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蒙古勒津敖包祭祀活动的源流

2020-11-30郭宏岩

神州·下旬刊 2020年10期
关键词:源流

摘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史称蒙古勒津,原为部落名,现为地域名。敖包,是蒙古语,是“堆”的意思,即用人工堆积起来的石堆。人们通过祭祀敖包活动,祈求天地神保佑人间风调雨顺,牧草兴旺,国泰民安。蒙古勒津人祭祀的敖包都是十三敖包,分旗敖包、区域敖包、村敖包、氏族敖包、寺庙敖包五类。蒙古勒津敖包祭祀活动一般在每年的农历七月上旬进行。信奉大自然的宗教—“萨满教”,其理念和教义与藏传佛教截然不同,但两种宗教共同表现在敖包祭祀活动中,值得我们探讨和研究。蒙古勒津敖包祭祀活动,对够改善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意义。《蒙古勒津祭敖包》2009年入选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关键词:蒙古勒津;非遗项目;敖包祭祀;源流

敖包,蒙古语亦称“鄂博”,是堆的意思,即用人工堆积起来的石堆。蒙古人最初信奉“博”教(即“萨满”教),由于天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源泉,所以蒙古人特别敬重天地,并加以崇拜,从而演变为祭天祭地的祭祀形式。然而,天地没有偶像,人们就堆敖包以象征,从而敖包就成了人们的崇拜物;通過祭祀敖包活动,祈求天地神保佑人间风调雨顺,牧草兴旺,国泰民安。

古时候,蒙古人认为世间有十三个天。分别是东方、南方、西方各一个,北方三个;东南方、西南方、东北方、西北方各一个;上、中、下方各一个。所以堆积十三个敖包进行祭祀;“十三”这个数也是蒙古人的吉祥数。

1、蒙古勒津敖包祭祀活动的来源

蒙古族文献《成吉思汗祭典》中有“成吉思汗路经鄂尔多斯西征时,召开十三敖包会议,确定了西征方略”[1]。由此看出,蒙古人从成吉思汗时期就已经开始祭祀敖包,经过多年,变成习俗。还有《十三天神的祭祀》一书中有“呼和浩特地区有祭祀十三敖包的习俗”[2]。

椐《元史》[3]记载,金朝末年,成吉思汗加封其异母弟别里古台为广宁王(治所在今北镇市),将辽西地区划为蒙古王族的世袭领地。从那时起,蒙古王室的“阿巴嘎那尔”以及察哈尔、兀良哈、喀剌沁等部之兵民,先后徙居、驻牧于辽西一带。明代末期,土默特蒙古勒津部三万余人从河套地区东迁到今阜新地区驻牧,由于蒙古勒津人占了当地人口的大多数,人们还是按习惯称其为“蒙古勒津和硕”[4]。蒙古勒津人是从呼和浩特地区迁徙来此地的,从原驻地带来了祭祀敖包的习俗,是毋庸置疑的。蒙古勒津敖包祭祀活动从迁徙到本地的阿巴嘎那尔(今安、岳姓)开始修建、祭祀算起,大约已有700多年历史[5]。

蒙古勒津地区的敖包分十三敖包和独立敖包两种。十三敖包是人们为了祭祀而特意修建的,以一个大敖包为中心,两侧或四周有十二个小敖包;独立敖包是无意形成的,是单独的一个大敖包。独立敖包的形成有两种,一是过去蒙古人每到一个地方,都要竖旗敬天,立旗杆要用石头固定,久而久之,形成石头敖包。二是藏传佛教传入蒙古大地后,信奉佛教的蒙古人,为了镇邪驱魔,在村里、村外、路边或是认为有妖魔经过的地方,搭一个小台,上面建一个小庙,庙里供奉有镇妖驱魔法力的一个偶像,偶像前点上香,放些水果供奉。人们路过小庙时,都要磕头祭拜;由于行路人没有准备祭品,他们就按博教的习俗,从路边拣来一两块石头,放在小庙前,当做祭品,口中念有“保佑众人像石头一样强壮”后,继续赶路。如此多年以后,小庙被石头埋没,最后成为石头堆,即独立敖包。这说明,独立敖包是博教与佛教相互融合的产物。蒙古勒津地区曾有270多处敖包,现在大部分已倒塌,有的一点痕迹都没有了。

2、蒙古勒津敖包的分类

蒙古勒津敖包分旗敖包、区域敖包、村敖包、氏族敖包、寺庙敖包五类。

旗敖包。旗敖包是第二任旗王爷卓里克图在关山山顶修建的“兀良哈”(吴姓)氏族敖包,由于每年都要带王府官员、附近百姓来祭祀,所以也叫旗敖包。

区域敖包。区域敖包是由附近几个村共同祭祀的敖包。如大巴镇八道河南山脚下修建的敖包,是由杜代、道布歹、苇子沟、哈拉户稍、温土营子、后朝阳、车新、束力者、鸥力营子、五家子等13个村共同祭祀。

村敖包。村敖包是由本村百姓修建并共同祭祀的敖包。如王府镇舍布歹村敖包。近代也有其他民族参加祭祀。

氏族敖包。氏族敖包是同一姓氏家族共同祭祀的敖包。有的村有几个不同姓氏的敖包。如国华乡侯其营子村东、西、北三个敖包,分属三个姓氏。

寺庙敖包。寺庙敖包是由藏传佛教寺庙修建,由喇嘛祭祀的敖包。如普安寺敖包、瑞应寺敖包。

3、蒙古勒津敖包修建的选址及形制

蒙古勒津人修建敖包的选址各不相同,有的建在山顶之上,有的建在山坡之上,有的建在山脚下,有的建在草地上。虽然修建的形态和选址不同,但都有以下四种共同特点:一是不能建在村里或庭院及寺庙内,都建在离村有一至几里,林木稀少,地势较高能看得见天空的地方。二是敖包背靠蓝天,前方正对着中午的太阳。三是敖包前必须有能容纳几百人以上集会、跳舞的场地。四是在修建时,中央大敖包内放置的供物,根据敖包修建的年代不同而不同。

蒙古勒津人修建敖包有不同的形式:一是中间一个大敖包,周围均匀十二个小敖包,如佛寺镇八吉营子敖包。二是中间一个大敖包,两侧燕翅形排列五个小敖包,大敖包前后各一个小敖包,如富荣镇六家子敖包。三是中间一个大敖包,两侧燕翅形排列五个小敖包,在第五个小敖包前各堆一个小敖包,如王府镇舍布歹敖包。四是中间一个大敖包,两侧燕翅形排列六个小敖包,如七家子乡旧贝营子敖包。五是中间一个大敖包,其周围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各有三个小敖包,如在关山山顶的旗敖包。

4、蒙古勒津敖包祭祀的演变

蒙古勒津人最初是用巫师演唱“萨满歌舞”的形式来祭祀敖包的,巫师头带飞鹰宝盖青铜盔,胸前挂着护心镜,身穿彩条花衣,腰系挂有十三个小镜子的红布腰带,手中有节奏地敲着太平鼓,口中有节奏地大声唱着,向长生天祈祷,请神灵帮助。下面是搜集到的吟诵的词句:

穿上彩条花衣,

系上十三个镜子,

敲着皮鼓,

邀请天父。

穿上斑纹花衣,

挂上护心镜,

敲着蒙皮的鼓,

邀请天祖。

寻常人看是石头,

对我来说是偶像,

大声祈求期盼着,

请您快些到来吧!

大家看着是敖包,

对我来说是偶像,

燃香叩拜迎接您,

快快过来吧!”

佛教兴起后,祭祀敖包请喇嘛念经。还有的地方“萨满”和“喇嘛”都不用,由村里的长者带领大家进行祭祀。

清朝初期,蒙古勒津部迁到阜新地区后,清政府出资修建庙宇,制定出对出家人的优惠政策,鼓励蒙古人出家当喇嘛。由于政府和蒙古贵族的支持,藏传佛教在蒙古勒津地区传播很快,到了乾隆、嘉庆年间,蒙古勒津地区便有三百余座规模较大的寺庙和二万余名喇嘛,达到鼎盛时期。由于萨满教是蒙古人最原始的宗教信仰,它在蒙古人心里根深蒂固,完全依靠统治阶级支持的藏传佛教,企图从蒙古人的信仰世界彻底铲除萨满教是不可能的,但萨满教也没有能力将其驱逐,只有与其妥协并相互吸收借用,达到共存的目的。蒙古勒津后期的祭祀敖包活动,就是藏传佛教与萨满教相互借用的产物,而且藏传佛教为了适应当地的信仰环境,各寺庙也建有自己的敖包。18世纪中叶,普安寺第二任活佛在海棠山顶修建十三敖包,进行祭祀。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三日,由活佛指定三个喇嘛上山祭祀;他们香烛、水果及四个羊后鞧,带着桌案上山,点燃香烛,供上祭品,便坐在敖包前诵经。祭祀完毕后,收拾祭品下山,在山下他们把祭品和一个羊后鞧吃掉,把其余三个羊后鞧分给守山人吃。没有敖包的寺庙的喇嘛,在祭祀敖包那天,也被周围村屯请去在祭祀敖包时诵经。

5、蒙古勒津敖包祭祀活动

蒙古勒津人祭祀敖包有素祭和荤祭之分,素祭是祭品用植物油或黄油制作,不用肉类,瑞应寺的祭祀就是素祭。荤祭是用整个牛、羊及猪头、羊腿祭祀,关山旗敖包的祭祀就是荤祭。

蒙古勒津敖包祭祀活动的有固定的时间。一般在每年的农历七月上旬进行,旗敖包在七月初二进行,大部分在七月十三进行。有个别的村在农历四月十六把敖包祭祀和商什树祭祀共同进行。

关山旗敖包的祭祀,是整个蒙古勒津旗来祭祀的。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二进行祭祀,祭祀之前要用旌旗伞盖把敖包装饰起来。祭祀那天,旗王爷、行政官员,全旗的梅林、扎兰、佐领及关山附近十八村的村长全部参加;远近的朝拜者和百姓从四面八方聚来。祭祀开始,由旗行政官员们把祭祀用品(柏枝、檀香、酒杯、香、果品、全牛羊、奶制品等)供奉在敖包前的石桌上,口中念“愉快地享受吧,您满意吗”。如此摆放完毕,被召来的喇嘛们坐在敖包前念起《十三雹神》的经文。随之钟铃齐鸣,鼓号喧天,香炉里燃起熏香。旗王爷带头朝觐敖包,朝觐完毕,螺号响起,主持喇嘛起身手持招福箭绕敖包三圈,口诵“赐福吧!仓囤盈满”的招福词后,关山周围18个村村长每人手捧猪后丘,绕敖包三圈回来,把祭品奉上。然后,管理关山的大管家向敖包呈奏本年的庄稼和牲畜的生长繁殖情况,以及对关山的保护情况,恭致祈求天神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百姓健康长寿。祭祀敖包仪式结束后,把祭品和用芒金锅煮的肉粥分给参加祭祀仪式的每一个人,象征敖包的赏赐,大家围坐在敖包四周,享用着敖包的赏赐。然后载歌载舞,进行好汉三技比赛,以愉悦天神及祖先。

以大板镇衙门村敖包为例,农历七月十三日这天,村民们扶老携幼,带领远方来的亲朋好友,从四面八方,络绎不绝,涌向敖包,相聚于敖包前,欢天喜地,喜气洋洋,畅叙盛世阳光之恩,畅叙人间友情,畅叙大自然的恩典,渴望岁岁丰收,企盼人间安康。敖包祭祀开始:

一、燃放鞭炮、熏香。

二、由10位长者代表全村人民祭祀敖包和圣祖成吉思汗。

三、由衙门村30名长老代表村民祭拜哈尔其郎山。

四、由10对新人祭拜敖包。

五、由30名学生赞颂圣祖成吉思汗。

六、由16名“好汉三技”赛手祭祀敖包。

七、大板镇18名代表向敖包献礼。

八、请普安寺、宝力根寺喇嘛为敖包诵经并献经箱乐。

九、在场群众祭祀敖包。

十、赐撒祭品。

十一、请光临敖包祭祀活动的来宾和父老乡亲享用祭祀肉粥。

十二、向尊敬的敖包、哈尔其郎山、圣祖成吉思汗敬献文体节目,举行那达慕大会。

6、蒙古勒津敖包祭祀活动的特点

蒙古勒津敖包祭祀活动有其自有的特点:一是祭祀活动带有萨满教的习俗。二是有把敖包的赏赐在野外当场食用的习俗。三是有到场的所有人都要分享敖包的赏赐的习俗。四是有争抢敖包赏赐的习俗。五是有愉悦天神及祖先的习俗。

蒙古勒津敖包祭祀活动,做为一种文化现象,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祭祀敖包时由过去的巫师演唱“萨满歌舞”,变成现在的喇嘛诵经。蒙古族最原始的、信奉大自然的宗教——“萨满教”其理念和教义与藏传佛教截然不同,是相互对立的,但两种宗教共同表现在敖包祭祀活动中,是值得我们探讨和研究。蒙古勒津敖包祭祀活动,保留着独特的内涵和神奇的半农半牧生态祭祀文化色彩,它不仅是传承原始氏族文化的载体,而且涵盖着风土人情、生态保护、道德理念、生产生活等内容,是群众文化的一种集中表现,是祖先留下的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我们继承、保护、弘扬、发展。蒙古勒津敖包祭祀活动,对够改善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团结力,增强热爱家乡、热爱新生活的感情,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蒙古贞宗教》第32页

[2]《蒙古贞宗教》第31页

[3]《元史》第2905页

[4]《阜新地域文化研究》第10页

[5]《蒙古贞宗教》第32页

作者简介:郭宏岩(1964.10-)男,职称:馆员,学历:大专,主要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猜你喜欢

源流
《源流》前进
源流2020年目录汇总
中国古代建筑“木样”的历史源流及当代发展
原总编辑吴大勇关爱《源流》
竹枝词·五赞《源流》杂志(外一首)
创刊二十载,越办越精彩
我与《源流》相识、相交的故事
《源流》伴我行
我与《源流》
《源流》办得正、新、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