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学生有效注意的微课设计课例探析

2020-11-30吴震

化学教与学 2020年9期
关键词:微课设计微课

吴震

摘要:随着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全面铺开,依托于网络,方便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微课必将得到更加广泛的使用,而如何引起学生有效注意,则是评判微课优劣的重要指标。文章通过一个具体的课例,从特性总结、内容编排、内容呈现等方面,阐述如何基于学生认知规律,设计制作精美实用的微课,使之如PPT课件一般普及,惠及更多的受教育者。

关键词:微课;微课设计;有效注意;微课课例

文章编号:1008-0546(2020)09-0073-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微课是以微视频为中心的新型教学资源,为课堂学习、线上学习、碎片式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服务,随着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全面铺开,微课必将得到更加广泛的使用。微课虽然短小,但单位时间的信息量往往更大,如果设计理念陈旧,制作形式单一,不能及时抓住学生的有效注意,则相较传统课堂会有更多的损失。所谓有效注意,即在一定时间内,人的注意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关注事物时呈现出高度集中的状态。笔者进行省十二五规划课题《在线教育与高中化学教学整合的调查与研究》研究期间,曾在去年本市高中化学教师的教研活动中发放了一份关于调查教师信息素养的问卷,之后又在两所学校、涉及到六位化学任课老师的班级里发放了学生调查问卷,根据其中关于微课制作和使用的调查结果发现(表1),很多微课的设计仍手段单一,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令人堪忧。当然,制作手段多元化并不能和延长学生的有效注意时间划等号,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微课的合理设计引起学生真正有效的注意。

一、引起有效注意的微课特征

微课不同于传统课堂,也不同于一般上课视频,要想充分唤起学生的有效注意,就必须通过合理设计发挥它独有的优势。笔者根据个人的制作经验,结合查阅的文献和研究精品微课的学习成果,归纳出以下三个方面:

1.手段丰富

出色的音画效果肯定更加能够引起学生的关注,但这种关注未必就是有效注意,甚至可能起反作用。认知负荷理论认为,教学设计提供的认知负荷总量不应超过学生工作记忆所能承受的负荷,但可以通过合理设计增加相关认知负荷的比重,将工作记忆及时转化为长时记忆。比如人类加工信息所用到的听觉通道和视觉通道是分开的,设计微课时应选用多种形式呈现信息,使各通道被合理利用。手段丰富的制作,一般来说,应整合录屏、实景拍摄、字幕、背景音乐中的至少两种,以后有条件了,还可以加入Flash制作的更精美动画,或通过Adobe Captivate在微课里加入互动问题,甚至制作互动电影式的微课。

2.节奏变化

微课时间短但往往信息量并不小,学生短时间“晃神”可能就会损失很多,为了抓住学生的有效注意,除了运用精心的内容设计和丰富的制作手段外,还必须拥有富有张力的节奏变化,这可以通过内容的难度变化,信息呈现的速度变化和背景音乐的变化来实现。

3.情境融入

引人入胜的微课必然会带给学生很强的沉浸感,或化学史背景,或人物故事,或探究任务,或生活场景,这些都可以作为微课的情境。情境认知理论(Sit-uated Cognition)认为,学习者学习、获取、运用知识是情境加工、动态建构的一种活动。合理设计的情境能降低学生的“认知成本”,迅速将其注意力集中到我们设计的内容中来,使之成为有效注意。

二、课例探析

老师们制作PPT早已是驾轻就熟,它其实就是在Powerpoint这个平台上,将文字、图片等内容整合成一张张幻灯片。同样,微课制作也是在这样一个设计平台上(如Camtasia Studio),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运用多元化制作手段将视频、图片、音乐、字幕整合,通过科学设计引起学生有效注意,以达到教学效果(图1)。

本文将以微课《碳的成键特点》为例进行探讨。

1.内容设计

本课题位于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专题一。必修1的内容以“宏观辨识”为主,而必修2专题一恰为“微观探析”内容,极好地诠释了“结构决定性质”这一核心理念,地位非常重要。有鉴于此,笔者设计了《碳的成键特点》这节微课,内容虽抽象,但通过微课的图文讲解、模型展示和动画演示,极大丰富了对“宏微辨识”和“构性相依”的认知,提升了学科核心素养(表2)。

条目式、按部就班的教学势必会让学生兴奋点不足,注意的有效性降低。本课首先设疑碳元素含量低与含碳物质种类多的矛盾,“任务驱动”学生去探求后续内容,然后在大操场上探究碳的成键,并将含碳物质的差异分别通过PPT展示和在实验室操作进行“虚实对比”,并注意节奏变化以提升学生的疲劳阈值,令学生一直在“疑问-探究-兴趣-对比-明悟”的兴奋点中,保证了全程的有效注意。

2.制作设计

就像做美食一样,我们需要把各种食材,按照自己对色香味的理解将它们精心加工,依次下锅,然后文武二火轮番上阵。而对于微课,“食材”就是PPT、实景视频、背景音乐等素材,设计者基于表现取向和意义取向两个维度的设计意图(表2),将它们科学整合。

(1)PPT录屏

很多时候,微课的主干知识都需要PPT来呈现。当PPT画面呈现在微课视频里时,它的任务就不只是羅列知识点,它还需要在稍纵即逝的画面里抓住学生的“无意注意”,提升他们的有效注意时间,毕竟谁也不喜欢老是按下暂停键。这里我们就需要用到更多的图像类比。所谓“图像类比”,即通过日常事物或生活情景图像类比科学概念的有效学习工具。人脑处理图像的速度要远快过文字,就像我们在微信里寻找熟悉的好友,基本都是凭着小小的头像而不是微信名。我们制作微课时就要尽可能使用形象的图片、明快的动画和更少的文字去实现图像类比。

比如在本课的引入环节,为了让学生快速入戏,设计了一个认知冲突——含量相对很低的碳元素却拥有97.5%以上的化合物。本人在短短几十秒内用了五张动图场景的PPT来展示。再如第二个场景里,把97.5%折算成39/40,将40个小球图像类比成所有化合物,再用动画将39个小球加深,取得很好的效果(图2)。也正因为运用图像类比使得这段内容形象化且易于接受,所以将这一段节奏设计得特别快。研究表明,在愉悦的快节奏下,会令人兴奋并迅速集中注意力,同时眼球运动加快,获取信息速度加快。

制作好PPT,使用录屏软件边播放边讲解,将之录制成视频。为了不至于讓观看者“出戏”,讲解时应注意以下两点:①不要去读PPT上的大段文字,根据认知负荷理论,这属于冗余信息,会增加学生认知负荷,而应该事先准备一个简洁的解说稿,做一个“引导者”而不是“朗读者”,制作PPT时也要减少大段文字;②减少或避免条目式的解说词,如“第二个化学性质,是还原性……”,“下面,我们来讲讲……”,这些都很容易让学习者注意力下降。

(2)实景拍摄

化学课总少不了实验和模型展示,为增强画面表现力,抓住学生有效注意,并凸显真实化学理念,实景拍摄往往不可或缺。拍摄时笔者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固定机位,光线充足,画面干净;②可适当进行全景、近景的切换(图3、图4);③实景拍摄的录音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建议后期加上字幕。

更重要的是,微课里的实景拍摄,绝不同于课堂情景再现,观看微课跟现场听课的差距很大,如现场球赛和电视转播之差异,现场音乐会与听光碟之区别,一定要有不同于课堂教学的耳目一新之感。如本人将自己比作碳原子,在操场上躺下来模拟成键,这在教室里肯定是无法实现的;再如为了形象展示石墨中共价键与分子间作用力的差异,本人用面条连接碳原子来表示分子间作用力,展示时很震撼,但准备该模型极为费时,又属一次性消耗,放在课堂上就很不现实了(图5)。

(3)整合编辑

准备好以上“食材”,就可以导入Camtasia Studio进行整合了。但为了让微课表现力更强,更加引人注目,我们往往需要做以下后期工作:①制作字幕一字幕可以让学生更加准确地获取信息,但不需要每句解说词都加字幕,录屏时的讲解一般用不着字幕,因为制作PPT时已经考虑到文字提示,此时的字幕属于冗余信息。但实景拍摄需要加上字幕,以降低学生辨识语音,尤其是学术用语的认知负担,使得注意力更加集中到有效信息中来。②背景音乐一和字幕一样,背景音乐也不需要一以贯之。巧妙运用背景音乐,既可使学生更关注,也能调控节奏。比如在本节微课的开场前50秒使用了快节奏的画面,使学生的注意力尽快进入状态;而中段以轻松的音乐为主,毕竟一直快也容易疲劳,放松学生的心情注意力会更加集中,同时切换场景时背景音乐也随之改变,让学生经常在新鲜感中为之一振;到了老师实际操作的视频时,因为此时的画面往往不如PPT的画面清晰简洁,就需要把背景音乐停掉以降低外部认知负荷,让学生在静默的环境中关注操作的细节。把握节奏,动静结合,缓急相宜,存乎一心。(3)转场特效一不同场景间加入发光、渐入、翻转等转场特效,可使画面效果更加灵动,同时也释放出信号,提醒学习者将有效注意投入到下一个场景中去。

三、结语

微课和PPT一样,都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成为教师必备的教学手段。而制作微课对技术的要求并不高,老师们只有“一切先做起来”,克服技术上的短板,才能发挥教学设计上的优势,制作出精品微课。本文举的课例已分享至微信公众号“微课的制作和应用”,可以扫描右侧二维码进入,欢迎专家同仁批评指正。

猜你喜欢

微课设计微课
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反思
微课在初中英语课后作业中的应用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HTML5助力微课教学
基于ADDIE模型的小学数学微课设计
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与反思
微课程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应用
微课在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浅谈微课设计与制作的几大关键点
微课:支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