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对策研究
2020-11-30何冰清冯妮娜
何冰清 冯妮娜
摘要:农业现代化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支撑。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四川省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在经营模式、生产过程及营销策略上都存在不足与新挑战,为提高四川省农业现代化水平应精细化农业产业布局、规模化农业产业发展、完善产销一体化经营模式。
Abstract: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s an important support for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industries. In the contex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ichuan Province has deficiencies and new challenges in realizing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terms of business model, production process and marketing strategy.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Sichuan Province, it is necessary to refine the layout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 develop large-scale agricultural industry, and improve the integrated operation model of production and marketing.
關键词:农业现代化;发展;对策
Key words: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development;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20)31-0017-03
0 引言
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不仅指农业的振兴发展,也包括农村其它产业的综合性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内容与重要支撑。新中国成立70年来,“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不断变化,从以发展生产力为核心到兼顾环保的生态型农业,再到高效、优质、友好的现代化农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内涵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突破进一步扩大,我国农业与国际上的大农业进一步接轨。四川省作为农业大省,积极响应、落实党中央的各种政策,加快推进乡村产业振兴,推动乡村生活富裕,通过三轮现代农业建设,农业大省的地位得到巩固提高;但随着进入新时代,四川省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的融合过程中仍然面临一些新问题与新挑战。本文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探讨了四川省实现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新问题与新挑战,为提高四川省农业现代化水平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1 四川省农业现代化发展历程及现状
1.1 四川省农业现代化发展历程
农业现代化具有全球性、复合性、发展性的内涵,基本要求包括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农业管理水平的提高。自2006年开始四川省采取一系列措施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化程度、资源利用率,农业投入力度加大,农业产出水平持续提高,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稳步提升。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四川省农业机械变化情况及四川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耕地面积变化情况,自2006年以来,四川省政府历年来在农业机械化投入水平持续增长,人均耕地面积较2006年显著提高,近年来整体呈上升趋势,使得四川省土地得以进一步合理利用,人地关系得以缓解。
由图1中可见,计算数据显示近年来四川省现代农业的生产条件得分,投入水平得分、产出水平得分及综合水平得分呈整体上升趋势,四川省农业现代化步伐持续迈进。
1.2 四川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
四川省经济作物种类繁多,红苕、棉花、果蔬、甘蔗、茶叶、水产以及生猪存栏数均位于全国前列,全省现有耕地10103.1万亩,共占全省土地利用类型的13.86%。城乡就业总量比17年末增加约9万人。四川盆地的农业生产条件具有极大的优势,复种指数高,拥有小春、大春交替种植的复合种植习惯。18年四川省粮食总产达3493.7万吨,较17年增长0.1%。
从整体来看四川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存在美中不足的特点,“美”具体表现在从现代农业发展长期趋势看来,四川省相关指标数据持续上升趋势,四川省政府从17年到19年在四川省乡村产业振兴,尤其是农业现代化发展方面积极响应落实国家政策;从17年提出计划,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推动四川省现代农业重点县的建设的系列举措;到18年在17年的计划上建设特色农产品保护区、优势区、示范园,实施“川字号”招牌创建行动的系列内容;再到19年政府的总结报告,第一产业增加值预计增长3.6%,各方面工作基本完成,《“10+3”产业体系规划》①的提出具有相当优势。农村农民农业改革继续深化,农业财政投入持续增加,18年地方财政农林水事务支出投入达1310.89亿元,较上年提高28%;产业结构继续优化,按照高效农业的目标要求,初步形成了四川省“10+3”产业发展格局雏形;农业市场体系建设不断推进,农民收入得到提高,18年四川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331万元,与上年相比增加1104元,增长率达9.0%。
但四川省农业现代化建设在经营模式、生产过程及营销策略上都存在不足,首先表现在四川省的小农户经营主体众多,规模化经营主体稀缺;其次体现在四川省当前的农业生产各环节智能化管理与作业现象未普及,农业新型营销策略创新未有效实现。结合2016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关于对全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评价,可以看出四川省在2016年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还处于转型跨越阶段,下一目标阶段为基本实现阶段,但是四川省的农业现代化评价得分还低于全国平均得分,在现代化农业的发展道路仍需继续努力。四川省作为我国农业大省,历年来在全国农业现代化总体进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大力发展四川省現代农业意义深远。
2 四川省农业现代化存在的问题
评估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的程度,需要将本国农业现代化的经济、社会效益与先进水平的国家相比,而不是将现在的技术水平、机械化程度单方面同过去对比。
将2018年中国经济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人均GDP 为美国的15.6%,日本的24.9%;四川省18年人均生产总值约为全国的74%;四川省第一产业总值644.112亿美元,仅占全国的6.5%,占四川省全年生产总值的11.5%。可见我国与四川省的发展质量与效益都还不高,全要素生产率仍有待提高。产业体系是现代农业的结构骨架,生产体系是现代农业的动力支撑,经营体系是现代农业的运行保障[2]。四川省现代农业的“三大体系”中:产前农业机械设施缺乏,产中农业信息化不全面,产后农产品销售体系不健全。因此接下来将从三大体系的角度对四川省农业现代化的问题进行分析。
2.1 四川省农业现代化产业体系存在的问题
2.1.1 农业产业体系结构不完善
2010年四川农业产值占第一产业产值的一半以上,2018年占57.7%,农业和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88.9%,农林牧渔服务业仅占2.6%;多功能产业体系与现代农业支撑产业体系结构单一,协调性弱:即农业模式单一,生物能源产业、循环农业和农村二、三产业等还位于起步阶段,龙头企业带动效益不强,为农服务的相关产业如农业科技、市场营销等不成熟。
2.1.2 产业组织水平低
政府解决问题采取的措施有好有坏,其中不利影响就包括农业产业组织水平低。县乡选举周期短,变动频繁,难以制定长远发展计划;我国与农业相关的机构不少,不仅设立了农业局,还设立了农垦局、水产局、水利局、林业局、农业资源开发局等,机构的臃肿造成不同的部门业务重合,人人管事,无人负责,降低产业组织水平。
2.2 四川省农业现代化生产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2.2.1 特色产业生产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
目前,四川省农业生产经营存在的问题较多,例如特色产业目前生产规模小,风险大,导致从事农业生产收入不乐观,因此大部分农村劳动力选择进城务工,农村劳动力缺乏;农户对于损失承受力弱,更加局限于传统生产方式,抗风险能力弱。
2.2.2 融资贷款存在困难
现代农业的发展对于资金的需求极大,目前四川省农户在资金方面的困难有:一是农民可抵押物数量少;二是农民可抵押物价值低,农业机械设备作为固定资产,存在折旧,价值易损耗,仅可用于短期、小额贷款抵押;三是银行惜贷,如道德风险的种种因素存在导致农民的资金支持不够,农业现代化的步伐缓慢。
2.2.3 水利设施基础薄弱
四川省的农村生产性的水利设施使用时间长,设施老化严重,维修管理不到位,安全隐患大。同时,在新的水利工程建设过程,水利工程的目标脱离实际,项目落实不到位等,造成河道淤积,河床抬高,降低水质等一系列的生态问题,水利设施基础薄弱,降低了农业生产效率。
2.3 四川省农业现代化经营体系建设的问题
2.3.1 社会服务体系建设不到位
在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中,企业信息化程度低,公共服务资源缺乏合理利用,农业主体知识技术水平达不到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农业“保障金”具体分配到户的成果和总额相比不尽人意,农业保险补贴品种范围不够,保障力度欠缺。
2.3.2 农业现代物流发展存在问题
农业物流包括农业、商务、粮食、供销等系统[3],不同系统缺少合作,降低物流效率,易使农产品品质受损,农产品竞争力降低;农产品信息化程度低,农户协调生产的信息不全面,例如农产品的农资信息、仓储库存等;各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程度低,差距大,不利于发展互联网商务。
3 四川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对策
3.1 精细化农业产业布局
根据四川省政府的规划②,并通过2018年特色产业产量分布情况,特色产业产量占比都很高的川东北片区,成都片区与川南片区可根据比较优势进行产业布局,川东北经济区在川猪、川药与川粮油产业上有优势,成都片区可发挥其在“川果”与“川药”产业的优势,四川省关于建设现代农业“10+3”优势产业区域布局如表2所示。
通过精细化产业布局,使特色产业规模扩大化、生产专业化、目标精细化、生产模式创新化,从而提升产品竞争力、抗风险力并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3.2 规模化农业产业发展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人地关系的有效调整是农业规模化生产的关键。四川省的现代化农业规模建设要因材施教。因此针对四川省规模农业对策如下:
3.2.1 培养农业型人才
只有人们尊重农业,农业现代化进程才能高速,所以要改变人们对 “农村穷、农民累、农业苦”传统看法;推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经营管理能力,以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作为主要职业的人才向农业流动;定期在农村举办农业机械展览会,普及现代化农业知识。
3.2.2 调节人地关系
走好中国式规模化农业发展道路要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土地租赁经营等方式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与中小型企业合作等形式,实现规模经营,推行“公司(中小企业)+公司(农民公司)+政府帮扶”的新模式,一方面将土地统一规划;另一方面需要政府帮扶,使产业间与企业间融合发展。
3.2.3 完善资金链结构
为解决我国存在已久的“三农”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一方面需要政府拓宽融资渠道、推进财政与金融结合,推出为农服务的系列信贷产品,打造金融服务型农业;另一方面需要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增加农户的贷款凭证,将贷款额度与信用评定等级对接。
3.3 完善产销一体化经营模式
3.3.1 完善分工协作机制
完善产销一体化经营模式是推动四川省现代农业发展进程的主干,而建立精细的分工机制则是根基。创建现代化的农业经营体制,不仅要延长产业链,更要提高产业链的稳定性,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分经济区分工的同时统一加工、服务标准,标准化生产。
3.3.2 鼓励跨界合作共享资源
产销一体化机制重视农业生产者的紧密合作。生产者重视与农业发展密切相关的企业,推动商业化“育种创新”与生物技术行业的合作,促进科技转化运用,加强市场信息互通,减少因为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问题,与下游经销服务等行业深入交流合作,推动品牌共创共享。
3.3.3 发挥互联网资源优势
四川省政府应搭建好城乡供销合作网络平台,使供需对接。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资源,打造一体化的服务平台;完善农产品网上交易平台,实现“线上线下”共同发展;推进联合合作,构建“政府+运营商+产业主”的联合机制,让信息精确到户、服务方便到村。
4 結语
四川省发展现代化农业是大势所趋,但要将现代化农业发展好,发展快,则要与时俱进。本文从四川省现代化农业的产业布局,生产,经营角度分析四川省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还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做好产业布局是目标;走带有中国特色的规模化农业发展道路是现代化农业进程的实践,是解决其它一切问题的关键,在发展中国式规模化农业中,人才建设是确保规模化农业道路正常进行的基础,其次是土地与资金链问题的解决;最后产销一体化的完善贯穿四川省现代化农业发展始终。只有确保现代化农业的每一环节都做好,做快,四川省的现代化农业道路才能走得稳,走得快。
注释:
①2019年9月,四川省政府明确提出将十大特色优势产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并结合现代农业种业、现代农业装备、现代农业烘干冷链物流3大先导性作为产业支撑,发展形成鲜明特色、结构合理、链条完整的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
②2016年四川省人民政府根据五大经济区划分出了五条相互协调又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径;2019年《“10+3”产业体系规划》的提出。
参考文献:
[1]蔡文春.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四川省农业现代化水平综合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7,45(26):234-239.
[2]张红宇.中国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制度特征与发展取向[J]. 中国农村经济,2018(1).
[3]李敬宇,胥镤.四川发展现代农业物流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农村经济,2008(12):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