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歌剧《沂蒙山》:编剧创新的艺术实践

2020-11-30解东

人文天下 2020年20期
关键词:沂蒙山沂蒙海棠

解东

用一部歌剧讲一个故事,用一段故事传唱一种精神。大型民族歌剧《沂蒙山》以沂蒙山革命根据地党政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革命历史事迹为创作背景,以大青山突围、渊子崖战役为切入点,以村姑海棠的人物命运为主线,讲述了海棠、林生、夏荷、孙九龙、赵团长等主要角色牺牲小我、军民一心、团结抗战的故事。

歌剧《沂蒙山》摆脱了以往片段式、史诗性的故事讲述方式,采用创新的叙事角度,场场有泪点,层层递进,最后升华主题,全景式艺术再现了沂蒙山人民抗战的历史进程。这种创新的编剧艺术实践,使整个剧情节奏紧凑,观众全程被吸引,全剧150分钟,观众鲜少离开,一直沉浸在剧情中,情绪跟着剧情变化而起伏,泪点不断。歌剧《沂蒙山》可以说是中国歌剧艺术的巅峰力作,让沂蒙故事和沂蒙精神焕发了艺术与时代光彩,创造了中国民族歌剧的新辉煌。

一、创新叙事角度,全景式再现沂蒙山人民抗战进程

八百里沂蒙,乡乡有红嫂,村村有烈士。沂蒙山地区流传下来的故事很多,如乳汁救伤员、沂蒙六姐妹、沂蒙母亲、大青山突围、渊子崖战役等等。艺术总监张桂林感叹“其他剧是苦于没有素材,这部剧则是素材太多太丰富”。面对浩繁的故事素材,如何进行重新整合架构,使之既能保持故事的真实性又能展现其艺术性,这最考验编剧的功底。以沂蒙精神为素材的艺术作品很多,如京剧《红云岗》、舞剧《沂蒙颂》、电影《红嫂》等艺术作品以乳汁救伤员故事为原型,大型水上实景演出《蒙山沂水》、电影《沂蒙六姐妹》以及在央视播出的电视连续剧《沂蒙》以妇救会支前拥军为原型。综合分析以往这些艺术作品,要么是以一个主要故事为叙事重点,要么是史诗性剧作以一个个片段故事组合而成,而歌剧《沂蒙山》创新了叙事模式,将宏大的沂蒙抗战叙事,浓缩到一个村落一个家庭一个人,一个个沂蒙山抗战故事发生在一个村一个人身上,以村姑海棠为主线,使她由一个普通群众逐步成长、觉醒并最终成长为自觉革命者,将其心路历程融合在宏大的抗战背景中,以小见大,全景式展现沂蒙山人民抗战的历史进程。

据编剧王晓岭介绍,歌剧最重要的是选材,其次是编织故事,应该在确立人物关系的基础上,以人物为架构编织。歌剧《沂蒙山》根据海棠、林生、夏荷、孙九龙、赵团长这五个主要人物,架构起人物关系之后,先后进行了多次采风,反复打磨人物形象,待人物形象和关系确定后,才开始编织故事。脚下沾着多少泥土,心中沉淀多少真情,作品就会爆发出多大力量。山东歌舞剧院院长王彬林介绍,为了创作剧本,主创团队先后11次到沂蒙山区采风,参观红色遗址,访问革命后代、沂蒙红嫂,亲身体验沂蒙山区的风土人情。“对素材进行精雕细琢的艺术提炼和加工,故事创意和剧本文本经历九次重大修改。”王彬林说。该剧创新性地将原本分散的原型故事都发生在一个村一个人身上,展现的非常自然流畅,故事节奏感超强,全程紧凑,毫不拖沓,全剧共6幕,40个唱段,配合浓郁的地域特色、民族风格的歌剧唱腔和立体丰碑似的舞台设计,观看全程“无尿点”,一次次给观众带来心灵的洗礼和震撼。

二、场场有泪点,观众情感一次次被推向高潮

“演员含着泪演,观众擦着泪看”,是观看歌剧《沂蒙山》最大的感受。

首幕剧就以戏剧化的欢喜对比调动起观众的泪点。以林生与海棠的婚礼为开场,婚礼的欢乐气氛被日军侵袭打破,村民死伤无数,人间大喜与大悲共同降临。危难关头,八路军官兵及时赶到,奋勇杀敌,解救了全村百姓。怀有身孕的海棠惜别丈夫林生,送他出征。一曲《等着我,亲爱的人》唱出了恋人之间的真挚情感,又唱出了博大的家国情怀,将观众情绪调动起来,感动不已。

村民福顺在日军的逼问下招供了八路军伤员的藏身地,日军威胁百姓不交出伤员就烧死全村人,为保护八路军官兵,海棠的舅舅——村长孙九龙,毅然带领几位村民冒充顶替,拿自己的性命换取八路军战士的性命。这一舍生取义的壮举,咏叹调《再看一眼亲人》唱得荡气回肠、感人至深,观众被崇高的精神品格和人性光辉深深打动。

入冬之后,沂蒙山区遭到数万日军的大规模扫荡,军民伤亡惨重,八路军官兵为掩护百姓安全撤离而付出巨大代价。女队长夏荷在突围中身负重伤、生命垂危。临终之时,她将自己刚出生不久的女儿托付给村民海棠,一句“妈妈没有奶水,只能喂你血水”军民水乳交融之情让观众泪崩。

之后,海棠精心抚养夏荷的女儿“小沂蒙”和自己的儿子“小山子”,平安度过四年后,日军再度入侵。在撤退途中,海棠面临无法同时带走两个孩子的困境,在内心的纠结中,海棠毅然决定先带“小沂蒙”撤离,让“小山子”独自逃往树林丛中并去引开日军,但“小山子”不幸被日军追上受害。海棠痛失爱子,悲怆万分地唱出《苍天把眼睁一睁》,戏剧情感在此刻达到了最高潮,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沂蒙人选择了“舍小家为大家”的英勇壮举,让观众再一次泪崩。

在全剧结尾的谢幕部分,导演用一种假想性的时空处理,使死去的丈夫、儿子、舅舅又都活着回来与海棠相逢,亲人们热烈拥抱、喜极而泣,夏荷等牺牲的八路军烈士也伫立在蒙山沂水间欣然微笑,营造出“大团圆”的情境,观众含泪沉浸在他们假想的团聚喜悦中,不禁感慨大爱永存。

三、层层递进,红色沂蒙精神不断升华

一部剧最大的成功就是感动到人的心里,而歌剧《沂蒙山》将这种感动从头持续到尾,观众情绪层层递进,场场洒泪。

主角海棠从开始作为一个普通群众,经历的是与丈夫的分別之苦,后来不断成长,抚育自己和战士的孩子,为抗日纳鞋存粮,到最后牺牲自己的孩子保全红军的孩子,自觉觉醒,成为一名舍小家为大家、牺牲自我成全别人的抗日英雄。观众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中,情感一层层递进,情绪一次次爆发。无论是演员还是观众,都沉浸在军民鱼水情巨大的感染力中。演员含着泪演,忘记了自己是在出演一个角色,真正成为了英勇的铁血战士,真正成为了舍身忘我,无私奉献的沂蒙人民,深深为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所打动。观众含着泪看,深深为沂蒙精神的感召力所震撼,一次次泪崩。加上包含深情的唱词:“妈妈没有奶水,只能喂你血水”、“宁做枪下鬼,不做亡国魂,一命换一命,不愧蒙山人”、“巍巍蒙山高,亲亲沂水长,我们都是你的儿女,你是永远的爹娘。”“都有自己的爹,都有自己的娘,省下一口粮。为了前方,都有自己的儿,都有自己的女,送上自己的亲骨肉,血洒战场”。这些深情唱词成为了观众眼泪的阀门,红色沂蒙精神裹挟着演员和观众的眼泪,像海浪般一次次席卷而来,深刻理解了“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

尤其是最后一场唯美的谢幕场景,大片金色麦田,那些在战火硝烟中无私奉献生命的人如林生、夏荷、小山子等,一一通过金色麦田的光芒中死而复生,一一回归,营造了一场浪漫美好的“大团圆”。这戏剧化的时空处理,将全剧的人物情感,红色沂蒙精神不断升华,表达着英雄主义的浪漫情怀,使人不禁感慨大爱永存。金色麦田象征着一种生生不息,一种顽强的生命在中华大地中崛起。金色的麦田更象征着今天中国的金黄收获,是众多像林生、夏荷、小山子等那样英雄,用鲜血用生命换来的,让我们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牺牲生命的先烈所奉献的。

歌剧《沂蒙山》是一次编剧创新的艺术实践,是一部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为一体的精品力作,如春风化雨,让沂蒙精神滋润观众心灵,鼓舞奋进的力量。习总书记在临沂视察时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沂蒙精神拥有了更强的生命力,新时代的沂蒙精神,传承着战争时期的英勇事迹和丰碑,传承着党民、军民一心的内核,也传承着为国家为民族艰苦奋斗、矢志前行的大义,永不能忘!

(作者系山东演艺集团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经理)

猜你喜欢

沂蒙山沂蒙海棠
建党百年视域下沂蒙精神的当代价值
读《明天要远足》,写“我要去远足”
《大嘴狗》
找春天①
我喜欢的季节
登临沂天蒙山 行歌沂蒙调
登临沂天蒙山 行歌沂蒙调
沂蒙山银座天蒙旅游区盛大开园
《沂蒙六姐妹》:用沂蒙精神为沂蒙女性树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