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2020-11-30王倩
王倩
[摘要] 目的 研究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应用护理风险管理的临床效果。方法 以随机数字表法将2017年3月—2019年3月期间的50例心血管内科患者进行分组研究,每组25例,参照组使用常规护理管理,试验组使用护理风险管理,比较试验组与参照组护理情况。结果 试验组心血管内科患者管理后不良事件发生率、风险管理情况、SDS评分、SAS评分与参照组比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参照组心血管内科患者管理后SDS评分、SAS评分与管理前比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护理风险管理应用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具有显著作用,能有效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护理管理质量。
[关键词] 护理风险管理;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护理质量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20)09(a)-0090-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effect of applying nursing risk management in cardiovascular medical nursing. Methods In the form of a random number table, 50 cardiovascular medical patients from March 2017 to March 2019 were studied in groups, 25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reference group used conventional nursing management,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used nursing risk management. Compare the nursing status of the test group and the reference group.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s, risk management, SDS score, SAS score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of cardiovascular patients after management were compared with the reference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Comparison of SDS scores and SAS scores after management of cardiovascular pati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reference group with those before management,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nursing risk management in cardiovascular medical nursing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events, improve patients' anxiety and depression,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nursing management.
[Key words] Nursing risk management; Cardiovascular internal medicine; Nursing management; Nursing quality
現阶段,心血管内科的主要服务对象就是老年患者,但因老年患者各项身体机能逐渐衰退,严重的可能导致老年患者不能正常交流,进而增加了临床治疗难度[1-2]。此外,心血管内科老年患者也是容易发生医患纠纷的科室,同时老年患者缺少自救知识,反应相对迟钝。护理风险实际上是因医务人员在操作过程中由于不规范、不合理等所导致的,如精神压力大、工作强度大等导致不能集中注意力操作,因此容易危害患者生命安全[3-5]。因此予以患者有效护理管理尤为重要,在实施护理风险管理过程中不但需要降低患者身体负担,促使尽早恢复患者身心健康,也需要促使医院更好、更快发展。该文主要阐述了在2017年3月—2019年3月期间参与收治的50例心血管内科患者中使用护理风险管理与常规护理管理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参与诊治的50例心血管内科患者作为该文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试验组收入25例,女性与男性之比是11:14;年龄取值上下限分别是60岁和30岁,中位年龄(45.32±4.22)岁。其中包括10名护理人员,男性1名,女性9名,平均年龄(29.32±2.33)岁。参照组收入25例,女性与男性之比是14:11;年龄取值上下限分别是61岁和31岁,中位年龄(44.28±3.54)岁。其中包括10名护理人员,男性0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29.54±2.11)岁。对比试验组与参照组心血管内科患者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入院后经确诊为心血管内科疾病的患者;②认知功能清晰;③住院时间超过1周;④无其他重要脏器合并症;⑤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晓该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⑥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
排除标准:①有精神障碍者;②有认知障碍者;③有严重肝肾损伤或其他重大疾病者;④护理依从性较差者。
1.2 方法
参照组开展常规护理管理,如发生突发情况,需要医务人员及时进行处理,并且保证良好的医患沟通,增强日常巡视力度。
试验组开展护理风险管理。①培训管理人员:针对医务人员开展和风险管理知识相关的培训,主要涵盖操作技能、理论知识、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方法等。医务人员需要每日按量按时完成相关培训,深入学习风险管理的应急处理流程、规章制度及其文案书写等内容。完成培训后需要科室进行统一考核,且经考试合格后人员可投入工作。②告知风险知识:医务人员需要详细告知患者环境(尤其是地面)、病房及其医疗治疗过程中的风险相关因素,详细为患者及其家属阐述科室规章制度,且日常管理中需要定时进行回顾分析,确保医务人员和患者都能够牢记相关知识,最大限度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③评估和处理风险因素:日常护理管理过程中需要总结分析已经存在或者可能存在的风险事件,发现产生风险事件的具体原因,对于相同的事件切实做好事先预防工作。在处理风险过程中需要制定科学的处理流程及其标准作业,如出现风险事件需要相关人员依据标准作业流程开展操作。④个性化风险管理:针对患者需要相关人员做好对个案护理工作,确保能够依据患者不同治疗方法、不同病情开展不同的风险管理,且需要从多方面实施全面的安全管理,确保医务人员和患者的人身安全。
1.3 观察指标
对比研究参照组和试验组心血管内科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风险管理情况、住院时间、遵医行为评分、护理管理质量评分、SDS评分、SAS评分。
1.4 统计方法
采取SPSS 21.0统计学软件录入处理50例心血管内科患者所有数据资料,计量资料以(x±s)形式表示,予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的形式表示,予以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心血管内科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
试验组心血管内科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4.00%对比参照组数据指标(2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心血管内科患者风险管理情况
试验组心血管内科患者风险因素、行动取向、整体认识、管理态度与参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心血管内科患者SDS评分、SAS评分
试验组心血管内科患者管理前SDS评分、SAS评分与参照组比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心血管内科患者管理后SDS评分、SAS评分与参照组比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参照组心血管内科患者管理后SDS评分、SAS评分与管理前比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 心血管内科患者临床各项指标
试验组护理质量评分(95.69±4.29)分优于参照组(83.54±3.5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83,P<0.001)。试验组心血管内科患者住院时间、遵医行为评分与参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随着近年来心血管疾病呈现出逐渐增加的发展趋势,但因人们生活水平和方式的改变,促使人们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导致在就诊过程不但需要满足患者日常需求,也需要全面符合患者心理及其安全的需求[6-7]。以往常规管理模式仅仅只是开展基础的管理服务,不能从各方面对日常工作的危险因素进行合理规避,且也不能全面开展日常管理工作,因此亟待寻找一种有效管理模式[8-9]。
护理风险管理实际上是一种新型的临床管理服务模式[10],是采取有效且积极的方式,最大限度减低日常管理中存在及其潜在的风险,避免发生医源性损伤及其损害。在心血管内科为了能够显著提升临床疾病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促使患者及早恢复健康,需要开展有效的护理风险管理[11]。
该次结果计算表明,试验组心血管内科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4.00%低于参照组数据指标(28.00%)(P<0.05),表明,护理风险管理应用之后利于减少不良事件发生率,具有较高安全性。试验组住院时间、遵医行为评分、护理管理质量评分及其风险因素、行动取向、整体认识、管理态度均高于参照组(P<0.05),表明,护理风险管理应用之后利于提升管理质量,改善患者遵医行为。试验组心血管内科患者管理后SDS评分、SAS评分均低于参照组(P<0.05)。表明,护理风险管理应用之后能改善患者不良心理情绪,提升患者疾病认知度和治疗的信心。
马晓茸等[7]研究顯示,试验组实施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常规组实施常规护理安全管理,试验组分级护理落实率、专科技能合格率、患者身份识别准确率、高危风险评估合格率、高危药物使用合格率对比常规组数据更高(P<0.05);试验组不良事件总发生对比常规组数据更低(P<0.05);与该文研究一致,证实,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在心血管内科患者护理安全管理中应用利于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减少,可提升患者认可度。
综上所述,将护理风险管理应用在心血管内科患者中比对常规护理管理的临床优势更显著,能够有效提升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丽坤.循证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应用[J].饮食保健,2019,6(51):134.
[2] 陈真真.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中的应用效果[J].世界临床医学,2019,13(4):254-255.
[3] 夏明城.心血管呼吸内科护理中护理风险管理的应用与效果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2019,29(28):202-203.
[4] 李莉.护理风险管理在心内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大家健康旬刊,2017,11(4):268.
[5] 史红蕾.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95):1877.
[6] 金秀梅,刘预新.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风险因素分析及安全防范对策[J].中国卫生产业,2019(19):103-104.
[7] 马晓茸,张瑜.心血管内科护理安全管理中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的应用价值[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9,4(25):148-149.
[8] 李艳.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呼吸内科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研究[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8,5(14):81-82.
[9] 伊松文毛.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呼吸内科护理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中国保健营养,2018,28(28):30.
[10] 彭又云.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护理干预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34):172,179.
[11] 吴改会,楚河静,胡伟.护理风险管理在心血管内科重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9,26(3):153.
(收稿日期:20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