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地域文化的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研究
2020-11-30翁扬洋
翁扬洋
《基于地域文化的高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课题试图在“如何利用地域文化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如何利用地域文化为地理课堂教学服务、如何利用地域文化设计地理作业或地理试题”等方面展开研究,以实现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目的。笔者在本文结合本课题的实践研究,提出融入地域文化的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策略,并结合大田的地域文化,加以说明。
一、融入地域文化的地理教学与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关系
中图版地理必修2对地域文化的解释:人类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是人类活动的产物。也就是说地域文化是人们在长期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实践过程中创造出来的适应当地地理环境的独特文化,包括建筑文化、饮食文化、方言文化、服饰文化,等等。
将地域文化融入地理教学,可以让学生概括区域特征、比较区域差异、分析区域发展条件、预测区域发展方向,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将地域文化融入地理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实地考察、查阅文献等实践活动收集和处理地域文化的各种地理信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将地域文化融入地理教学,可以让学生运用整体性的原理分析地域文化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思维;将地域文化融入地理教学,可以让学生对当地的地域文化开发与保护提出建议,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因此,将地域文化融入地理教学,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
二、融入地域文化的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1.依托地域文化开展研究性学习,着力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区域认知。
依托当地丰富的地域文化开展研究性学习,使学生通过实地考察、查阅文献等实践活动,收集和处理各种地理信息,并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改变“只关注课堂,缺乏关注课外”的局面。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从而提升地理实践力,加深对家乡的区域认知。
2.将地域文化渗透到地理课堂,着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思维。
地域文化的“地域”,是文化形成的地理背景。当地独特的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形成了当地独特的地域文化。这些自然地理要素是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共同影响着当地的地域文化。因此,将地域文化作为课堂教学的情景案例,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地域文化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思维。
3.将地域文化贯穿到地理考试中,着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将地域文化作为地理试题的情景案例,有助于引导学生辩证对待家乡地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引导学生参与家乡地域文化的开发与保护。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意识到在地域文化的开发中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协调好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例如,考察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时,笔者选择大田县建设镇建国村的琵琶堡作为背景材料,通过设置层层递进问题链步步推进人地协调观的培养。
阅读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任何一栋建筑的建造都是为了实现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人的居住愿望。因此,它必然是自然、社会环境的产物。
琵琶堡位于福建省三明市大田縣建设镇建国村。琵琶堡主要运用当地的土、石、木、竹四种材料建筑而成。在琵琶堡中,毛竹被用来制作龙骨;土被用来建造外围的一圈夯土围墙;石材被用于砌成地基;杉木主要被用于堡内的柱、门、窗、木板墙等。砍伐树木讲究时节,最好是立秋过后砍,砍后晒干,再由几个人扛回来。
(1)举例说明琵琶堡与当地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2)建琵琶堡时,砍伐树木选择在立秋过后砍。从气候角度分析其合理性。
(3)有人提出:“由于大田土堡分布分散,不利于旅游业的发展,能否以各个乡镇的土堡为原型,选择合适地点集中重新建设?”你认为是否可行,请说明理由。
问题(1)的立意主要是考查古代建筑的设计如何与自然景观保持协调,考查古人如何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作为建筑材料,做到扬长避短,相互配合;问题(2)的立意主要是考查古人如何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安排人类活动,做到因时制宜;问题(3)的立意主要是考查土堡的开发与保护,引导学生多关注家乡地域文化的开发与保护,让学生认识到在开发和保护中必须因地制宜,协调好人地关系,使家乡地域文化更好地继承与发展,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地理实践力、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之间彼此关联,互为影响,将地域文化融入地理教学,很难做到截然分开,在采用不同策略的教学实践中,可以有所侧重,只要能达到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目的就可以了。
注:本文系三明市基础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基于地域文化的高中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研究》(课题立项批准号:JYKT-18066)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