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善朴与豫剧《朝阳沟》
2020-11-30姚艳华屈衍仁
姚艳华 屈衍仁
河南省豫剧三团是以创演现代戏为主的优秀院团,现已成为豫剧表现现实生活的先进剧团之一,多年来一直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该团配合历次运动,创作、排演了《朝阳沟》、《刘胡兰》、《李双双》等为广大群众欢迎的现代剧目,对豫剧的革新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豫剧现代戏《朝阳沟》是三团创演的一个奇迹,该剧曾在北京怀仁堂为伟大领袖毛主席及党中央、国务院其他领导同志观看演出,并得到毛主席的肯定和称赞。《朝阳沟》不仅拍成电影,更表现在它历经半个多世纪依然魅力不减。王善朴同志在《朝阳沟》中饰演的男主人公一号栓保,以及《我坚决在农村干他一百年》的经典唱段,更让人刻骨铭心,难以忘怀。因为他栩栩如生地塑造了一个可爱淳朴的回乡知识青年的英模形象。王善朴从艺以来曾演出过一百多出戏,塑造了众多年龄不同、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广大观众和戏剧评论家赞誉他塑造人物善美真朴,称赞他的表演是:“豫剧舞台上一代风流”。
一
1929年11月,王善朴出生在河南省清丰县唐营村一个农民家庭里。父母对这个老生儿子很是疼爱,7岁时父亲便送他到小学读书,读了3年。正逢抗日救亡的时代,他成了孩子头——儿童团团长。虽然也读了几年书,但他从小爱看戏。终于在抗日战争爆发后的1939年,年方10岁的王善朴,背着父母自作主张,从村里走进县城考进清丰县抗战第二剧团戏班学戏。经过一番跌打翻扑的苦练,在陈玉才等老师严厉的管教下,他已经能演出豫剧《南阳关》《韩信拜帅》《长坂坡》《五凤岭》《杨英买母》等一批以小生、武生应工的戏码。在当时的条件下,他还身穿古装戏衣演出了《关春亭骂日寇》《长台关》等抗日剧目。10岁的王善朴,一时蜚声清丰一代城乡。由于他脸上长了一颗黑痣,乡亲们称他为“黑痣生”。
1947年,在当地掀起土地改革高潮的时候,王善朴不顾“独子不当兵”的古训,报名参加了解放军。部队领导听说王善朴会唱戏,就把他分配到了冀鲁豫四分区新青年剧社任主要演员。自此始,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年,他们活跃在豫北鲁西南一带,参加土改、镇反运动,为部队和群众演戏。由于王善朴在戏剧科班受过专业训练,所以他先后在古装戏《三打祝家庄》中扮演宋江,《闯王进京》中饰演李自成,《黄巢起义》里饰演黄巢,在现代戏和歌剧中《白毛女》里饰演大春,《血泪仇》里他饰演王东才等主要角色。这场异常艰苦的战斗洗礼,为其进入艺术殿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跨进了他称之为“金色的青年期”的开端岁月,攀登上了走向艺术成熟期的阶石!
二
1949年5月,豫北全部解放。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立下汗马功劳的冀鲁豫青年剧社也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被并入濮阳专署文工团。王善朴也从一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文艺兵转变为地方专业文艺人员,并担任了濮阳专署文工团的戏剧队队长。
1953年,平原省撤销,王善朴便从濮阳文工团调入河南省歌剧团。新建的河南省歌剧团,是黄河以南13个文工团为适应新形势经整编、集训而组建起来的一个全新型的表演艺术团体。1956年3月,经文化部批准成立的河南省豫剧院,属文化部直管的全国八大院团之一,由河南省代管。河南省歌剧团被命名为河南豫剧三团,并明确了三团的业务是演豫剧现代戏。王善朴演现代戏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一是他不仅戏路宽,且形象善良质朴,于是现代戏“生行”角色便非他莫属了。二是豫剧生行往昔主要使用假嗓(二本腔)演唱,若反映现代化生活,未免给人以不真实之感,而王善朴本嗓虽不算高亮,但却浑厚有味,且无干涩之弊。三是他本人追求进步,积极进行唱腔改革,其不畏艰难、刻苦钻研的精神、毅力,令人敬佩,因此得到同行的认可和观众的喜爱。
1956年,他任河南省豫剧院三团副团长,后又任团长、党支部书记。他曾为这个全国闻名的剧团的建立和发展,呕心沥血,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卓越的艺术成就,也获得了应有的荣誉:1956年12月,参加河南省首届戏剧会演,饰演《刘胡兰》中的王本国,获演员三等奖;1958年,王善朴参加了全国现代戏座谈会,他在展演的《朝阳沟》中扮演栓保,在《小二黑结婚》中饰演的小二黑,均博得了与会者高度評价;1959年河南省现代戏会演,他在《冬去春来》中饰演党支部书记赵广全,获优秀表演奖;1960年《冬去春来》参加全国现代戏会演,赵广全被戏剧评论家誉为“农村支部书记的典型”。当然,全国亿万观众对这位豫剧表演艺术家的倾慕,更是1963年豫剧《朝阳沟》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成戏曲艺术片在全国放映之后,因为他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英俊潇洒而又质朴忠厚的知识青年农民栓保的形象。
三
豫剧《朝阳沟》是河南豫剧三团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不仅使豫剧现代戏从河南走向全国,还造就了一批出类拔萃的人物,王善朴也因饰演剧中的男一号栓保而家喻户晓,“栓保”还成了他的文化符号。他主演《朝阳沟》中的栓保时,这是他的艺术峰巅,那时他才29岁。王善朴的艺术成就很早就得到了社会和观众的认可,1964年河南省委宣传部就认定他是河南豫剧院三团的“五大主演”之一。
《朝阳沟》创作于1958年,剧情叙述的是知识青年栓保与恋爱对象王银环上山下乡时,受到银环妈的百般阻拦,最终扎根山区的动人故事。王善朴在该剧中饰演男主人公栓保,他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忠厚老实、淳朴善良、立志扎根农村,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青春的知识青年形象。
“我坚决在农村干它一百年”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朝阳沟》中的经典唱段。当银环在山区劳动时由于经受不了艰苦的劳动锻炼,一度产生动摇,当栓保在银环离开朝阳沟时,对志向“倾诉”的一段唱。
该折的板式布局,是根据人的情绪发展逻辑的需要,安排了“二八板”转“垛子板”再转“紧二八板”。其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对比强烈,节奏由缓而疾,速度逐渐加快,情绪逐步高昂,恰到好处。一开始由平稳的中速“二八板”前奏过门引入,栓保语重心长、亲切严肃,循循善诱地唱出了“咱两个在学校整整三年”等十二句“二八板”,以质朴深情的曲调,深刻地展现了栓保对银环的真挚爱恋与诚恳帮助的心情。当行腔至“你说过党叫干啥就干啥”起,转用了“垛子板”唱,语气加重,一气呵成,一字一音,字字铿锵,语言简洁、节奏紧凑,坚实有力,充分体现了栓保对银环恨铁不成钢的急切心情,与前面的中速“二八板”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特别是“你要愿走你就走”一句,节奏突慢,力度加强,并在“你就走”三字上用最强音唱出,力重千斤,在“走”字上截然收住,紧接着乐队以特强的力度全奏,并转用散板用“紧二八板”以高亢激昂的豫东调唱出了“我坚决在农村干它一百年”一句,结束了这段唱腔。这刚劲挺拔、酣畅淋漓的托腔结束句,充分表达了栓保志不可移的坚定信念。
这段唱腔,由王善朴同志二度创作,并调动了他多年的积累,在演唱中,吐字清晰,真假声运用自如,该深沉的地方他的嗓音醇厚柔和,该激昂的地方他高亢圆润,使得这段唱腔有血有肉、感情丰富、独具风采、余音绕梁,同时也成了男生唱腔中的经典唱段。王善朴也因为成功地演绎了栓保这一人物形象而成为观众心目中的“现代戏第一小生。”
1963年,豫剧《朝阳沟》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成戏曲艺术片在全国放映后,就像鸟儿插上了翅膀,很快飞向了全国,飞进了千家万户,同时也使全国人民记住了王善朴这位优秀的表演艺术家。
最令人难忘的是1963年12月31日,王善朴带领省豫剧三团的演职员来到中南海怀仁堂,为中央领导同志演出《朝阳沟》,演出结束时,已是1964年元旦的凌晨。演员们列队谢幕,王善朴突然发现那位高个子快步走向前来。他如梦初醒,惊讶地发现那位高个子不就是毛主席吗?大家沸腾起来,拼命地鼓掌。毛主席从右侧健步走向舞台,刘少奇、朱德、彭真等中央领导紧跟其后,与演员们亲切握手。王善朴站的位置,就在毛主席身边,他望着毛主席慈祥的脸,紧张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扬着青春的手臂向领袖鼓掌。这时,记者们的相机咔咔作响,大家都沉醉在幸福之中,这是他的艺术,他的事业达到巅峰的黄金岁月。
四
王善朴饰演的栓保,体现了他的人物情感的准确把握。经过分析剧本和在特定环境的人物情感分析,王善朴认为要紧紧抓住“明讲暗求”四个字。他并且找到了和银环相处的行动路线:“三年同学,四年恋情,有批评,有鼓励,明讲暗求。”
王善朴塑造的栓保形象,之所以耐看、耐品,就源于他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比如第七场,银环要离开朝阳沟,栓保追上做最后的一次告别。从表面看剧词是告别,假如简单地去表演告别也不为错,可是要通过剧词深入分析,栓保并不是真的来告别,而是为挽留银环做最后一次努力。栓保唱:“银环同志你慢走,我再说一句话,我祝你顺利到达你家,给你个竹篮做纪念,带几块零钱坐车喝茶。”一段戏唱下来,把栓保与银环那种深厚、真挚、纯洁的思想感情表达了出来。再如第一场,栓保在公园与银环相会,得知银环妈还没有同意銀环到农村去。栓保作为20岁的小伙子,又急躁又无奈,既想吵又不忍吵。这场戏,王善朴把握的分寸是准确的。第二场,栓保带着银环进了朝阳沟,银环激动地唱道:“……朝阳沟好地方名不虚传,在这里一辈子我也住不烦哪。”这段戏栓保没有唱,可栓保看到银环那个高兴劲,其实他比银环更高兴、更激动:银环激动的是山水,而栓保激动的是银环终于进山了。这一点,王善朴地表演是从内心出发,感情真挚,内心丰富。还有第四场栓保教银环学锄地的“风趣”,第五场栓保对银环思想动摇的“无奈”,第六场栓保在银环离开朝阳沟时对志向的“倾诉”,以上几场戏,无论是表演分寸的把握,还是对内在情感的外化,王善朴的表演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演戏讲分寸,讲火候,演不够不行,演过了也不行,分寸就是美,就是艺术。”
王善朴同志现已到耄耋之年,他还经常与其弟子们同台演出《朝阳沟》。他经常对弟子们说:“我今年91岁了,已经成为栓保的爷爷,我愿意把我所学的都传授给大家,将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这款款深情道出了老一代戏曲艺术家的心声,道出了戏曲人的使命担当。我们祝愿王善朴老师青春永驻,晚霞满天,同时也祝愿他健康长寿,在豫剧舞台上也能“干他一百年”。
(作者简介:姚艳华,山东省嘉祥县文化馆副馆长;屈衍仁,《山东梆子艺术研究》会刊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