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自发”到“自觉”: 回归生活的幼儿园劳动教育

2020-11-30张唯

幸福家庭 2020年16期
关键词:幼儿教师劳动意识

张唯

自发性指的是一种不自觉而为之的心理状态,自觉性指的则是一种自知而为的心理状态。幼儿在对待劳动时,通常具备自发性,而这种心理状态是与生俱来的。为了帮助幼儿形成较强的劳动意识,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提升劳动素养,教育者需要培养幼儿的劳动自觉性。如何引导幼儿从“自发”劳动到“自觉”劳动,成为幼儿教师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诸多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回归生活的劳动教育,才能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劳动自觉性。对此,在组织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幼儿教师应该高度重视生活化教育。

幼儿园劳动教育现状与不足

很多教师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给幼儿布置了过于明确的任务,导致幼儿将劳动作为一种可以“邀功”的任务,或者将之作为必须要完成的任务。还有部分教师通过游戏的方式组织开展幼儿劳动教育,如此给幼儿营造出了一种游戏错觉,不利于幼儿劳动意识的形成。游戏化的教育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强教育活动的趣味性,但倘若幼儿在整个劳动过程中,只顾享受劳动带来的身心愉悦,而忽视了劳动本身的意义,就偏离了劳动教育的初衷。这种情况下,幼儿教师不得不转变劳动教育理念,关注劳动与生活之间的联系,采取生活化的教育方式,引导幼儿从“自发”劳动,逐渐过渡到“自觉”劳动,为幼儿劳动素养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引导幼儿从“自发”劳动到“自觉”劳动的意义

当幼儿具备了“自觉”劳动意识,他们会将劳动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从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在幼儿园劳动教育中,教师采取可靠的措施引导幼儿从“自发”劳动意识,向着“自觉”劳动意识过渡,是引导幼儿适应生活,培养幼儿劳动自觉性,提升幼儿劳动技能和劳动素养的具体表现。

引导幼儿从“自发”劳动到“自觉”劳动的策略

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劳动教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劳动与生活之间的联系非常密切,幼儿劳动教育需要回归生活。具体而言,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引导幼儿从“自发”劳动到“自觉”劳动。

(一)带领幼儿在劳动中感受生活

为了改变以往劳动中幼儿邀功或者应付任务的心理,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在劳动的过程中感受生活,享受劳动成果,让幼儿认为劳动是一件让人愉悦的事情。例如,在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不需要给幼儿布置硬性化的劳动任务,而是鼓励幼儿结合自己的能力和生活实际经历,自行选择劳动内容。同时,教师不能过于关注幼儿最终的劳动成果,而是要多关注幼儿的劳动过程,让幼儿在参加劳动的同时感受到劳动的乐趣,感悟到生活的美好。忠于真实生活的劳动教育,能够让幼儿积极参与其中,并从中感受到劳动带来的成就感和真实感,从而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爱劳动、乐于劳动的好习惯。在引导幼儿进行劳动时,教师需要尊重幼儿,凸显幼儿的主体性,让幼儿逐渐形成劳动自觉性,以此发挥出劳动教育的价值。

(二)引导幼儿进行生活劳动体验

回归生活的劳动教育能够增强幼儿的自我存在意识,帮助幼儿从中感悟劳动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让幼儿形成劳动自觉性。在日常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给幼儿分配一些劳动工具,让幼儿积极参与劳动活动。如教师可以让幼儿从家中带一盆植物放到幼儿园绿植区,然后让幼儿每日给绿植浇水,或者可以让幼儿自己种植花草树木。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幼儿在家中劳动,如帮助父母洗碗、扫地等,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参与劳动,强化幼儿的生活劳动体验,帮助幼儿形成劳动自觉性。

(三)培养幼儿的自觉性劳动素养

回归生活的劳动教育指的是结合幼儿的日常生活,选择劳动教育内容和形式。具体而言,教师可以结合幼儿的年龄、性格特征、身心发展规律等,将劳动教育融入幼儿的一日生活中,让幼儿将劳动看作生活中的一部分。例如,在幼儿吃完午饭后,教师可以鼓励幼儿自己动手收拾碗和勺子、桌椅等,通过这种方式,让幼儿逐步形成劳动自觉性。

总而言之,劳动源于生活,也为生活而服务。在组织开展幼儿劳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劳动教育回归生活本真,让幼儿认识到劳动與生活之间的联系,采取恰当的教学引导,帮助幼儿从“自发”劳动到“自觉”劳动,促进幼儿劳动技能和劳动素养的不断发展,为幼儿日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单位:上海市嘉定区菊园幼儿园)

猜你喜欢

幼儿教师劳动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幼儿教师能力提升策略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热爱劳动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