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舆论战的历史、现状及应对策略研究
2020-11-30荣婷李晶菡
荣婷 李晶菡
摘要:“中日钓鱼岛争端”“南海仲裁案”“中美贸易战”等涉华国际事件发生后,相关国家不仅进行了积极的外交博弈,更展开了一场场凌厉的国际舆论战。本文对国际舆论战的内涵和历史进行梳理,进而总结国际舆论战的现状与特点,在借鉴他国舆论战的经验基础上,提出完善应对国际舆论战的策略建议。
关键词:国际舆论战 历史 现状 策略
国际舆论战滥觞于军事战争。和平年代,国际舆论战不囿于军事领域,已延伸至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宗教等领域,成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日钓鱼岛争端”“南海仲裁案”“中美贸易战”等涉华国际事件相继爆发后,相关国家不仅进行了积极的外交博弈,更展开了一场场凌厉的国际舆论战。西方国家利用专门的舆论战机构,通过智库、媒体设置国际议题频频向目标国发动舆论攻势。国际舆论战的形态、手段发生诸多变化,由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舆论战到新型网络舆论战,态势愈发复杂化、多元化和隐秘化。面对复杂的国际格局和舆论战呈现的新形态和新特点,亟需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加强应对国际舆论战的策略研究,为我国开展舆论战提供切实可行的智力支持。
一、国际舆论战的内涵及历史演变
国际舆论战萌发于古代,发展于一战期间,成熟于二战期间。国际舆论战的发展与传媒技术水平密切相关,在互联网平台的支撑和各国政府的重视下,国际舆论战已进入高度专业化阶段,其宣传手段和宣传内容都得到极大丰富。随着国际舆论战应用领域拓展至经济、政治、外交等方面,其内涵开始泛化和外延。
1.国际舆论战的内涵。国际舆论战又被称为心理战、媒体战、宣传战及信息战等。狭义的国际舆论战是“敌对双方围绕某场战争而调动一切手段进行的舆论对抗”,就是把舆论战视为服务于军事战争的一种形式,通过操控、制造、策劃舆论活动瓦解敌对双方士气和战斗意志,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广义的国际舆论战是“对立面的双方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就共同涉及的某种事件、现象和问题进行的舆论对抗”。这种定义将舆论战泛化至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宗教等其他领域,其目的是以舆论为手段解决双方因利益冲突引发的各种争端。广义和狭义的国际舆论战,其本质特征:一是国际舆论战既包括战争期间为配合军事需求发起的大规模舆论宣传,也囊括和平年代国与国之间为谋求国际地位、政治安全、经济利益等而营造的舆论攻势;二是国际舆论战是国家对抗的重要手段和关键武器,充分利用媒体,信息等资源进行舆论操控、策划,攻心为上;三是国际舆论战不是单向宣传,而是敌对双方宣传自身主张,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瓦解对方意志,目的是争取和创造对自身有利的舆论氛围和环境。
2.国际舆论战的历史演变。古代虽没有“舆论战”的正式概念,但已经萌生了朴素的舆论战思想,散见于各种史书、军事论著中。如春秋战国时期,各路谋臣策士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击退百万雄师;《左传》中烛之武退秦师;《战国策》的张仪连横、苏秦合纵等是典型案例;垓下之战中,刘邦军队围剿项羽时夜晚高唱楚歌,致使楚军军心溃散,成为舆论战雏形的典范。在西方的古希腊、古罗马,演讲说诵成为具有煽动性的舆论宣传方式,如恺撒、安东尼、亚历山大大帝都是彼时著名战时演讲家的代表。这些暗含舆论战思想的行动主要依靠人际传播,运用语言、歌谣、诗歌等口语方式争取舆论支持。它们具有主体运用不自觉、传播手段局限性、受众零星化、舆论收效有限等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舆论战还处于相对低级的萌芽形态。
一战时期,参战国的政要逐步意识到宣传在战争中的重要性,遂竞相利用宣传调动战场士气,瓦解敌军意志,正式拉开舆论战的序幕。二战时期,广播成为参战国主要宣传和动员的工具,通过广播煽动听众情绪,麻痹敌军的思想,专门发起心理攻势,舆论战进入宣传和心理战相结合的新阶段。这一时期的舆论战特点:一是广泛使用媒体宣传。以报纸、书籍、传单、小册子为代表的印刷制品和广播成为两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宣传利器。二是有组织地开展舆论战。参战国家专门成立统筹宣传工作的机构,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舆论宣传行动,如英国成立的“克尔之家”、法国设立的宣传勤务、德国的“宣传连”等机构。三是产生较强的舆论效果。由于参战各国高度重视宣传,又广泛运用多种媒介反复渲染,受众由点对点扩散到点对面,传播效果显著,舆论战配合军事战斗取得了辉煌的战果。
3.媒介环境下的国际舆论战。传媒技术的发展直接推动舆论战的升级换代。随着电视、互联网相继诞生,舆论战的发展迈入新阶段。20世纪60年代,电视粉墨登场,凭借其传播及时、形象生动、声画同步等优势迅速在舆论战中推广应用。越南战争中,美国媒体通过电视实时直播越南战况,引发反越浪潮。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诞生和发展,科索沃战争拉开网络大战的序幕。美军成立网上作战小组,设置专题向全世界展示战果,企图把控舆论主导权。这一时期,舆论战进入高度专业化:涉事国进一步推进组织建设,强化对舆论战的统筹领导;宣传手段多样,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的综合应用;宣传内容丰富,出现白色、黑色、灰色三色宣传。进入21世纪,局部地区的国际关系虽依然剑拔弩张,但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主题。舆论战已拓展成为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军事安全的重要手段。大国之间的国际舆论争斗,旨在提升本国的国际议程设置能力、创造有利于本国的舆论环境,谋求国家安全。
二、当前国际舆论战的现状与特点
国际舆论战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宣传、安全、外交、军事等多个政府部门,还关涉媒体、智库、公关公司、公众等多个参与主体,他们均是舆论战的关键节点,需要设置专门机构发挥统领作用,规划整体行动。其中,智库在国际舆论战中作为政府部门强大的智力支持,必须借助媒体的力量将声音传送至全世界,才能实际影响国际舆论。
1.设置专门的统筹机构,进行系统化运作。目前各国高度重视国际舆论战,并设置专门机构,统筹规划行动,以便在短时间内迅速整合多方力量,制度化、系统化地开展舆论战。至中日钓鱼岛之争发酵起,日本高层多次公开强调外宣的重要性。安倍政府为了在领土争端问题上占据国际舆论格局的制高点,先后成立了“领土·主权对策企划调整室”“对外宣传战略企划组”,委任领土大臣、内阁官房副长官为实际负责人,开展政府统一宣传活动。围绕中日钓鱼岛争端问题制定政策和行动纲要,指引对外宣传的路径与方法,加强统筹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宣传外交工作,联手宣传日本政府的主张及政策。中日钓鱼岛争端激化后,日本政府设立了直属于领土大臣的“向海内外宣传领土及主权的专家恳谈会”,专门为宣传日本领土立场提供智力支持与政策建议,推动日本领土主张的国内外传播与渗透进程。
2.智库成为总发动机,与媒体联手实施话语霸权。智库是议题和舆论的策源地与发动机,凭借其中立、专业、深度等优势生产新观点和新思想,为策划舆论战提供智力支持,其研究成果甚至可直接纳入政策内容。媒体是智库的发声器与扩音器,向全世界传播和输送议题,将智库话语转化为社会主流话语,成为“正确的国际舆论导向”,联手实施话语霸权,影响国际舆论。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在南海仲裁案宣判前后时间相继发布《南海的法律界限》《面对南海纷争,中美两国应该做些什么》等研究报告,披着学术的外衣炮制和炒作“自由航行”“九段线合法性”“填海造礁”等话题进行议题设置,且在报告中频繁使用“武断的”“挑衅的”“蓄意骚扰”“侵略”“違背法律规则”等塑造中国的强势和菲律宾的弱者形象,从而使国际舆论产生同情菲律宾、仇视中国的态度偏向。美国《纽约时报》《国际先驱论坛报》《华盛顿邮报》等世界媒体巨擘配合智库,通过对议题的集中报道,潜移默化影响和渗透它国认知,营造有利于本国的舆论环境。
3.多渠道发声,全面开展国际化传播。国际舆论战的成效往往取决于国际传播能力,而传播渠道与手段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在国际舆论战的开展中,各国积极搭建多种传播渠道,整合多种传播资源,如通过现代媒介煽动情绪、制造舆论;举办各种会议、活动影响国际舆论;利用驻外机构作为外宣据点、为舆论战造势发声。随着中美贸易战的不断升级,面对美国不断挑起的关于贸易摩擦的舆论攻击,中国不甘示弱,坚决予以回击,通过各个渠道表达立场和传递声音。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刊播国际锐评《中国已做好全面应对的准备》,表明中国不愿打,但也不怕打,必要时不得不打,已经做好了全面应对的准备。微信、微博、论坛为首的自媒体平台上,不少大V号对中美贸易战发表言论,谴责美方霸凌主义行径,赞同我国不惧战的态度,支持我国进行反制。多名中国驻外大使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或在公开场合发表讲话,抨击美国挑起贸易战这种损人害己的不道德行为。
三、中国应对国际舆论战的对策研究
面对复杂的国际格局和舆论战呈现的新形态和新特点,中国政府的应对能力和实力都有显著提升。国内智库、研究机构等需要继续加强舆论战的研究,不断完善应对国际舆论战的策略体系。
1.推动多元主体联动,构建协同支撑体系。在舆论战中,政府、媒体、智库是核心参与主体,除此之外,国际NGO、国际公关公司、调查公司、跨国企业、意见领袖等也是重要的参与主体。如何整合这些主体力量,最大限度发挥主体联动效应,构建协同支撑体系成为关键问题。首先,探索各主体紧密配合、同频共振策略。打造政府、媒体、外交及智库在涉华国际重大事件行动上的无缝衔接体系。可借鉴美国经验,美国政府始终与媒体和智库保持紧密联系,一方面直接给媒体提供重大事件的新闻素材,另一方面通过“旋转门机制”加强政府与智库的互动。同时美政府和军方配合巧妙,军方唱“白脸”,态度强硬,白宫、国务院等政府部门唱“红脸”,态度缓和,表面上两者口径不一,实则通过“红”“白”脸配合将美国利益最大化。其次,加强中国舆论战研究智库建设。打造智库产品群,研究成果以多种形式呈现,如研究报告、期刊、专著、评论集、时事通讯等;在全球举办各种学术研讨会,加强中外智库专家的交流与合作,扩大智库的国际影响力;建立智库与媒体的紧密联系,探索成果发布机制,推动智库成果国际化传播。
2.加强议题设置能力,掌握舆论主导权。在国际舆论战中,议题设置对抢占舆论先机,塑造舆论共识,争夺舆论主导权至关重要。一是策划适应国际传播且具有中国特色的议题。一味迎合由西方主导的世界话语体系或者自说自话都无法得到国际认同。为了在舆论战中占据道义制高点,需深挖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精神内核,同时立足于本国现实状况和经济发展,策划适应国际传播且具有中国特色的议题,形成价值统一、逻辑一贯的话语体系,努力掌握国际舆论主导权。二是有效开展“议题管理”。对涉华国际重大事件分阶段、有针对地提炼、策划议题,采取多种传播策略,借助各种传播渠道,有步骤地形成话题效应。主动设置有利于中国舆论的议题,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引领国际思想潮流,抢占话语制高点。第一时间参与议程,及时发布信息,关键时刻做到不缺位,不失语,化主动为被动,达到“先声夺人”的效果。
3.推进媒体建设,提升国际传播效果。中国媒体实行“归口管理”、传媒集团发展存在粗放式、同质化问题、媒体消费作用不明显、国际化程度不高、传播理念和传播内容与国际规则不符等因素,导致我国的国际传播整体实力偏弱,严重阻碍舆论战的开展。因此推进媒体建设,改善国际传播效果成为提升舆论战应对能力的题中之意。首先,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传媒集团。除了从内容、媒体、体制、人才等方面修炼内功外,还需要通过资本做大做强,挖掘内在价值和市场潜力。中国传媒业应整合国内媒体资源,通过参股、收购等途径,扩张传媒事业版图。同时利用区域性传媒联合体,与发展中国家携手合作,壮大中国国际传播阵营。其次,加强新媒体传播,全面开展网络舆论战。加强网络技术的研发和网络基础设施的投入,防范黑客攻击,保卫网络空间安全。完善互联网预警监测机制,加强对社交网络上的敏感话题的监控、收集、研判,有效应对谣言和不实传闻发酵。此外,国内媒体积极进驻脸书、推特、优兔等国际社交平台,第一时间传播中国声音,扩大中国媒体的影响力。
作者单位 荣婷 重庆工商大学重庆市高校网络舆情与思想动态研究咨政中心 李晶菡 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本文系2017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西方国家对华舆论战的新形态和新手段研究”(项目编号:17YJC860017)、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总体国家安全观视角下西方对华网络意识形态输出机制及其应对研究”(项目编号:18CZZ012)、重庆市高校网络舆情与思想动态研究咨政中心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媒体融合视角下时政类新闻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及引导策略研究——以重庆大学生为例”(项目编号:19yqzxxs001)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朱金平.舆论战[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5.
[2]王洪续.舆论战研究[M].沈阳:白山出版社,2004.
[3]吴怀中.日本在钓鱼岛争端中的国际舆论动员[J].外交评论,2014(03).
[4]刘海洋.美国南海“舆论战”技战术意图分析及启示[J].亚太安全与海洋研究,2016(03).
[5]尹朝晖.我国智库国际传播力建设的路径论析[J].领导科学,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