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儿童国画教学中的实践思考

2020-11-30刘冰

人文天下 2020年20期
关键词:国画笔墨中国画

刘冰

国画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孕育下,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格,展示出了中国艺术的博大的精神内涵和独特的审美情操。国画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独有的绘画形式,亦在美术馆或艺术馆展览中,亦或在家中悬挂,随处可见,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就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深受人们的喜爱。

国画的表现形式多样,有写意画和工笔画之分,题材丰富,花鸟、人物、山水皆可入画。我认为,在儿童国画的教学实践中,要在继承传统国画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创新和发展,用传统国画形式来表现现代现实生活,不应拘泥于以往的传统临摹教学,要不断创新学习新的教学理念,用新的思维方式来研究教学方式,注重趣味性启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注重绘画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儿童个性和创新思维。

一、创设环境和情景,培养儿童学习兴趣

儿童在最开始接触画画时,大多数孩子都是利用水彩笔、油画棒、铅笔、卡纸等绘画工具。国画所用的是宣纸、毛笔等工具,这就决定了国画与其它画种有所不同,所以,孩子们的心中对中国画是充满了陌生和好奇的。在国画的启蒙教学中,要多种教学形式运用,时刻保持儿童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去探究新的绘画领域。例如,在教学设计中,根据教学内容可以选择做游戏、讲故事、猜谜语、听音乐等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引导孩子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想一想,让学生分小组共同探究,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学会思考、探究并从中找到乐趣。

作为教师不仅要准备中国画作品,还有准备其它画种作品。让孩子在作品欣赏中,领略中国画的不同,产生想试一试学习的冲动。顺势接着讲解中国画的基础知识和各种特性,了解这种中国特有的艺术形式,认识中国画的造型和色彩特点,欣赏墨色干湿浓淡清的五彩变化之美。

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创设情境,让孩子大胆绘画,在运用笔墨的基础上,鼓励孩子运用不同画材、多种综合材料相结合,比如:画完后可以用油画棒等材料补充,使不同画材之间相融合。让学生在绘画创作过程中,体验到中国画的无穷魅力,体验到绘画的乐趣。

二、传统技法上创新,画儿童“写意画”

中国画是造型艺术,它通过具体形象作为艺术的语言和媒介,向观众表述作者的感情和思想。这种造型不应是简单的塑造形象,它应是情与物的融合,体现主客观的沟通与共鸣。正像齐白石所说的“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这种新的“再生”形象既是原物,又不是原物。这种“再生”形象是经过感官摄取——艺术加工——通过笔墨手段表现在画面上这三个环节来完成的,这三个环节也体现了鲜明的主观色彩,塑造的这种高层次的艺术形象,就是中国画所特有的意象造型。

意象造型要使形象更生动、多彩,还要强调笔墨功力。笔墨功力的锻炼在教学中不能盲目的让孩子先动笔临摹,要让孩子多观察,尽可能的多“读”,多“悟”,读构图、读意趣、读形状,读墨色变化和运笔技法等。只有学生读的透彻,理解越好,进步才会更快。

中国画又名水墨画,传统绘画颜色多以墨色为重,再赋以墨色线条造型。但是,画面中五彩斑斓的艳丽色彩和夸张的造型才是最吸引儿童的。这就需要教师融会贯通,在传承技法上进行创新,迎合儿童的心理特点,转变传统的墨色为重,以色彩为主,水墨为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画画的兴趣。儿童由于身体协调能力和理解能力,就注定了儿童绘画的学习与成人绘画大不相同。教师在教授学习过程中,必须多以简单明了,游戏化和儿语话的语言和语气,使学生掌握国画绘画技法。

笔墨在绘画上有很大的偶然性,墨与水,墨与色的比例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绘画效果,每个笔触都充满了惊喜和意外之趣味。在绘画过程中,儿童对笔墨造型中的干湿浓淡掌握不好,所画的每一笔都是探索,每个儿童最终的呈现画面都会各有不同,或虚幻混沌或笔笔游离或动感十足,可能与实际物象差之甚大,但能真真正正的体现出儿童“写意”画。

兒童在绘画造型方面,由于年龄认知、心理发展等原因,在画面中不会根据具体物象循规蹈矩、按部就班的程序化作画,儿童的造型都充满了稚趣,处处显露出童真童趣,显露出儿童的所思所想。在绘画过程中,也不能简单的用“个”“人”“大”等汉字或数字概括造型,这样就会缺少探究之趣。在教学设计中可以通过欣赏大师作品,感受大师的线条魅力,通过水墨游戏,让儿童在玩中感知水墨线条的乐趣;通过变魔法,让儿童体验隐藏在毛笔运笔中的提按和转笔等不同用法所产生的不同效果;通过看实物模型,感受真实物体所带来的情感体验等等途径,培养儿童自主学习和探索的能力,让学生有思想有意义地探究学习内容及总结自我的学习过程中学会自主学习并激发学生兴趣,让每个儿童“发现艺术之美,发出自己的艺术之声”。

三、题材选择的趣味性和生活性

中国画讲究意趣,“意”与“趣”相连,缺少了“趣”,就会影响到“意”的表现和创造。“意”指作者的主观情感,也指作品的意蕴,意境及笔墨情趣。如果仅仅刻画外形而无意趣的作品,可以说是毫无生机可言,艺术就是通过感染力传递作者的情感,带给欣赏者无限的遐想,引起思想上的共鸣。

趣味性是一种引人入胜、生动风趣的表达方式,入画题材选择要满足儿童的心理需求,进一步激发表现的欲望。趣味也是一种心境,在绘画中脱离以形似为美的重在客观描写的阶段,逐渐转向借物抒情,表达出儿童当时看到这一事物的真实心理体会,或喜或悲,或怒或笑。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生活中的一切事物皆可入画。教师要注重保护儿童的天真烂漫的想象力,儿童的思维非常跳跃,没有固定模式,如果以传统国画常用的“梅兰竹菊”“牡丹”等题材入手,就会压抑儿童的绘画表现欲望,画出的就会是一幅幅没有生活意趣老气横秋的早熟作品。我们要引导孩子发现生活之美,上至飞鸟虫鱼下至植物禽兽,素材可以涉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满足儿童对世界的全面认知,鼓励他们把身边奇幻的有趣的事物用画笔表现出来,体现儿童国画的奇特性,出其不“意”。比如,生机勃勃的春天,池塘里的青蛙,街边卖西瓜的瓜农,下课后的操场,朋友相见的喜悦……

孩子们的心中永远充满着一个五彩的童心世界,他们带着对世界的观察、感知和认知,用画笔描绘一个充满乐趣的世界。我们要用孩子的眼光,时刻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发现儿童国画中的童心。

(作者单位:济南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

猜你喜欢

国画笔墨中国画
国画《鲦鱼》
国画《鲿》
同舟共济 共克时艰
《难忘岁月》(国画)
书画名人汇
笔墨厨神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
国画等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