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悲壮走向胜利的赣东北红军
2020-11-30李海星
李海星
中国人民解放军从1927年诞生之日起,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人民血肉相连,经历了无数血与火的考验,成为一支闻名世界的威武之师、正义之师、胜利之师、文明之师。人民性是人民解放军的最大特点,就像《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所唱:“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在这支英雄而又光荣的钢铁洪流里,也有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子弟兵的身影。这批从赣东北走出去的英雄儿女们在祖国的大地上、在不同的战场上屡建奇功,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新中国的诞生作出了巨大贡献!
创办军校,重视军政干部培养
方志敏、邵式平、黄道等创建的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后来发展成为闽浙赣革命根据地。根据地在创建之初,就十分重视军队建设和干部培养。1927年12月弋横暴动后的第二年夏天,方志敏就在弋阳县漆工镇大溪头村创办军事教导大队,从农民革命团中挑选一批骨干进行突击训练,这是培养军政干部的一个开端。1929年10月25日,苏区局面相对稳定后,信江军事政治学校在弋阳九区吴家墩村正式创办,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红色区域最早建立的正规军事学校之一。1931年2月,军校搬迁到赣东北苏区省会横峰葛源,校名改为彭(湃)杨(殷)军事政治学校。1933年1月,彭杨军事政治学校根据中央统一编号更名为中国工农红军学校第五分校。赣东北红军创建伊始,就注重通过创办军校加强对军事干部的培养,而且从未间断,直到方志敏率领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离开葛源才停办军校。军校从1929年10月创办至1934年11月结束,共培养了1500多名红军骨干,虽然大部分都牺牲了,但也有饶守坤、吴克华、黄火星、方震、黄立贵、洪涛、黄元庆、宣金堂等一大批我军高级将领从这里走出去。
星火燎原,驰骋大江南北
怀玉山血戰后,红十军团将士大部分牺牲或被俘,不少人认为是十分悲壮的,甚至是失败了。但是,由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发展起来的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部分红军队伍如星星之火还在顽强坚持,并逐步发展壮大,后来成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重要力量,这是一支胜利的队伍。
一是粟裕领导的红军挺进师。1935年1月,红十军团先头部队800余人在参谋长粟裕等率领下突出重围;2月,在横峰槎源坞编成红军挺进师,向浙西南进军开辟新的游击斗争区域。1938年,以挺进师为基础组建了新四军第二支队第四团第三营。这支被人们称为老四团的英雄部队,之后发展为华中抗日战场中的一支劲旅,参加了著名的苏北黄桥战役等战斗,因杀敌英勇、功勋卓著,1942年10月被新四军军部授予“老虎团”的光荣称号。在解放战争中,这支由粟裕一手带出来的部队纵横驰骋、南征北战,继续书写红军先遣队的英雄传奇,先后参加了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大小战役,善于身先士卒、善于穿插奔袭、善打硬仗恶仗,在人民解放军中以歼敌数量之多而闻名。新中国成立后,老四团又渡过鸭绿江,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继续打出“老虎团”的雄风。
二是黄道领导的闽北独立师。1934年11月,红十军团北上抗日后,国民党军大举“围剿”,闽北苏区沦为游击区。闽北独立师在黄道的领导下,独立支撑,顽强坚持,最终打破敌军的“围剿”,迎来抗日新局面。1938年2月,黄道在铅山县石塘镇召开新四军第三支队第五团改编大会,任命饶守坤为团长。这支由黄道亲自培育经受游击战争艰苦考验的新四军队伍,从石塘出发开赴皖南,与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会合,投入到抗日的洪流中去,成为新四军史上闻名大江南北的一支英雄部队。1941年1月在皖南事变中,新四军第三支队第五团为掩护军部和兄弟部队突围,坚守高岭,血战东流山,付出了巨大牺牲,部分人员被关进上饶集中营。
三是刘毓标领导的皖浙赣红军独立团。1936年4月,新组建的中共皖浙赣省委转移到鄣公山后,派员联络各地分散坚持斗争的游击队,组建省委直接领导的皖浙赣红军独立团,刘毓标任政委,统一领导皖浙赣边区的革命斗争。第二次国共合作后,独立团开赴浮梁瑶里改编为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二团第三营开赴抗日前线。
四是随老红十军开赴中央苏区的部队。1933年1月,吴克华、黄火星、黄开湘等将领随邵式平、方志纯等从贵溪上清镇南渡信江,红十军三千子弟兵在黎川被改编为红十一军开往中央苏区。其中,不少干部、战士去了中央苏区不同部队,各自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黄开湘指挥长征先锋团红四团在飞夺泸定桥、奇袭腊子口、过雪山草地中建立了不朽功勋。红十军军长周建屏在平型关战役中率领第一一五师第三旅担任主攻任务,取得战役的胜利。唐子安率领晋察冀军区第三分区第二团激战黄土岭,参与击毙号称“名将之花”的日军中将阿部规秀。吴克华当年16岁刚进入信江军政学校学习时,由于适应能力较弱,被安排训练农民赤卫队,在方志敏的教导下坚定了从军的信念,之后在解放战争中他率部挺进东北,首创东北地区歼灭敌军一个整师的战绩。在关乎锦州战役胜败的塔山阻击战中,吴克华带领东北野战军第四纵队激战6昼夜,击退国民党军12个师的进攻,有效保障了整个战役的胜利,这是解放军战史上一场规模大、持续时间长、战斗极为残酷的阵地坚守防御战。1949年1月31日至2月2日,从第四纵队整编而来的功勋部队第四野战军第四十一军,在军长吴克华率领下顺利入城接手北平防务,成为进入北平城的第一支解放军队伍。3月25日,第四十一军4个团的受阅部队,在北平西苑机场接受毛泽东、朱德等中共中央领导同志的检阅。
鱼水情深,永葆初心使命
这些从葛源出去的革命火种,为什么能够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方志敏、邵式平、黄道等领导同志十分关心军校工作,经常到学校讲课、作报告,亲自编写讲义和课本。方志敏还亲自为学员讲述红军的建军方向和建军宗旨,政治理论课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心中只有民族利益、人民利益的革命家方志敏经常这样教育大家:“工农红军是人民的武装,是革命的队伍,我们和群众之间的关系是鱼和水的关系,是血和肉的关系。红军指战员任何人都必须遵守群众纪律,不准做侵害老百姓的事情,不然战争就不能胜利,军队就不能发展,革命就不能成功。”通过军校的集中学习和战场锤炼,学员的军政素质大大提高。
在方志敏等领导下,赣东北苏区的党群、干群、军民关系非常和谐,群众把共产党、苏维埃和红军看成是“命根子”。红军、八路军、新四军、中国人民解放军,他们的名称虽然几经变更,但革命军队为人民的宗旨本色始终未变,革命军队为人民的初心使命始终未变。
第一,心中始终装着穷苦百姓的饶守坤。饶守坤在闽北苏区任闽北红军独立师第二团团长,冲锋陷阵,屡立战功。一次,饶守坤带几个人路过一个山坳,只见一个年轻妇女在一座新坟前痛哭,旁边一位老婆婆和一个小女孩也在抹泪。饶守坤上前扶起妇女。未及问话,她们一看是红军便惊慌地跑了。后来到村里才知道,她丈夫是大刀会会徒,在前几天袭击红军时被打死了。饶守坤心情十分沉痛,当天就赶到她的家里,只见她家中一贫如洗。这件事对饶守坤触动很大。他对村里的百姓说:“大刀会虽受国民党反动派的操纵和利用,经常做反对红军的事,但大部分会徒是被蒙骗的受苦人。我们的革命队伍就是解救穷苦人的,怎么能穷苦人打穷苦人?今后这样的事情可不能再发生了!”
饶守坤从俘虏的大刀会会徒中找出大刀会头领林熙明的舅舅,让他回去捎信。林熙明表示,愿与红军谈判合作。经双方商定,由饶守坤到林熙明的驻地谈判。此时,饶守坤已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纵是刀山火海也要去闯一闯。他不惧大刀会会徒虎视眈眈的阵势,向林熙明揭露了国民党政府及其军队残害百姓、欺骗愚弄大刀会的事实,介绍了风起云涌的革命形势和红军日益强大的情况,并指出,只有联合起来战胜敌人,老百姓才有好日子过,大刀会会徒才能有出路。应林熙明的要求,饶守坤按大刀会的习俗与之同喝鸡血酒,对天盟誓。此后,红军和大刀会携手抗敌。饶守坤机智过人的胆识、单刀赴会的故事一时传为佳话。
第二,永葆苏区好作风的黄火星。曾在中国工农红军学校第五分校学习过的黄火星,是一个生活作风非常朴素的人,从不搞特殊化,几个女儿全部参军,儿子也在工厂里当工人。他衣着十分简朴,夏天一身旧单衣,冬天披著从解放战争时期留下来的军大衣。即使条件好了,他还是保持以前的艰苦朴素作风,身上经常带着针线包,衣服破了自己补。1959年国庆节,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大庆,党和国家、军队领导人齐聚天安门城楼,和百万群众一起欢度国庆。阅兵马上就要开始时,突然,阅兵总指挥杨勇上将的军装上一个纽扣掉了。正在他左右为难时,人群中走出一位中将,从身上拿出一个针线包,快速地帮他缝好了扣子。这位带着针线包的中将,就是黄火星将军。事后,朱德感慨地说:“新中国都成立整整十年了,像这样还保留红军时随身带针线包习惯的,恐怕就只黄火星一个人了!”
硝烟虽已散去,历史不会忘记,赣东北红军曾为中华民族独立和解放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应追寻英雄的足迹,始终不忘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努力奉献。
题图 郁郁葱葱的怀玉山
责任编辑 / 彭月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