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九州重现“高颜值”之道

2020-11-30谷里

群众 2020年20期
关键词:公害科研机构环境治理

谷里

优美的生态环境令人身心愉悦,也代表着一座城市的“颜值”。然而,污染容易治理难,发达国家的城市工业化几乎都经历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过程。北九州是日本明治维新工业革命的起点,也是日本最主要的工业城市和港口城市之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北九州环境污染严重,公害事件频发,但经过几十年的治理,终于从当年的“灰头土脸”华丽变身为日本乃至全球城市的“颜值担当”。“官企研民”各方力量联动发力,法律刚性约束和协议弹性调解并举,工业园区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开展环境治理国际合作,这都是北九州环境治理的宝贵经验。

“官企研民”联动 开创“北九州模式”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北九州政府陆续出台实施了大气、水、固体废弃物治理等一系列政策,设立公害动态监视中心,对市内大气环境进行24小时自动监控,视情发布烟雾警报,向超标排放企业下达紧急减排指令;严格排水水质标准,疏浚洞海湾,清理污泥,完善公共污水管道;出台废弃物治理及循环利用代替处理等基本政策;整顿公害投诉处理体制,促进缔结公害防止协定,提供公害防止补助。

起初,企业面对政府压力和公众反公害运动,往往被动应付。后来,治污首先从当地特定产业部门和大型企业开始,它们既是产经大鳄,又是污染大户,自身资金充裕,治污经费投入有保障。企业坚持3R原则,即减排(Reduce)、再利用(Reuse)、循环利用(Recycle),在抓好污染末端治理的同时,引进源头和过程清洁生产技术,通过改造设备、改进工艺,大幅削减污染排放,终于尝到了节约资源、提高效率、创新发展的甜头,可谓“一石多鸟”。

科研机构不断集聚北九州,专门成立了产业学术推进机构,为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以及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1994年,北九州開始构建学术研究城,吸引了松下、丰田等名企以及美、英、德等国科研力量与当地科研机构联合开展环保技术研究,推进产学研合作,创造新兴产业。

公众团体不止于发声呼吁,还寻求治污对策,以专业有效的方式参与和推动本市环保进程。例如,1965年,妇女会内部设立煤烟问题专委会,通过研究煤烟量、硫氧化物浓度与小学生因病请假情况、经济损失等之间的关系,出具调查结论,要求工厂减少污染排放;1970年,当地劳动组合公害对策委员会在大学生协助下派出调查船,采集水样、分析水质,出版环境报告。

回顾北九州环境治理历程,政府起着主导作用,企业是污染防治的主体,科研机构提供技术支撑和决策服务,公众则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监督和推动作用。各方力量既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紧密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开创环境治理“北九州模式”。政府通过搭建平台和顶层设计,促进企业与科研机构加强合作,完善知识产权和金融支持制度,保障自主知识产权和研究成果转化的最优化。科研机构为企业提供科技服务平台,将实验室最新开发的产品和技术迅速转化为市场效益,而企业资金和市场需求引导着科研机构的技术革新和研发方向,双向合作为北九州“产业环境化、环境产业化”的城市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公众团体作为环境质量水平最直接的感受者和环境治理最广泛的参与者,集思广益、建言献策,监督和推动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履职尽责。

既有法律刚性约束 又有协议弹性调解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逐步建立起多层面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对社会各界形成刚性约束,其构成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基本法,即《促进建立循环型社会基本法》,它明确了立法机构、行政机构和公民等协同参与环境立法过程的基本框架;二是关于废物处理和循环管理的综合法,如《固体废弃物管理与公共清洁法》《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等;三是涉及诸多具体领域的专业法,如《家用电器回收法》《建筑材料回收法》《报废汽车循环利用法》《绿色采购法》等。1971年,北九州先于中央政府成立了地方环保局,制定比国家法律更严格的“北九州市公害防止条例”,通过立法规定了企业和公众的“排放者责任原则”和“延伸生产者责任原则”。同时,规范了“官企研民”等各方在建立循环型社会方面的责任,使发展循环经济有法可依。

法律是北九州环境治理的后盾和底线,但官方对企业并非一味采取强硬的行政手段和司法诉讼,而常以协商调解促进双方达成共识。当局运用非法律手段有针对性地监管企业,双方签订“公害防止协定”等协议,及时化解法律条例滞后和不完备带来的问题,推进包括废弃物处理、厂区绿化等在内的综合性环境保全对策。1970年,北九州、福冈县、福冈通商产业局以及30多家主要企业联合成立“北九州市大气污染防止联络协会”,大大促进了官方和企业的联络协商。

特定产业部门和少数大企业在北九州影响巨大,仅靠司法行政远不如官企协作高效。从大企业入手,可以大幅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况且大企业资金充裕,更易实施治理。大企业是关键,小企业也不容忽视,早在1968年,当局制定了“北九州市公害防止资金融资制度”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帮助中小企业进行清洁生产,对购买环保设备或升级改造旧设备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及利息补贴。1998年,电动汽车和天然气汽车的购入也被纳入融资对象,当时此举颇具前瞻性。此后20年间,又先后达成300多项融资。

建设生态工业园 发展循环经济

生态工业园是第三代工业园,不同于劳动密集、功能单一的第一代工业园,也不同于资本技术密集、产业升级的第二代高新技术园,它以循环经济理论为指导,以资源循环利用为模式,以节能和环保为目标。北九州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展生态工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日本乃至全球打造出北九州生态工业园样板。

1997年,北九州成为日本第一个开展生态工业园区实践的城市,并将自身定位为“亚洲国际资源循环和环境工业基地城市”。北九州生态工业园区以进行新开发技术实证试验的“实证研究区”、提倡产业化发展的“综合环境联合企业区”以及由中小企业组成的“响滩回收园区”为中心,力争将响滩东部地区建设成为一个综合性基地,促进研究开发的新技术向产业化迈进,带动全市整体发展。

北九州生态工业园项目的基本理念包括两大方面。一是降低环境负荷,主要通过环保的污染治理和循环利用工程,正确处理和循环利用废水、废气、废渣和余热。二是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兼顾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注重项目的连续性,吸引并培育健全的“静脉产业”。同时,最大限度地进行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并将有偿转让带来的收益用于落实环保政策,实现园区良性经营。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输出环境治理模式

环境治理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之后,北九州积极向海外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推广环保理念和技术,输出环境治理的“北九州模式”。环保产业由此成为北九州的品牌产业,创造出新的市场增长点,并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形成“以环保带动经济,以经济促进环保”的良性循环。北九州的国际合作重视政府间的官方交流,更注重与各国民间团体和科研机构加强互动,广泛而灵活的民间合作机制是其独到之处。

1980年,北九州市政府和当地产业团体联合设立北九州国际技术协会,通过向发展中国家派遣专家和接纳外国研修员等方式,推广环境治理理念和技术,为发展中国家解决环境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经过30年的运营,北九州国际技术协会累计接收133个国家的5366名研修员,向25个国家派遣144名专家。

(作者单位: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责任编辑:贾潇潇

猜你喜欢

公害科研机构环境治理
联合国环境治理体制
数字传声:环境治理变中向好
培训机构成“公害”,真正问题出在哪?
日本公害事件受害者的救济体系及对我国的借鉴
坚决打好环境治理攻坚战持久战
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规模化转化模式研究
企业-科研机构合作创新的演化博弈分析
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德基机械与多家知名科研机构展开技术合作
霍尼韦尔新型制冷剂获欧盟科研机构认可
从人体内环境治理解读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