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扶持家庭农场的路径选择
2020-11-30马玮
马玮
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强调,要积极扶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探索不同的专业合作模式。这为我们解决当下“谁来种地”“科学种地”等问题提供了发展思路和基本遵循。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指具有相对较大的经营规模、较好的物质装备条件和经营管理能力,劳动生产、资源利用和土地产出率较高,以商品化生产为主要目标的农业经营组织,主要包括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四种类型。家庭农场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一员,是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优势日益凸显。积极扶持家庭农场,有利于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农业综合经营效益,是实现农业节本增效、农村优先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
完善政策环境体系,推进家庭农场科学化专业化发展。一是创新机制,提质发展。完善家庭农场认定、注册和统计工作,实行示范家庭农场认定名录制度,规范管理家庭农场;建立家庭农场信息直报系统,做好家庭农场基础数据统计工作,建设完整的家庭农场统计数据库。二是加大家庭农场培植力度。持续开展创建示范家庭农场活动,有目标地选择种养大户、草根农技能手、务工返乡人员等具有一定经济基础、科技文化素养、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的群体作为培植对象,成立家庭农场,示范带动周边。三是鼓励家庭农场集聚发展、抱团取暖、合作共赢。积极推动家庭农场联合会(社)建设,实现信息共享,使家庭农场走专业化、规模化、科学化的道路。四是鼓励和引导家庭农场主探索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围绕生态高效、循环农业、农产品质量和安全、品牌创立等方面做好文章,使家庭农场走生态化、品牌化的绿色发展道路。
创新家庭农场经营模式,实现农业经营多元化融合发展。一是创建“互联网+家庭农场”经营模式。积极运用互联网思维经营家庭农场,鼓励并创造家庭农场与互联网企业之间的合作,助力其拓宽经营渠道,实现生产与销售无缝对接。二是打造旅游休闲型家庭农场经营模式。挖掘具有丰富文化旅游资源的休闲型家庭农场,以迎合越来越多城市居民走进美丽乡村、拥抱大自然的现实需求。三是建立“线上线下”一体化经营模式。在延伸产业链的同时,打破原有的传统的“农户—收购商—批发商—农贸市场”农产品销售方式,通过将线下商超、农贸市场和线上京东、淘宝等电商平台整合联动,开辟新的销售渠道,实现集中收购、统一运输、线上线下销售一体化的经营模式,拓展多元增收路径,实现多元融合发展。
增强农业人力资源供给,保障家庭农场持续稳定发展。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也是农民群众的美好愿望。当务之急是培育更多的有文化、懂农技、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使其成为家庭农场的主体,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人力资源的更新交替,有效地破解农业经营主体稳定性和持续性的难题。一是实现专业种养大户转型升级。家庭农场是种养大户的“升级版”,应加快推动种养大户向家庭农场转型升级,鼓励种养大户在规模装备上不断扩展、在品牌质量上不断创新、在名声效益上不断提升,让他们成为家庭农场的“排头兵”。二是动员草根农技能手自主领办。积极鼓励本地的农机手、水电工、农技员等有一技之长的农民以及农村经纪人带头投资领办家庭农场,发挥他们的智慧及示范引领作用。三是制定大学毕业生到农村经营农业的政策及配套措施,鼓励大学生投身农村事业,让有为的知识青年成为未来职业农民的生力军,为家庭农场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四是鼓励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发扬双创精神,让有资金、有市场、头脑灵活的务工返乡农民、个体工商户投资创办家庭农场,充分发挥他们职业意识强、经营理念新、捕捉市场信息快的优势。
拓宽家庭农场融资渠道,推动家庭农场高效快速发展。一是加大财政奖补力度。制定专门的财税金融保险等扶持政策以及相应的减免税收政策,给予家庭农场和农产品销售适当的税收优惠。在帮助家庭农场申请合适的农业项目的同时,配套设立家庭农场发展专项基金,贴补家庭农场。二是加快农村金融创新。探索信贷支农的新舉措,制定专门针对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政策,创新信贷品种,简化信贷手续,降低信贷利率,积极发展农业保险。三是探索建立承包经营权流转补贴制度,对转出土地的农户进行补贴。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相关农业补贴政策向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四是解决融资难问题。金融机构应加大开展适合家庭农场的订单融资和应收账款业务,相关部门积极开展信用贷款、订单质押、农作物预期收益质押等试点工作。
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家庭农场绿色健康发展。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进一步激发家庭农场高效绿色发展潜力的重要保障,不仅要继续强化基础设施的硬件配套,还要在软件服务功能上做文章。一是注重科技服务。做好牵线搭桥工作,及时邀请农技专家能手走进家庭农场,走近农业生产一线,使最新的农业科技成果得到及时推广,优质高产新品种、种养新模式得以及时引进,标准化生产得以及时开展,家庭农场经营者面临的技术难题得到及时解决。二是重视主体培训。结合当地资源,根据家庭农场主的现实需求、知识结构、掌握能力、学习习惯等,对其开展培训,组织家庭农场主到先进地区进行学习访问,让他们提升生产技能和管理经验,增强法律意识和市场观念,创新经营理念和销售模式。三是注重信息化配套服务。积极为家庭农场主提供完善的信息社会化服务,逐步建立农产品综合信息发布和咨询网络,定期发布粮食收储、供求、粮价走势预测等市场相关信息,辅助家庭农场主准确判断产品的市场供求走向,准确把握生产经营方向。四是升级农产品流通体系。完善农产品市场经纪人服务组织,注重打造农产品在收购、贮藏、运输、加工和销售等一系列环节的配套服务平台,提升服务能力,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线上线下互动销售模式,提高农产品销售专业化水平。
(作者单位:中共盐城市委党校)
责任编辑:孙秋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