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园自制区域材料初探

2020-11-30季秀萍

幸福家庭 2020年16期
关键词:玩法区域游戏

季秀萍

游戏材料是影响幼儿区域游戏质量的关键因素,自制区域材料体现着教师的创造力,也体现着教师的教育观。然而,教师在自制材料的过程中,常常会陷入盲目模仿、偏重数量、单打独斗等误区。从这些误区里“突围”的过程就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也是区域活动质量提升的过程。

“拿来”到“创新”

模仿也是一种学习。经过模仿达到创造是事物发展的规律。自制区域材料同样存在着模仿优秀作品的现象,但生硬照搬、不假思索、一成不变,就会变成克隆型的拿来主义,结果就是区域材料千篇一律,或者只学到做法,没学到玩法,根本无法有效指导幼儿。

1.进行价值追问,组织讨论。对其他班和其他园的玩具照片、视频进行集体讨论分析:为什么这么做,好在哪里?趣味性、操作性、变化性,还是探究性?含有什么样的教育功能?能实现什么样的教育目标,或与其他材料一起能实现什么样的教育价值?

2.开展自制玩具教具玩法大挖掘。让教师在自制玩教具前,首先弄清楚要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幼儿可以怎么玩。做完以后,还要考虑如何挖掘这一材料的更多价值,从而帮助教师从表面走向深层,从简单的“拿来”走向有价值的“创新”。

“数量”到“品质”

区域活动材料的丰富性是影响幼儿获得多样化体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但教师在自制材料的过程中,常常只满足于追求量的丰富,而忽略对质的分析与探究。比如,区域活动中的迷宫,用吸管、麻将板、纸条等做间隔路线,尽管呈现样式丰富多彩,但在难度层次、情节设计、趣味性等方面缺乏思考。

针对这个误区,笔者建议从两个维度“突围”。

1.教师层面观念的转变。幼儿园需要引导教师分析班级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发展特点。小班应以幼儿正处于独自与平行游戏阶段为依据,投放材料的种类要少、同种材料的数量要多;在中大班,则应增加种类并减少同种材料的数量,满足幼儿合作游戏等多种需要。同年龄段的幼儿也具有差异性,因此,教师还应重视材料投放的层次性,如手工区的“编织”,教师可以把彩带宽度和颜色的数量变化结合起来。

2.幼儿园层面关注重点的转移。减少评判标准过于简单的自制材料评比,多进行游戏活动的观摩,如探究区域活动中幼儿运用这些自制材料的情况:幼儿是怎么利用这些材料开展游戏的;材料是否能够真正支持幼儿游戏的需求;如何根据幼儿的发展需要,调整区域游戏材料,以提升材料在幼儿发展中的价值等。通过引领教师分析研讨,促使教师改变传统观念,让区域材料能够真正地为幼儿发展服务。

“个体”到“互动”

在自制区域材料的过程中,绝大多数教师都是自己忙得团团转,到处搜集废旧物品材料,加班加点,埋头苦干,很少有教师会让幼儿参与自制材料的活动。自制材料的过程实质上蕴含着很多潜在的教育因素,如果能让幼儿参与其中,教师能够发现幼儿真正的兴趣与需求,挖掘出自制材料更多的玩法。

首先,教师要更新观念。认识到自制材料的目的是促进幼儿发展,幼儿从基本素材的寻找与加工、与教师或其他幼儿的合作等环节都能获得有益的经验。比如在制作迷宫的过程中,从材料选择到路线设计、情境创设等都可以由教师与幼儿合作完成,这样的合作过程能够让自制区域材料更贴近幼儿的想法与需求。

其次,教师可尝试逐步推广的方法。从某一区域的材料开始让部分幼儿参与,初步感受师幼合作的快乐,继而推广成功经验,让更多的幼儿感受领域更广阔的合作快乐,也能让更多的教师了解如何让幼儿参与自制区域材料。

“投放”到“跟进”

如何让教师深入理解游戏材料和幼儿发展的互动价值?首先要做观察记录分析。在材料投放后,教师应持续关注幼儿对材料的兴趣度、玩法、持续时间和与同伴的互动情况,并探究什么时候投放更适合、是否能反复投放、还可以增加哪些游戏功能等等。通过观察、分析之后教师就会发现自制材料在游戏中能发挥的作用及对幼儿发展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能够发现材料的改进空间。接着,教师应对材料进行二次完善,主要是细节调整、玩法拓展等方面。如投放在中班的自制俄罗斯方块,观察发现幼儿一开始很感兴趣,但慢慢地就不玩了。分析原因可能是投放的组合方块太多,幼儿很长时间也拼不完,没有成就感。对此,教师进行了改进,一是改进了玩法,由一个人玩变成两个人一起玩;二是減少了方块数,保证幼儿操作的时间适度、难度适当,让区域材料能够真正被幼儿喜欢并促进幼儿成长。

总之,在选择投放的区域活动材料时应根据层次性、目的性、准确性、趣味性及挑战性等特点来选择材料,才能在每个区域投放合适的材料,提高区域创设水平,激发幼儿参与区域活动的兴趣,从而让幼儿能够积极地去参加区域活动。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如城实验幼儿园)

猜你喜欢

玩法区域游戏
零跑的新玩法
创意玩法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
TPP的新玩法
分区域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