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Vlog+新闻”的叙事逻辑和未来思考

2020-11-30佟菲

传播力研究 2020年23期
关键词:短视频

佟菲

摘 要:“Vlog+新闻”作为一种全新的视频新闻表现形式,以细节化的方式进行故事呈现,进行新闻场景的“后台化”展示,在叙事语态上表现出生活化、年轻化的特点,在表达方式上具有个性化、人格化的特质。“Vlog+新闻”在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中体现了较强的传播力。在媒体融合步伐加快的背景下,Vlog+新闻可以为传统媒体转型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

关键词:Vlog;短视频;康辉Vlog;拟剧理论

中图分类号:G2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23-00-02

很多人把2018年称为Vlog元年。作为一种新的视频形式,Vlog呈现了爆发式的增长态势。随着传统博客时代的远去,这种第一视角、对话性强的视频博客受到了年轻用户群体的追捧。

Vlog是Video Blog(视频博客)的缩写,最早被中国留学生用来记录海外生活、分享异乡见闻,并发布到以哔哩哔哩为主的视频平台上。观看者会通过留言、弹幕等形式与Vlog发布者进行交流;同时,发布者也会积极与观众进行互动。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充满生活细节和极具个人风格的对话式视频作品成了留学生异乡求学生涯中的心灵慰藉,也迅速蔓延至视频新闻领域。

一、“Vlog+新闻”样态异军突起

在2018年4月的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CGTN创新性地推出了《CGTN博鳌行Vlog》系列短视频,这在国内主流媒体中当属首次。透过记者的第一视角,观众们看到了博鳌论坛不被外人所熟知的幕后场景,获得了一种全新的新闻体验。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主流媒体不约而同地采用了“Vlog+新闻”的形式,并为更多人接受与喜爱。比如,《人民日报》官方微博推出“人民日报新媒体记者两会Vlog”系列作品;人民網的官方微博也设立了#我的上会Vlog#、#寻找夜归人#等话题,采用Vlog形式,以记者的视角,记录新闻工作者的“两会”体验。这一系列Vlog,阅读量高达7 000万次。与此同时,《中国日报》、环球网和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等主流媒体也制作了多支Vlog,以强大的传播效果“实力圈粉”。

2019年11月,央视新闻主播康辉推出“大国外交最前线”系列Vlog,并在央视网上连续更新7支。第一支Vlog在微博平台的阅读量达1.5亿,微博话题#康辉的Vlog#阅读量更是高达2.4亿。“康辉的Vlog”多次登上热搜,成为全网关注的热点。

二、“Vlog+新闻”的特点

究其实质,“Vlog+新闻”实为视频新闻,在传统视频新闻的基础上,又融入了Vlog的特质,呈现了新的特点。

(一)新闻场景后台化

依照戈夫曼的“拟剧理论”,场景可被视为社会化表演的“舞台”,人们依照自己的社会角色和身份,在前台之中,进行目的各异的社会化表演。“Vlog+新闻”则将新闻场景后置,迁移到了以往不为人所知的“后台”。同时,Vlog的第一视角更是给人们营造了一种亲临后台的在场感与陪伴感。场景的陌生化极大激发了观看者的兴趣,带有“花絮”意味的后台故事更是让民众饶有兴致。

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环球网记者制作的《#两会Vlog#|凌晨五点,我在人民大会堂外参加了一场“短跑比赛”》,为了能获得更好的拍摄位置,凌晨时分,记者们扛着设备在人民大会堂外急速奔跑。该Vlog将民众很少能见到的“后台”展示了出来,尽管有些许凌乱与嘈杂,却颇具看点,一时间迅速获得众多媒体与网友的转发。

再以康辉的Vlog为例,在第一期中,康辉拍摄了央视的设备间、电梯、办公室,观众看到了“神秘”的央视“后台”。在另一支Vlog里,康辉展示了他在巴西酒店进行临时新闻配音时的隔音“神器”——枕头。这种极度后台化的场景,让观众感到耳目一新。

(二)叙事语态生活化

在颇具生活化的场景下,Vlog叙事语态轻松活泼,大量运用生活化语言。同时,在标题制作、人物对话和字幕添加上也大量使用流行语,向年轻观众倾斜。如《中国日报》制作的系列视频《Vlog:小姐姐的两会初体验》,在中文标题、字幕的选择上显现出了生活化、口语化、年轻化的特点。以其中几支视频的标题为例,《我穿什么才能看起来不像是第一次报道两会?》《代表和委员一定要追吗?》《怎样制作一个两会爆款视频?》,叙述语态没有传统视频新闻标题的“庄重感”,反而有几分诙谐幽默的生活气息。同样,在环球网制作的《#两会Vlog#|凌晨五点,我在人民大会堂外参加了一场“短跑比赛”》Vlog里,大量采用口语,“Hello”“前方高能”等流行语的运用,拉近了与年轻观众的距离。在后期剪辑上,加入流行的表情包和配乐。叙事语态的生活化,消减了传统视频新闻的厚重性,构建起了“Vlog+新闻”的独特叙事逻辑。

(三)故事主题细节化

“Vlog+新闻”更像是讲了一个新闻的“周边故事”,没有在原有的新闻故事中深挖,而是另辟蹊径,在新闻内核的旁边选择了一个更小、更戏剧化、更有趣的切口,透过这个切口去向观众展示新闻背后的鲜活细节。比如康辉的七支Vlog有着一个明确的主题“大国外交最前线”,但是面对如此宏大的话题,这七支Vlog巧妙地选了若干个和此次采访相关的细节。在第一支视频里,康辉主要向观众展示他出行前的准备,详细地向观众展示了他的行李箱,护照、西装、拍摄设备甚至化妆包,一应俱全,这些充满细节化的信息既满足了观众的“窥视”好奇心,也让康辉的形象鲜活立体了起来。在第一支视频的结尾,康辉给大家留了一个悬念,而这个悬念到了第四支视频才揭开。故事化叙述技巧的应用极大地激发了观众的兴趣,期待康辉Vlog的再次“上新”。

(四)表达风格个性化

“Vlog+新闻”具有强烈的风格属性,这个风格更多的是源自于拍摄者的个人风格和魅力,每一支“Vlog+新闻”都不可避免地带着拍摄者的深刻烙印,或者端庄范,或者反差萌,或者接地气。正是这种画风迥异风格属性,才使得“Vlog+新闻”百花齐放,迅速吸引了受众的注意。“Vlog+新闻”的风格属性来源于多个方面,拍摄者的个性特征对于构建Vlog的整体风格至关重要,为作品赋予了人格化和个性化的特征。比如,康辉的Vlog风格沉稳大气,是央视主播形象的延伸。而在中国日报记者彭译萱的《Vlog:小姐姐的两会初体验》中,观众则看到了一个真实可爱、勤奋踏实又带有些青涩稚嫩的职场新人形象。

三、“Vlog+新闻”的未来思考

“Vlog+新闻”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某种程度上弥合了传统视频新闻和观众之间的心理区隔,丰富了新闻视频形式,提供了新一种的新闻表达可能。

(一)技术加持下的“真实代入”

“Vlog+新闻”以第一视角去观察世界,对于观众来讲,更具有代入感。随着5G技术的成熟与全面推开,在5G技术加持下,“Vlog+新闻”或许会开拓出更广阔的空间,从前受限于网速的技术会取得更新的突破,全景新闻、AR新闻、VR新闻和AI新闻等可以和“Vlog+新闻”实现更好的融合,观众们可以获得沉浸式、亲临式的新闻体验。

(二)主观情绪的克制表达

相较而言,“Vlog+新闻”更适合报道“软新闻”题材,或者从一个小的切口去展现“硬新闻”,运用故事化的叙述方式,去呈现某个新闻事件的横切面,而这个横切面通常都是小细节、小花絮,而非提供新闻全貌。而Vlog这种对话式、日常化的叙述方式,使拍摄者更容易进行感情的流露,一些拍摄者也乐于在Vlog中表达观点。比如,中国日报记者彭译萱在Vlog《代表和委员一定要追吗?》的结尾处,清晰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与思考。在Vlog中进行观点表达需要建立在对新闻事件完整与客观的呈现之上,也离不开拍摄者对于事件意义的深刻思考,主观情绪的表达也应该是克制、理性的。

(三)题材范围的延伸扩展

目前,“Vlog+新闻”的取材范围比较有限,主要是围绕重大新闻事件,在事件内核的边缘进行“后台”场景的挖掘与展现。这种新闻“后台”的展现无疑会给观众带来新鲜感,但是随着此类视频数量的激增,观众也许会对这种“花絮”“周边”式的内容产生审美疲劳。同时,Vlog的生活化、细节化的展现也容易使部分观众的注意力偏离,消解新闻的核心意义。比如,康辉在他的第一支Vlog里提到了他的化妆包,便有人在留言中询问康辉的粉底品牌和色号,还有观众把关注点放在了央視大楼的“老旧”上,在津津有味地讨论楼梯瓷砖的裂缝和微微翘起的天花板。如何继续开拓“幕后花絮”之外的表现题材,如何拓宽“Vlog+新闻”适用范围,需要在实践中继续探索。

“Vlog+新闻”作为一种新颖的新闻报道形式,在实践中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新闻后台式的内容展示、年轻化的叙述表达、细节化的故事呈现让“Vlog+新闻”在最近多次重大新闻事件中大放异彩。在媒介融合步伐加快的当下,积极运用“Vlog+新闻”不失为有益的创新性尝试。传统媒体可以借此契机积极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进而获得新的转型思路和传播启示。

参考文献:

[1]詹绪武,李珂.Vlog+新闻:主流话语的传播创新路径——以“康辉 Vlog”为例[J].新闻与写作,2020(3).

[2]刘娜,梁潇.媒介环境学视阈下Vlog的行为呈现与社会互动新思考[J].现代传播,2019(11).

[3]高坤.虚构的真实:视觉景观下的 Vlog 呈现[J].青年记者,2020(14).

猜你喜欢

短视频
短视频生态现状及优化研究
移动互联时代短视频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资讯短视频平台“梨视频”的问题与建议
NowThis短视频新闻的精品化策略浅析
我国短视频著作权的保护研究
生活类PGC短视频运营及前景分析
“去阅读”时代短视频自媒体发展现状及其文化解读
符号学视角分析恶搞短视频
移动社交时代短视频的传播及营销模式探析
用户自制短视频的受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