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绎灵动教学 涵养法治情怀
2020-11-30张景
张景
2017年秋,江苏省开始使用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新教材的使用,让许多老师措手不及,无法适应,尤其是其中的法律方面,内容深、知识多、理论性强。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利用好新教材,加强青少年的法治教育,培养学生的法治情怀成为摆在道德与法治教师面前急需攻克的难题。
一、课堂透视:对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不足之处的剖析
在使用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的过程中,教师存在着一些困惑,尤其是法律知识部分,理论性很强,在课堂教学中容易出现以下几方面问题。
1.知识点多,学生掌握困难。
道德与法治教材与思想品德教材相比,知识点明显增多,大量的问题和情境常常让教师在一节课内无法完成教学。
2.概念偏深,教师把握不准。
教材中的法律概念超出学生认知,让学生似懂未懂,讲解的深度教师把握不准,学生掌握不好。对相关法律概念和专业知识,教师很难把握拓展的深度。
3.理论性强,学生不易理解。
道法教材的专业性增强了许多,尤其是教材中的法律知识条文,学生不容易理解。
二、意蕴解读:对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实施建议
面对教学中的重重困难,教师可以尝试从如下角度着手。
1.强调思考过程,提升学生法治素养。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逻辑性、递进性,强调思考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为了探究等活动的顺利开展,教师可以提前布置学生预习,收集资料,使其有一定的知识准备,然后对学生进行思维引领,引导学生去思考和领悟。
2.关注全体学生,转化课堂“边缘人物”。
关注课堂中的每一个学生,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中来,不做“边缘人物”。教学分层,由浅入深,相互合作,给各层次学生提供不同的展示平台,让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都能有所收获。
3.开发多种资源,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在开发教学资源时,教师多鼓励学生提前准备,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结合所学知识的主题,适当给学生提供直接参与实践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感悟来獲得体验,深化认知。
三、策略定位:准确把握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回归策略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互动探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做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
1.聚焦社会热点,让学生在经历中感受法律权威。
利用社会热点进行导人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效途径。网络、电视等媒介是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载体。教师可以借助社会热点,尤其是学生关注的近期社会热点事件,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评价和剖析,使学生感受法律、敬畏法律、崇尚法律。
2.研讨生活案例,让学生在体验中培养法律意识。
寻找生活中贴近学生、有教育意义的案例,将学生带进特定的情景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集体合作。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关于法治的教育中,教师选择适合学生的案例尤为重要。在教学中,教师既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现有案例,也可以发掘生活中的案例,关键是要让学生在思考和讨论中激发觉醒意识,给予学生顿悟和灵感,实现课程育人目标。
3.辨析身边场景,让学生在探索中增强法律认同。
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特点之一就是源自生活,重视开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于初中生而言,正处在青春期,开始有主见,但是接触的法律比较少,法律意识不足,很容易从不良行为发展为违法犯罪。选取中学生在生活中常见的或者可能遇到的场景,进行思考交流、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增加法律知识储备,让学生对法律产生认同感。
涵养学生的法治情怀,要站在青少年的立场上,体察青少年的思维,用学生喜爱的活动形式介绍法治教育内容。合适的活动是课堂的生命线,没有活动的课堂是没有生机的,教师要引领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分享交流,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这种成长来自于真情境,来自于学生的主体性,是社会生活中的真问题激发了学生的真思考,从而提升了学生的法治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