苦天天挂在嘴边,耳提面命要教孩子学会感恩,希望有朝一日得到相应的回报,子女的心态可能就会发生变化,滋生出压力、厌烦和不满。诚然,父母的付出不是理所当然的,也有权利希望被感知,可挂在嘴边一再抱怨,这份爱就变得沉重压抑原来不是无条件的。

俗话说,施人慎勿念,受恩慎勿忘,如果反过来,帮助别人的事情牢牢记在心上,受过别人的帮助转眼就忘,就会总觉得别人亏欠自己。邻居A不怎么快乐,他经常有些夸张地提到自己为别人提了多少建议,做了多少工作,然后还要加一句“咱也不求回报”,显得自己是个善良的好人,周围人都是白眼狼。这种行为像是一种人设“贩卖”,说多了也不太可信。之后见到像他那样标榜自己付出的人,总会默默躲开。

意大利哲学家皮耶罗·费鲁奇在《心灵革命:19个改变人生的善意法则》中说,帮助他人本质上就是忘记自我,但我们往往将其变为炫耀自我的机会。将自己放在中心位置,迫使别人觉得有义务感谢我们,就仿佛置身于一所特别的房子,墙上挂满文凭、证书以及主人和诸多名人合影的照片,处处炫耀着主人的高雅品位、伟大之处和显赫地位,但你不会感到心灵振奋、充实和富足。真正的善意每个人都能觉察到,越是不经意,越会带来温暖。越是刻意标榜和强调,越容易失去他人的敬意和感激。

猜你喜欢

标榜枷锁老实
奇怪森林
不老实的蝙蝠
谁在说谎
阳刚(大家拍世界)
最佳背包客
枷锁 ——阿伦德(荷兰)▲
开门
你戴着纸枷锁吗?
睡不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