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传媒集团人才发展策略的几点思考

2020-11-30王福娥

市场周刊·市场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媒体人力资源人才

摘 要:人作为第一资源,是传媒集团改革发展中的核心要素。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媒体在内容的生产、制作、设计、发布、传播等各环节不断变化,对媒体从业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媒体融合的大环境下,传媒集团须制订与集团战略发展相匹配的人才战略,通过培育、吸引和开发优秀人才,打造一支“人民信赖、信仰坚定、创新担当、作风优良”的新闻铁军。文章以西安报业传媒集团为例,深入分析传媒集团在人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媒体;传媒集团;人才;人力资源

一、 西安报业传媒集团人才队伍现状

深入调研西安报业传媒集团,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材料分析等方式,摸清西安报业传媒集团人才队伍建设现状。

西安报业传媒集团现有专业技术人员共334人,占采编岗位总人数的80.29%。专业技术人员中又以新闻专业为主,其中,新闻采编人员共275人,占到专业技术人员的82.34%以上。

在專业技术人员中,具有高级技术职务人员94人,其中新闻系列高级职称68个;中级技术职务141人,其中:新闻系列中级职称105人;初级职称99人,其中新闻系列初级职称77人。

从学历上分析,具有研究生学历的37人,大学本科生293人,大专生以下86人。各类专家17人次。

从年龄上分析,35岁以下89人,35~40岁的53人,40~50岁的150人,50岁以上的124人。

二、 集团干部人才队伍存在的问题

(一)干部晋升空间不足,干部队伍年龄结构老化

通过调研西安报业传媒集团现有人才结构,笔者发现,集团中采编人才年龄结构老化,其中50岁以上采编人员占到37%以上,35岁以下年轻采编人员比例不足27%。

在当下新媒体飞速发展,新技术手段层出不穷的融媒体发展大背景下,年轻的采编力量更能快速适应高强度的工作节奏,更便于接受高变化的传播理念。因此,新鲜血液的补充对传媒集团的发展至关重要。

与此同时,受限于人员编制、人力资源成本等多重因素,传媒集团在人才结构调整和更新方面,始终处于“两难”的尴尬境地。

年轻采编力量的匮乏可导致西安报业传媒集团干部晋升空间不足,出现了年龄偏大、任职时间较长的中层管理人员难以消化,优秀的年轻人才难以脱颖而出。

(二)人才流失现象呈上升趋势,采编青年骨干流失较多

随着整个传媒大环境的急剧变化,近年来,不少传统媒体深受广告下滑等经营压力,在留住人才方面常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据调研统计,近十年来从西安报业传媒集团调出或辞职的编辑记者就有50余人。

综合分析人才流失的原因,既有采编从业人员个人对事业发展有更高的追求这类主动因素,也不乏收入下降、晋升通道不畅、难以获得更好发展空间等被动因素。同时,体制机制问题也依旧是困扰传统传媒集团人才流失的根本问题之一。

尽管在新兴媒体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盛的今天,人才流动、能进能出已不再成为困扰,甚至能促进采编血液的更迭流动,但对于以报业为主的传媒集团而言,人才的培养需要耗费大量人力财力,恪守新闻职业操守、新闻嗅觉敏感、拥有较强专业技能、能独当一面的新闻采编人才仍是“紧俏货”,人才的频繁流失既影响了报纸质量的提升,也使传媒集团在多年培养中花费的人力财力付之东流。

(三)缺乏适应媒体融合转型的新媒体人才

随着新兴媒体的崛起,纸媒主业广告不断下滑,报业的转型发展已成为各家传媒集团的首要任务,拓展多元经营是首选,从服务业到制造业乃至农牧业,从三产到二产再到一产,每个可能掘到金的产业都积极参与、渗透。

传媒集团经营涉及众多的行业,行行离不开人才的引进,谁能够抢占人才高地,谁就能够在非报经营的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可以说,如何储备和招聘到人才,关系到传媒集团发展的明天和自身的生存。但是,对新时期传媒集团立体化发展所需要的多媒体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以及其他综合性人才,还缺少选拔与培训的相关机制。

三、 对强化新闻采编及经营管理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深化人事改革,激发内生动力

近年来,全国新闻单位采取多种用人方式满足日益增长的用工需求、增强队伍活力,集团存在体制内外“身份”管理,用人“双轨制”现象,造成新闻队伍中同岗不同责、同工不同酬,影响员工成长成才和队伍稳定。因此,深化人事改革,激发出传媒集团内部的内生动力是改革的关键。

1. 进一步完善选人用人“三项机制”改变精神面貌

首先,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科学的用人标准,规范选人用人程序,把政治坚定、纪律严明、能干事、会干事、组织看中、群众信任的人选拔到领导岗位,重大人事任免必须上党委会。

其次,建立能上能下的激励机制和奖罚分明的考核机制。打通内部优秀人才上升渠道,进一步探索集团内部和市级机关之间人才流动、人才晋升的体制。

再次,加强对人才选用的考核与监督。强化以岗定责,明确岗位职责,对党性不强、业务不精、管理不严的干部职工,予以谈话、惩戒,直至调离岗位。建议集团调整部分重点岗位人员,挑选年富力强、有责任敢担当、有进取精神的人员担当重任,改变干部队伍的精神面貌问题。

2. 建立和谐劳资关系提升集团员工幸福感、获得感

建立科学的薪酬与考评制度。以岗位定薪、以实效定薪,在薪酬结构和标准上体现不同岗位、不同级别、不同贡献度之间的差异。打破身份界限,实现同岗同酬,客观体现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激发干部职工工作热情。对优秀内容的生产者提高奖励额度,根据稿件总量、质量等量化指标和工作配合度等主观评价指标综合评价。

3. 合理规划使用人才,加强引进、培训、培养和储备

建立人才培养、人才储备和人才竞争机制,加强招聘和引进、培训和培养、管理和使用。

(1)制订人力资源引进和培训培养年度计划,帮助员工提高业务技能和自身综合素质;加大新闻专业技术人才走出去学习交流的力度,有计划地安排员工继续深造,可根据工作需要,让新闻编辑记者等人才有更多参加深造的机会。让他们到国内外其他媒体学习,在学习中掌握传媒发展的新动态、新理念、新经验,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提升能力。

(2)通过与高校联动、项目合作推荐、“互联网+”等多种方式拓展人才引进渠道。

(3)扩展重要崗位的业务和技术人员的专业晋升通道。

(4)建立淘汰挤出机制,根据效率优先、多劳多得的原则对全体人员严格考核,充分发挥考核激励功能、导向功能、调控功能以调动员工积极性,对不能胜任岗位工作的人员进行淘汰,对不能很好履行工作职能的中层干部进行动态调整。

(二)营造有利于人才培养发展的良好环境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对新闻舆论工作者要在政治上充分信任、工作上大胆使用、生活上真诚关心、待遇上及时保障。

1. 政治上充分信任,为基层人才搭建优质平台

强化对编辑记者的能力培训和实践锻炼,整合干部教育培训资源,设置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专业能力培训班,针对知识空白、经验盲区和能力弱项,开展精准教育培训;针对全媒体人才培养的需要,促进报纸与新媒体之间,编辑与记者之间的交流换岗,为各类员工提供到其他优秀媒体进修、交流、学习的机会;为基层人才搭建事业发展上升的优质平台,扩展发展渠道。

2. 工作上大胆使用,培养打造名记者、名编辑

与媒体融合蓬勃发展的形势相比,集团复合型、专家型人才供应还是一个明显的短板。建议集团制订相关规划,大力推进复合型、专家型人才培养,打造名记者、名编辑,加大力度培养引进适应媒体融合发展要求的内容生产人才、技术研发人才、资本运作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进一步优化新闻舆论人才队伍结构。

3. 生活上真诚关心,用感情留人解决实际困难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通过多种入心入脑的团建活动,增强向心力凝聚力。对职工家庭状况、子女入学、医疗养老等问题予以关心,解决职工实际困难,做到用感情留人。

4. 待遇上及时保障,建设充满生机活力的队伍

一方面,在工作条件、工作待遇等方面对采编实行向一线倾斜政策。根据采编部门的实际工作任务,重新核定调整记者编辑数量,保障承担重大采编任务的部门人手充足。另一方面,适当考虑两报采编队伍统筹协调,打破报纸、部门限制,形成灵活、高效的用人机制。

参考文献:

[1]齐红江.传统媒体如何留住人才[J].记者摇篮,2018(6).

[2]鲁艳敏.传统媒体人才队伍建设[J].传媒,2017(23).

[3]蒋悦飞.纸质媒体人才流失启示录[J].中国记者,2012(5).

[4]朱春阳.检视我国传媒集团的“全媒体战略”[J].记者摇篮,2011(6).

作者简介:王福娥,西安报业传媒集团(西安日报社)。

猜你喜欢

媒体人力资源人才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山东青岛市张远问:经营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具体指什么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媒体服务大局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之我见
美丽乡村建设中“三农”媒体的使命与担当
如何通过媒体提高英语听力水平
毛遂自荐
关于我国民营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现状与对策的思考
人力资源管理统计学
为国家选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