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及早期护理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影响分析
2020-11-30曲爽
曲爽
【摘 要】 目的:评价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行健康教育及早期护理干预的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2月-2020年2月期间我院接诊的40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在奇偶法下分为对照组(方法:常规护理)和观察组(方法:健康教育及早期护理干预),20例/组,比较两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低于对照组,观察组血糖控制达标时间小于对照组,妊娠期糖尿病知识掌握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胎膜早破、羊水过多、羊水过少、早产、巨大儿)妊娠不良结局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行健康教育及早期护理干预效果准确,可以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使用。
【关键词】 妊娠期糖尿病;健康教育;早期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730.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20)22-149-01
为评析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行健康教育及早期护理干预的效果,开展调研。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线资料
纳入我院收治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40例,患者的入组时间在2017年2月至2020年2月,患者在奇偶法下分为2组,每组各为20例,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健康教育及早期护理干预。对照組,初产妇15例、经产妇5例。年龄范围在22-39岁,平均(27.36±3.56)岁。观察组,初产妇17例、经产妇3例。年龄范围在22-40岁,平均(27.68±3.33)岁。两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资料相比较,(P>0.05)不存在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指导产妇进行常规孕检,严密检测产妇的各项生命体征,对其进行病情观察,予以产妇常规分娩准备、健康教育和饮食护理等内容[1]。观察组接受健康教育及早期护理干预,(1)健康教育,采用微信、图片视频、定期授课的方式为患者展开教育,通过回访掌握患者的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度,采用一对一健康教育[2]。(2)早期护理干预,①结合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实际情况,包括孕周、妊娠期体重、BMI等内容,确定患者孕期的膳食能力,并且确定患者在孕期的每日总能量。每天为患者合理安排饮食,为患者记录每天的进食时间和食物的重量等。②每天检测患者的血糖值,结合孕妇孕周为其制定运动措施,建立适当的活动方案,如孕期体操、瑜伽等,但是要控制运动的时间与运动量。
1.3 观察指标
①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血糖控制达标时间、妊娠期糖尿病知识掌握度;②不良妊娠结局:胎膜早破、羊水过多、羊水过少、早产、巨大儿。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软件SPSS23.0处理数据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数据,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表示,卡方检验。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2.1 两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相关指标数据相比
观察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低于对照组,观察组血糖控制达标时间小于对照组,妊娠期糖尿病知识掌握度高于对照组,(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论
妊娠期糖尿病是妇产科和内分泌科常见的疾病,疾病对于产妇和新生儿的健康均有不利的影响[3]。妊娠期糖尿病作为产妇的高危疾病,高血糖会引发产妇和新生儿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妊娠期糖尿病并发症包括:流产、感染、酮症酸中毒、巨大儿和早产等等,危害为胎位异常、羊水过多和巨大胎等,严重者会出现死胎[4]。常规护理综合效果不良,健康教育及早期护理干预不仅考虑患者本身的疾病进程特点,还保证胎儿在母体的健康安全,根据产妇的实际情况,结合妊娠期的特点,为产妇提供科学化、合理化的饮食建议,不仅可以满足妊娠期间产妇与胎儿的营养需求,还可以降低产妇在妊娠期的血糖,提升妊娠期间的安全性,帮助产妇顺利健康的完全妊娠[5]。数据提示,观察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血糖控制达标时间、妊娠期糖尿病知识掌握度高于对照组,不良结局小于对照组,(P<0.05)。
总而言之,健康教育及早期护理干预可以提升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护理质量,改善患者结局,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曲翠丽,尚治新,王清春, 等.PBL式健康教育联合早期护理干预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学创新,2019,16(26):90-93.
[2] 刘亚莉.以问题为导向的健康教育与早期护理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及妊娠结局的影响[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9,(13):186-187.
[3] 曹飞丽.PBL式健康教育与早期护理干预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J].母婴世界,2019,(5):263-264.
[4] 高先静.PBL式健康教育及早期护理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遵医行为及妊娠结局的影响[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8,39(12):1448-1449.
[5] 杨云闪.以问题为导向的健康教育与早期护理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病人治疗依从性及妊娠结局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8,16(31):3952-3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