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骨伤疗法传承人李昭

2020-11-30李树华

大理文化 2020年8期
关键词:骨伤骨科骨骼

李树华

在云南省大理州弥渡县的寅街镇朵祜村,有一位靠祖传“接骨”秘方行医的名医,其妙手回春的医术让许多患者慕名而至。

学医岁月

我素来对民间传统医学怀有浓厚的兴趣,便在2020年6月的一天,如约采访了2019年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李桐传统骨伤疗法”代表性传承人李昭。

在弥渡县人民医院的骨伤科门诊,李昭开门见山地告诉我,“李桐传统骨伤疗法”的发明者李桐,就是他的祖父。

“李桐传统骨伤疗法”传承到李昭的手上,已经是第三代了。

据李昭介绍,他的祖父李桐(1895-1975年),彝族,弥渡寅街朵祜村人,五一公社医院外科医生,平生治愈筋伤骨折者不计其数,被誉为“接骨神医”。

作为当地享誉一时的彝族中草药名医,李桐在20岁时就掌握了一套当地传统接骨医术,他自制的“滴管麻醉药”久负盛名,成为弥渡县骨伤治疗的一绝。李桐在行医时,对患者不分贫富贵贱,一视同仁,曾数届当选州、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后來,李桐把自己的医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在弥渡县医院骨科工作的儿子李鸿泰,李鸿泰又把父亲传授的医术传授给了儿子李昭……

“李医生,你现在是不是又把这个传统骨伤疗法传授给了你的孩子?”我用肯定的语气问李昭。

“是的!代代相传,我们家祖传的医术不能够断在我的手里!”李昭微笑着点了点头,回答。

彝族小山村“朵祜”,坐落在弥渡县的寅街镇,是大自然赐给人们的一个美丽小山村。这里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一座座高低起伏的农家小院,错落有致地点缀在崇山峻岭间。春去冬来,村子里的小溪带着山里人的欢笑,一年又一年向着弥渡坝子奔流而去……

1967年9月,李昭在“朵祜”村的一个农家小院里出生了。自从李昭出生后,祖父和父亲最大的心愿,就是要把他培养成一个“子承父业”的传统中医。对少年的李昭来说,“朵祜”村最大的诱惑,既不是头上的蓝天白云,也不是脚下的高山流水,而是密林中那些似乎永远都采不完的中草药。

那时,每当放学,李昭就喜欢往深山老林里钻,每次回家的时候,他手里都会抱着一打夹杂着野草、野花的中草药。

“我那时也是受家庭的影响,总是想着长大了要当一名医生,像祖父和父亲一样救死扶伤……”李昭抬起头来,两眼望着远方,对我说。

人生的道路有千万条,但有时,改变人生方向的或许只是一件偶然的小事。李昭告诉我,其实,真正让他立志走上中医这条路的,是发生在他身边的一件事。李昭认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可以说是这件事改变了他的人生。

李强是李昭的同村同学,也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可谁会想到,一场突如其来的悲剧竟然会突然降临在李强的身上。那年,读小学四年级的李强,刚好11岁,母亲在送他上学的途中,不幸遭遇车祸,腿部、胸部骨折,在床上一躺就是3年。李强的家中还有80多岁的奶奶,那3年,李强的父亲一个人既要种地、打零工挣钱养家糊口,还要照顾病床上的妈妈,负担很重。李强不得不用自己稚嫩的肩膀,和父亲一起挑扛起侍奉妈妈、料理家务和打理农活的重担。

那3年,李强每天早上总是像大人一样,提前起床,然后开始帮妈妈穿衣、洗脸、梳头,再到厨房帮奶奶烧火做饭。还要沿着崎岖的山路到一里外的小河里去抬水吃。在弯弯的山路上,村里人总能看到抬着半桶水,艰难前行的李强。后来,李强的母亲病情日趋恶化,李强不得不离开了心爱的学校……

“李强是一个品学兼优的三好学生,如果不是家庭变故,如果不是为了他母亲,他现在肯定……”李昭叹了一口气,说道:“嗯……不说这些了。其实,让我受到影响的不只是李强,而是他的母亲……”李昭想了想,若有所思地对我说。

“他的母亲?李医生,你这话是什么意思?”我疑惑地问道。

“我的意思是,如果当时李强的母亲能够受到像现在这样好的治疗,情况肯定会不一样的。”李昭肯定地回答我。

“不一样?这个有什么区别吗?”我不解地问道。

在我的一再追问下,李昭告诉我,几十年前,不要说乡镇上的卫生院,就是许多县级医院都没有现在这样好的条件。现在可以通过拍片,搞清楚骨折的细节,即便是粉碎性的骨折,都可以进行手术治疗。特别胸部的骨折,要防止出现肺脏或胸膜的刺伤,防止出现气胸。

“自李强辍学后,我就想,将来我一定要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好医生,用一辈子的时间为病人解除痛苦……”李昭喝了一口茶,有些感叹地对我说。

“李医生,你从医也有几十年时间了,你这辈子也算是实现你的理想了。”

“李老师,你说的也不完全对。”

“不完全对?为什么?李医生!”

“是的。因为‘医无止境,一个人,只要走上行医这一条路,就停不下来。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可以说,行医既让我得到快乐,也让我感到痛苦……”

“痛苦?”

“是的。作为一名医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吗?是当你面对病人的痛苦而束手无策。为了减少这种束手无策的情况出现,我从来都不敢懈怠。”

祖父李桐是一个热心肠的人。有一次,南涧一彝族农民背着一个放马被马踢伤,满脸血迹,气息微弱的小孩求医说:“经县医院检查,鼻梁被踢断,左眼骨踢塌,要我带200元到昆明做手术。山区人哪里找这么多钱……”来人话还没有说完,只见李桐很快就从屋子里取来药酒,给患者喂了下去,随即开始诊疗起来。一个月后,患者终于痊愈了。这一幕,让李昭至今记忆犹新,祖父的医德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的种子。

在与李昭医生的交流中我了解到,李昭的生活总是伴随着一个“苦”字。

1975年,李桐去世后,其子李鸿泰把接骨医术发扬光大,成为当地骨伤治疗的能手,他不仅创办了“李鸿泰骨科专科医院”,还成为弥渡县人民医院中医骨伤科的创始人之一。

李鸿泰觉得,为了不让祖传的接骨医术失传,应该尽快把“接班人”培养出来。李鸿泰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人,他始终认为,要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医生,仅靠自己的言传身教是不够的,为此,他决定让李昭去报考大理卫生学校,系统的学习现代医学,以便将来在接受现代医学知识的基础上,再把祖传的医学与现代医学结合起来,走一条与自己不同的新路。

1986年,李昭如愿进入大理卫校学习。他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总是给自己自加压力,除了学好学校规定的课程以外,他还从家里带了许多祖父和父亲留下来的祖传接骨医书,一有空就拿出来读。那几年,在他书桌的抽屉里,出现最多的便是《本草纲目》《伤寒杂病论》。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李昭几乎没有逛过商店,没有进过街上的饭店,更没有参加过聚会。

每次上课,李昭总是第一个走进教室。下课了,他往往是最后一个离开。课堂上他总能认真听讲,做到了专心致志。遇到难题,他一丝不苟,及时向老师求教,还在课后和同学们进行探讨。

李昭认为,做任何一件事,只要自己乐意,就不会感到累。这一点,我深有同感。

假期里,白天在田间干活,夜间便成了他读书的“自习”时间。一个又一个的夜晚,他总是在家里的煤油灯下苦读,读书成了他夜晚的全部内容。夏天,小山村气温偏高,早上天一亮,大人们就要下地干活。中午收工后的休息时间,便是李昭的读书时间。3年的衛生学校读书生涯,虽然是伴随着勤奋走过来的,在李昭看来,还是太短了。他心里明白,在课堂上学来的那些知识,离自己的目标还相去甚远。为此,他总把星期天、节假日,还有每年的寒假、暑假都安排得满满的。在假期里,虽然他需要帮助父母操持家务和干农活,但一天也没有放松过自己的学习。

天道酬勤

从大理卫生学校毕业后,李昭被弥渡县人民医院破格录用为中医骨科主治医生,此时,踌躇满志的李昭终于找到了能够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如鱼得水的李昭,一边实践自己几年来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一边如饥似渴地和父亲李鸿泰学习。

在中医骨科,李昭用“李桐传统骨伤疗法”为患者诊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此,医院为他特设了“李昭骨科”诊室。几年下来,在医院老医生和父亲的言传身教之下,勤奋好学的李昭已经能够独立为那些前来就医的父老乡亲诊断病情了,这让父亲感到很是欣慰。

民间有“伤筋动骨一百天”的说法,说的是患者在伤筋断骨后,愈合起来大概需要一百天的时间。在这个时间段内,患者应该好好疗养,不能乱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伤筋动骨”康复的漫长时间,不仅是对患者的考验,也是对行医者的考验。

李昭告诉我说,中医所谓的“筋”,其实就是现代医学中除骨组织以外的软组织。“筋”起到联系骨、组成关节和活动关节的作用。任何导致“筋”的位置、顺序、结构、走行方向异常的因素,都能使“筋”的作用失常或丧失,也就是所谓的“伤筋”。至于骨折,简单讲就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骨头断裂。骨折患者一般都合并有“伤筋”,而“伤筋”患者却未必都合并骨折。

“伤筋动骨在现实生活中很常见。不过,对于大多数不懂专门医学知识的人来说,他们关心的似乎还是日常生活中的‘食补,我也不例外。你能不能给我说说伤筋动骨的人要怎么注重生活方面的调养?”我终于把自己长期关心的这个问题向李昭提了出来。

“哈哈哈……是的。”李昭不由地笑出了声,随即对我说道:“李老师,你说的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一句话就可以回答,因为骨头也需要营养啊。说得再明白一点,骨头在不同的愈合阶段需要不同的营养。”

李昭特别强调说,骨折的头半个月属创伤早期,受伤部位淤血肿胀、经络不通、气血阻滞,患者常会出现低热、口渴、心烦、厌食等症状。因此,在饮食上应以活血化淤、行气消散为主。多吃清淡、易消化和吸收的食物,如蔬菜、蛋类、豆制品、水果、鱼、瘦肉等;忌食酸辣、燥热和油腻食物,尤其不能过早吃肥腻滋补之品,如骨头汤、炖鸡等。受损伤后骨头再生,主要依靠骨膜和骨髓,而它们只有在增加骨胶原的条件下,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骨头汤油腻,主要成分是磷和钙,骨折的人喝了,只会使骨质内无机物成分增高,有机物与无机物比例失调,阻碍骨头的愈合,影响日后骨关节功能的恢复。此外,油腻的食物吃后不易消化,反而会让食欲减退,妨碍病人补充其他营养品。

半个月后,由于淤肿大部分已消失,此时在饮食上就要高营养补充,以满足骨痂生长的需要。可适当喝点骨头汤,吃老母鸡、蹄筋等,以补充较多的蛋白质和维生素a、维生素d及钙。

李昭告诉我说,近几年的最新研究指出,骨折患者还需要补充锌、铁、锰等微量元素,因为这些元素有的是参与组成人体代谢活动中的酶,有的是合成骨胶原和肌蛋白的原料。对李昭的这个说法,我之前并不了解。

作为弥渡县人民医院中医骨科多年的学科带头人,几十年来,李昭始终不改初心,矢志不移,把“李昭骨科”当作自己救死扶伤的阵地,团结和带领科室的同事,以独特的祖传骨伤疗法和传承百年的祖传秘方,治愈骨科患者数十万例。尤其值得欣慰的是,他在继承传统医技的基础上,结合传统“摸骨复位”等手法进行治疗,并配制了活骨疗伤内服外用药剂、口服麻醉片、局部麻醉剂、点闻麻醉剂等独特药剂和各类药丸、粉粒、泡酒进行治疗,把“李桐传统骨伤疗法”进一步发扬光大,为大理民族民间传统医学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

在我采访的过程中,不时有患者家属过来找李昭医生,李昭总是不厌其烦地解释、耐心地回答对方的问题。

“李医生,我是刚才进来的那个车祸病人的家属,我问下病人现在有没有生命危险?”此时,一个中年人凑过来问道。

“你先不要着急。你看,病人出车祸时被外力碰撞倒地不起,很可能已经发生骨折或脏器损伤,还好没有在现场随意搬动,二次伤害的可能性不大。不然会伤得更重。”李昭站起身来,不紧不慢地说道:“像你们这个情况,当时没有搬动伤者,第一时间拨打了120。虽然出血多,但已经用布条在伤口靠近心脏一侧的位置进行了绑扎,有效止住了血,你放心,我会安排有经验的医生处理好的。”

李昭随即对旁边的护士吩咐道,布条不能绑得太紧,隔段时间要松一松带子,以免血流不畅,造成组织坏死。

“如果片子拍出来骨折的话,我马上过来喊你,李医生?”护士问。

“当然。”李昭毫不犹豫地回答

等护士走后,李昭告诉我说,在交通肇事現场,除非伤者情况危急,否则,在医生来前不得搬动伤者,如需搬动最好使用平板,而且搬动前应用树枝、木棍等硬物把骨折部位临时固定好。如果发生创伤且出血量较多时,应当立即止血、包扎。

近年来,我在工作之余采访过大理州内12个县市的近百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这些传承人家庭中,绝大多数只传承到第二代,特别是进入上世纪以后,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许多传承人的后代不再像他们的父辈那样,把祖辈传承下来的技艺当作养家糊口的本事,纷纷投入市场经济大潮,导致许多传承人家庭出现了后继无人的断代现象。

和他们相比,李昭的家庭是幸运的。从李桐到李鸿泰再到李昭……李家走过的是一条传承百年的从医之路,他们三代人的执着坚守,使成千上万的病人恢复了健康。李昭父子的传承,使许多患者看到了希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李昭父子走的是一条希望之路。

一辈子只专注一件事,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一种考验。李昭对我说,做任何一件事都要从喜欢开始,如果不喜欢,那么什么事都不会做得完美。我相信他的话,因为我知道,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因为从小喜欢,李昭在7岁时就跟着爷爷和父亲学习骨科知识了。直到今天,他还记得父亲第一次给他讲解人体骨架的那一幕。

那天,父亲一脸严肃地把李昭叫到书房里,对着一具按一比一比例制作的人体骨骼模型告诉他,骨骼是组成脊椎动物内骨骼的坚硬器官,由骨膜、骨质以及骨髓组成,功能是运动、支持和保护身体。一句话,如果没有骨骼,人是不能够站立和行走的。

父亲告诉他,一个立志要终生从医,特别是和骨头打交道的人,心里要有两本“账”,一是救死扶伤的“人情账”,二是“骨头账”。“人情账”就是把解除病人的痛苦放在第一位;“骨头账”就是心里装着人体的骨骼。此后,李昭把父亲的话当作了自己的座右铭。整天把人体骨骼图、人体骨骼结构图、骨骼分解图放在屋子里,一有空就翻开来看,时间一长,人体骨骼在医学临床上的详细结构已了然于心。

“我们成年人的人体共有206块骨骼,其中,颅骨29块、躯干骨51块、四肢骨126块。人体虽然是一个复杂的结构,但人体的每一个‘零件都没有多余的。就骨头来说,每块都有自己的工作。我们家祖传的所谓‘接骨,就是把受到直接、间接暴力,积累性劳损、畸形、异常活动、有骨擦音或骨擦感的骨头,通过复位、固定、功能锻炼,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佩戴护具等手段,达到恢复的效果。”李昭对我说。

“是啊,李医生,可不可以这样说,其实我们人类的骨骼就如同一个框架,保护着我们人体的重要脏器,使其尽可能避免来自外力的损伤。”我回答道。

“是的。”李昭肯定地说:“事实上,骨骼是一个有机生命体,有着巨大的增长潜力。人体不同的骨骼是通过关节、肌肉、韧带等组织连成一个整体,一起来对身体起支撑作用的。也就是说,运动功能的骨骼,会与肌肉、肌腱、韧带等组织协同,共同来完成人的运动功能。骨骼提供运动必须的支撑,肌肉、肌腱提供运动的动力,韧带的作用是保持骨骼的稳定性,使运动得以连续的进行下去……”

“哦,原来是这样。”我有些感叹。接着问道:“李医生,人们平常所说的‘长骨头是怎么回事?”

“其实人体的骨骼也是有生命的。它不光从骨头两端开始增长,同样也可以从骨骼内部增长。从年少开始,人体骨骼内部的无机盐和有机物比例是逐渐开始变化的。儿童时期骨骼软,有弹性,也正是在长身体的时候,这时骨骼内部的无机盐时成份比较少,有机生长物成份多,此时人体骨骼的内应力便很小,骨骼便容易生长,但随着年龄的增大,骨骼内部无机物和有机物的比例慢慢产生变化,性质也开始改变,人体骨骼内无机物比例开始逐渐变多,有机生长物开始变少,此时人体骨骼内部的内应力变大。骨骼生长便开始放缓甚至停止,这时人体骨骼开始变硬,并且慢慢地失去弹性,骨头变硬以后,就有脆性,所以人老了就更容易骨折,恢复起来也就很慢了。”李昭耐心地向我介绍。

“李医生,你说的这些,我还是第一次知道,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听了李昭的话,我不禁有些感慨。

实践出真知,医术无止境。从12岁至今,经过几十年的摸索,李昭不但默默无闻地传承祖传的“接骨”骨伤医术,还把治疗范围扩大到了脊髓、神经恢复、肌肉修复等领域,熟练地掌握了骨折、脱位、骨髓炎、术后康复、褥疮、肌肉大面积坏死、皮肤感染导致破溃、股骨头坏死、肌肉萎缩、术后感染合并肌肉软组织坏死、肌营养不良、强直性脊柱炎、静脉曲张破溃、骨结核等多种疾病的治疗手法,极大地满足了患者的需求,成为大理地区远近闻名的一代名医。

过去,我国的许多民间祖传“秘方”都沿袭着“传男不传女”的规矩,李昭家的祖上也不例外,到了李昭这一代,他摒弃偏见,男女都带,甚至在他的徒弟里,女徒弟还不少。

“李医生,我听说过去你们村子里,有一句说你们家的话,叫‘人抬着进来,自己走出去,是吗?”我突然想起当地流传着的这句话,便问李昭。

李昭笑了笑,回答:“老百姓有这个说法,说的是,人们把骨折病人用担架抬到我们家里来医治,等康复了就自己走出去了,哈哈哈……”

“哦,是这样。”我也跟着笑了。

李昭告诉我,除了他传承“李桐骨伤疗法”外,他的哥哥李辉也是李家第三代学医的从医者,兄弟二人潜心钻研医术,摸骨位、辨伤情、配制药酒、包扎、上夹板……以祖传秘方为基础,结合西医科学,将“李桐骨伤疗法”推向了新的发展高度。

在李昭心里,人生虽有限,但学海无涯。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还参加云南省中医学院中医本科专业的系统学习,提高了自己的医学理论水平。

近年来,李昭所在的弥渡县人民医院,在继承祖辈传承医术及秘方的基础上,以疑难骨病骨伤治疗为重点,开设了中医骨科治疗中心,他所在的科室成为面向省内外骨科病人的特色中医骨科医疗基地,所开展的一般骨折复位、骨髓炎、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骨结核、骨质增生、椎间盘脱出、瘫痪,肌肉大面积创伤(缺损)、褥疮等治疗项目受到患者信任,治愈的疑难病症也达到了上万例。

传承祖业

以望、闻、问、切、诊和摸骨复位等手法进行治疗的“李桐骨伤疗法”传承至今已近百年,通过不断实践和总结,积累了一套丰富的诊疗经验,形成了独特的理论和治疗风格。

“李桐骨伤疗法”采用祖传技艺特点,以祖传单方、秘方为主,配制各味中草药混合制成药丸、粉粒、酒剂进行治疗。配制的骨伤敷剂和药丸,分内服外用两种。其特点是治疗周期短,恢复快。自制的麻醉分为三种:一是口服麻醉片,配制17味中草药;二是局部麻汁,三是“点味麻醉剂”,配置18味中草药。功效神奇,无副作用,可减轻患者治疗时的痛苦。

据李昭介绍,他的祖父李桐生前采用百年家传秘方和传统民族医药,结合西医,通过自采、自制、自泡、自检方法,不仅制成了内外用药酒、内服药丸、中草药膏剂等骨科一系列药物,还采用手法整复、中药分期分型运用、动静态结合等治疗方法,开展了一般骨折复位、骨髓炎、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骨结核、骨质增生、椎间盘脱出、瘫痪、肌肉大面积创伤(缺损)、褥疮等疾病的治疗,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在从医的30年间,李桐能够熟练运用彝族医药,治疗瘫痪、褥疮、严重创伤、肌肉坏死等疑难杂症,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彝族医药治疗体系,有效填补了当地西医治疗的空白。

面对那些痛苦呻吟、被人一碰就惨叫的骨伤病人,李桐不用麻药,不用开刀,不用X线照片,采用一套看似简单的手拉、推、按、提、压等手法复位后,伤员用小夹板固定后,竟然神奇般安静,不觉剧痛。之后再用中药调理,骨折快速愈合。一旦复位成功,伤者前后判若两人。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多年来,李昭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摸骨复位能够做到准确无误,药到病除。同时,他还整理、总结出了一批跌打损伤、关节疼痛、骨折等效果显著的民间药方。他以疑难骨病骨伤研究为基础,以治疗为核心,以特色专科专病为重点并以弥渡县人民医院中医骨科诊疗为中心的一整套方法,得到了有关部门的肯定。

2004年5月的一天,时任国家卫生部副部长兼国家中医管理局局长佘靖到弥渡县人民医院调研,亲临李昭所在的中医骨科视察。2005年9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司长孙塑伦、省卫生厅副厅长杜克琳,到李昭主持的中医骨科检查工作,对中医骨科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

熟悉李昭的人都知道,他還是一个闲不住的人。为了实现祖父李桐、父亲李鸿泰把祖传医术发扬光大的心愿,他不仅从传统医学著作中验证,还与父亲李鸿泰及国内专家学者商讨,把祖传秘方与西医科学结合起来,在骨髓炎、骨结核、瘫痪病等特殊病治疗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为了保护和传承好“李桐传统骨伤疗法”,2011年,李昭创办了大理州弥渡县彝族民间骨伤科研究所。以中医骨科为基础,骨伤科研究所为核心的年产10万瓶(袋)的李桐内服、外用药酒、药丸系列骨科药生产线投产,给患者带来了福音。他言传身教,在“弥渡县人民医院中医骨科”带徒弟30人。在下关镇的小关邑村,以祖父命名的“大理李桐骨伤专科医院”带徒弟45人,洱源县医院中医骨科带徒弟10人;在祥云县中医骨科诊所带徒弟20人,以父亲李鸿泰命名的“李鸿泰中医骨科”带徒弟24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女儿李玉姣也成为“李桐传统骨伤疗法”的第四代传承人。

据同事介绍,李昭从不会放过任何一次学习的机会,近年来他先后参加了云南省、大理州有关部门举办的中医骨科专业进修。2006年,他参加了第9期全国名老中医专业临床经验高级讲学学习班。书架上的《现代中医骨科》《坎贝尔骨科手术学》《实用骨科学》《骨与关节疾病诊断学》《骨科学》《骨科临床检查法》,早已被他翻旧。

长期的刻苦钻研,让李昭在骨科领域不断推陈出新。他把祖传医术与西医骨科精华相结合,实施中西医同步疗法,在临床实践中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还先后发表骨科、骨伤科论文7篇。与此同时,他还潜心研究,先后在《大家健康》《世界最新医学》《中国保健营养》《白族医药名家经验集萃》等杂志上发表了8篇学术论文。

功夫不负有心人,苦尽甜来终有时。李昭几十年如一日的传承和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2005年5月,他获得弥渡县“从事中医、中药突出贡献奖”,2005年9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他“云南名医世家”称号。2013年6月被认定为弥渡县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李桐传统骨伤疗法”代表性传承人;2013年8月,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医药类”商标注册专用权;2015年3月,他获得弥渡县2013-2014年度的“科学技术进步奖;2016年5月,他发明的“褥疮粉膏”,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2016年6月,他被认定为大理州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李桐传统骨伤疗法”代表性传承人;2017年,他发明的“骨髓炎粉膏”,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2017年6月“李桐传统骨伤疗法”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9年11月,李昭被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认定为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李桐传统骨伤疗法”代表性传承人,成为大理州134名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之一。

李昭采用手法整复,中药分期分型运用,动静态结合治疗,选择最佳手术时机等治疗方法,对创伤整体兼顾,既减少了损伤,又降低了致残率,形成了被当地人称之为患者“抬进来,走出去”的专科特色,也让弥渡县人民医院声名远播。

采访期间,李昭的同事给我讲了两个病例。一个叫姚金华的患者,是昭通人,在保山打工,不幸砸伤,由于伤势严重,又没有得到及时治疗,造成肌肉大面积缺损,白骨裸露,让人望而生畏。后来,他慕名找到李昭,李昭用祖传秘方给他包扎后,又用自己研制的西药配方给予医治。经一个多月的调理治疗,完全康复。

另一个叫毕云光的患者,祥云人,在一次翻车事故中脚开放性骨折,在祥云某医院住院近一个月仍没好转,伤口大面积疮伤感染,只得转到州里的医院。医院进行认真的诊断后,建议截肢,毕云光考虑好久,下不了决心。后来在别人的介绍下,找到李昭,开始李昭也没有什么把握,认为风险太大,很是为难。当他了解病人的家庭情况后,决定收下这个病人。有一段日子,李昭在工作之余,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这个病人身上。他分析病情,制订治疗计划,精心实施,终于把毕云光的脚保住了。

作为祖国传统医学的传承人,李昭还经常到各地开展免费的义诊活动,2019年12月和2020年4月,他根据当地骨伤、脊髓、神经恢复、肌肉修复等患者的需求,到昭通市镇雄县开展了为期2天的两次免费义诊活动,受到了患者的欢迎。

李昭一家,三代行医,不仅医术高明,医德高尚,而且乐于公益事业。多年来,仅李昭资助过的学校就有好几所,资助金额也达到20多万元。家乡修路、建公园……他总是义不容辞。

“李医生,近30年来,你记不记得,你手上医好了多少病人?”在采访即将结束时,我突然向李昭提出了这个问题。

“这个嘛,不好说。”李昭笑眯眯地回答。

“是不是太多了,记不清了?”

“是的。”

旁边的同事告诉我,李昭这几十年救治过多少病人,真的连他自己都说不清了。因为慕名前来求治的患者,不仅来自全国许多省市,还有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

夕陽西下,我结束了紧张的采访,起身向李昭告辞,准备驱车返家。在诊室过道外的“科室简介”栏里,我无意中看到一同陈列着的李桐、李鸿泰和李昭的三张照片。我想,这样的排列或许在全国的医院里都独一无二了吧。不过,这也恰好说明当地医院对传统中医的重视和对李昭一家三代传承成就的认可,难道不是吗?这看似普通的3张照片,无声地向人们诉说着弥渡县人民医院中医骨伤科的历史,还有“李桐骨科”近百年来所走过的传承岁月。

我在心里祝愿李昭、还有那些像他一样为了传承民族民间中医而默默奉献的人,在未来的道路上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向着心的方向……

编辑手记: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内涵,它在薪火传承中体现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精神。大理历史文化悠久,底蕴深厚,在数千年的文明演进中留下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弥渡县的“李桐传统骨伤疗法”就是其中的代表。中医治疗骨伤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传统中医把人体凡因外力作用下而引起得筋骨伤损、瘀血肿痛、气血不和、经络不通以至脏器受损等,统称为跌打损伤。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使,目前不少医院甚至连中医院已基本放弃了这一传统骨伤疗法,传统骨伤疗法正遭遇尴尬境地,举步维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情况也参差不齐,温凉不等。一种文化的传承离不开世世代代有心人的努力,在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医药”项目“李桐传统骨伤疗法”传承人李昭看来,重塑骨伤治疗法宝,意义重大,而且刻不容缓。李昭从事骨伤科、筋伤科临床工作近30年,他秉承祖业,潜心医道,在当地享有盛誉,并且几十年如一日,在竭尽全力“弘医传术,守护健康”的道路上不辞辛苦,执着追求,用自己的仁心、仁术服务社会。

猜你喜欢

骨伤骨科骨骼
骨科护理的安全隐患及人性化护理的探讨
中医适宜技术在骨伤中后期患者社区功能康复中的应用及影响
骨科护理的安全隐患及人性化护理的探讨
外固定架应用于创伤骨科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这7个动作骨科专家从不做
骨伤后期肢体肿胀患者采用中医治疗的效果观察
中医结合交锁髓内针治疗骨伤疗效观察
3D打印骨骼指日可待
中医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的临床分析
骨骼是如何生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