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典音乐类电视节目的局限与突破
2020-11-30廖立胜
廖立胜
摘要:近几年,流行音乐类综艺节目层出不穷,而传统经典类音乐节目寥寥无几。广东卫视《国乐大典》节目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局面。节目一经播出便获得了良好口碑。但节目仍存在着形式、内容与主题匹配程度不高的问题。为此,需要坚守初心,展现音乐的本真之美、通俗之美和纯粹之美,为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贡献力量。
关键词:经典音乐 电视节目 《国乐大典》 文化自信
2018年3月2日,广东卫视一档创新性中国经典音乐竞演节目《国乐大典》亮相电视荧屏,弥补了国内经典音乐类电视节目的空白。该档节目以中国经典音乐为主题,以竞技演出为形式,以民族乐团用传统乐器演奏经典乐曲为特点,旨在传承与推广国乐的季播节目,《国乐大典》播出后在收视和口碑上表现抢眼,不仅被國家广播电视总局评为“2018年第一季度广播电视创新创优节目”,还荣登“第八届中国电视满意度博雅榜卫星频道综艺类栏目满意度十强榜”。经过一年半时间的沉淀与打磨后,《国乐大典》第二季于2019年7月正式与观众会面,第二季在第一季的基础上凸显国乐主题,更具有乐团民族化、乐器传统化、乐曲经典化等特色。
一、《国乐大典》节目的创新
《国乐大典》第一季抓住了中国经典音乐类电视节目缺席荧屏的契机,邀请民族乐团用传统乐器演奏经典音乐,创新性地打造了集“乐团-乐器-乐曲”于一体的中国经典音乐表达模式。第二季节目在继承和延续这一模式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和升华,更加凸显国乐这一核心主题。
1.乐团民族化。可以说,民族乐团是中国经典音乐的代言人。国乐的创作、演绎、传承与推广都离不开他们,通过人的演奏,乐器才焕发了活力,经典音乐才被赋予生命。《国乐大典》节目筹划之初,节目组就对外发布了“招贤令”。“芳华十八乐团”“玖木乐团”“非凡丝路乐团”等一直活跃在民间和各类舞台,为继承与弘扬传统音乐而默默耕耘的民族乐团纷纷加盟节目,担任竞演嘉宾。第二期节目一开场,由阿兰带领的少数民族乐团玛尼石乐团就为观众倾情献上了既有传统音乐元素,又融入了中国藏戏的《次仁拉索》。具有民族特色的乐团才能够展现好民族音乐博大精深的魅力,将中国在音乐领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演绎得淋漓尽致。它们让国乐栩栩如生、熠熠生辉,为观众们献上一场场精彩的艺术盛宴。
2.乐器传统化。中国传统乐器是经典音乐的标识和载体,也是演奏经典音乐的基本依托。国乐的灵魂都注入于乐器之中,通过乐器的灵动而表达出来。《国乐大典》节目中出现了千式百样的中国传统乐器。无论是哪个乐团演奏,无论演绎的是什么作品,几乎都离不开民族传统乐器。第一季节目中亮相的传统乐器大都是观众们比较熟悉的乐器,如马头琴、月琴以及唢呐等。第二季节目出现的乐器更具有民族传统色彩。除了观众耳熟能详的中国鼓、马头琴、二胡外,有些乐器更是难得一见,如玛尼石乐团所用的六弦琴、曼陀铃和弦子等都为藏区传统民间乐器;慈溪瓯乐团所使用的青瓷乐器更富有中国味道。“瓯乐”发源于唐宋,是以青花瓷器皿为“乐器”,通过不同的方式敲、拍击打瓯发出响声进行演奏。这些传统化乐器让电视观众能够深刻地感受到中国经典音乐的历史内涵与无穷魅力。
3.乐曲经典化。经典乐曲是中国经典音乐的核心与灵魂。国乐饱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以音乐的方式表达着中国人的内心情感。第一季节目中呈现的不少作品,如《凉凉》《北京一夜》和《忐忑》等,虽然在编曲、演绎的乐器等方面增加了国乐元素,但仍然难担“经典”之名,不足以表达“经典音乐类电视节目”的意蕴。因此,《国乐大典》第二季节目带着回归与致敬传统的敬畏之心,在演奏乐曲的经典性上更进一步,每期节目,各个乐团都力求挑选具有中国元素,在电视观众中传唱度高、历时悠久以及深入人心的乐曲参与竞演。新月缪斯乐团演奏的《在那遥远的地方》和《橄榄树》,玖木乐团击鼓奏响令人热血沸腾的《男儿当自强》等,新疆民歌《送我一支玫瑰花》,内蒙古乌拉特民歌《鸿雁》,黄梅戏《女驸马》等源远流长的作品悉数登上了《国乐大典》的舞台。这些优秀的经典音乐作品久经时间考验,表现出中国经典音乐的鲜明特色。乐曲一经奏响就能唤醒人们心中的文化记忆,在弘扬经典音乐的同时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
二、《国乐大典》节目的不足
作为一档季播节目,《国乐大典》在第一季中不断摸索和积累经验,并在第二季节目里实现了创新和突破。但第二季节目仍然在形式、内容等方面存在着不足之处。
1.节目主题与表现形式的不相契合。呈现经典音乐是《国乐大典》的核心主题。因此,节目的整体设计与编排理都围绕且突出这一主题。然而,节目采用了带有比赛性质的竞技演出形式,使得节目的整体效果大打折扣。诚然,来自五湖四海各有特色的12支乐团经过多轮竞技来角逐通往“国乐大典巅峰之夜”舞台“通行证”的形式能够有效地制造节目的剧情冲突,增强节目的张力与观赏性,使节目更有看点而扣人心弦,但也正因如此,《国乐大典》第二季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都倾斜在“竞演“的形式上,大部分节目时间都用于讲解竞赛规则、统计投票结果等。从实际效果来看,“竞演”的形式淡化了国乐的主题,有本末倒置之嫌。节目观众往往将注意力和关注点放在“竞技”的过程和结果上,而非聚焦在经典音乐本身。由此可以看出,在《国乐大典》第二季节目中,竞技演出的节目形式与表现中国经典音乐的主题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不契合。
2.专业内容与大众方向的矛盾冲突。《国乐大典》的初心是传承、展示和推广中国经典音乐,为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贡献国乐的力量。因此,大众化必然是节目的追求和价值取向。节目内容只有做到观众喜爱,才能吸引更多人民群众的关注和聆听,并在享受国乐的过程中自觉树立文化自信。然而,受到节目主题的限制,《国乐大典》在题材的选取和音乐的表现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强调专业性,缩小了受众面,提高了观众的准入门槛。《国乐大典》从音乐作品选择、改编到舞台上乐曲的演绎,再到表演结束后嘉宾的点评,都或多或少地渗透了专业的音乐知识。对于缺乏乐理专业知识的一般观众而言,仅靠音乐常识和兴趣爱好难以全面地感受与体悟中国经典音乐之美,节目难以维持稳定且广泛的受众群体,这使《国乐大典》成为一档小众化、分众化的音乐节目。由此看来,专业的音乐内容、音乐知识与节目的大众化初衷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矛盾与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