蹄疾步稳合力推进体育产业复苏
2020-11-30陈国强
陈国强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我国2020年第二季度GDP增速转正,各行业呈现了企稳、复苏的向好势头。进入第三季度,国庆+中秋的超长假期,成为众多受疫情影响严重的服务业早早瞄准的商机。据统计,国庆中秋双节,全国共有6.37亿人次游客,同比恢复79.0%,旅游业、交通运输业、餐饮住宿等行业经受住了超大客流的考验。其中,85.0%的游客参与了各类文化休闲活动,如电影业在长假期间取得票房同期历史第二的成绩。相比之下,国内的体育产业虽也在复苏之中,如获得国庆档票房第二的电影《夺冠》,国家体育总局、文旅部联合发布的19条“黄金周体育旅游精品线路”……不过相比其他产业的大踏步复苏,还是逊色不少。体育产业加快复苏步伐还需充分响应市场需求、加快自身改革。
体育赛事需要“循序渐进”
体育产业的核心是竞赛表演业。2020年5月29日,国家体育总局下发《体育总局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与体育工作领导小组关于有序恢复体育赛事活动的指导意见》,要求国内体育赛事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采取“谁举办,谁负责”和“一赛事一方案”的举办原则。
如今,多数国内赛事采取赛会制、空场制的形式举行。不过,变化也是有的,体现了“循序渐进”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恢复的体育赛事类别、数量逐步增加,如女足联赛、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羽毛球联赛、全国田径锦标赛、游泳锦标赛等都已经举办;还体现在对观众有限度地开放,如7月26日中国职业篮球联赛常规赛最后一轮上海队和山东队的比赛中,医护人员、教师、公安战线人士代表在完成包括核酸检测在内的相关防疫措施之后,成为复赛后第一批现场观众。之后,中国职业篮球联赛季后赛采取严格疫情防控措施和低密度入场的方式。这一做法也被中超联赛所效仿。9月4日,中超广州恒大与广州富力的比赛中,首次有1900名观众进入现场观赛。在北京、南京、西安等地举办的中国田径街头巡回赛,在符合疫情防控要求的前提下,允许观众预约进场观看。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国内体育赛事须继续坚持“谁主办、谁负责”和“属地管理”的原则。有“最大参与人群、最大盈利点、最大市场容量和空间的细分领域”之称的马拉松赛事,在今年秋冬季节也将在多个大中城市进行线下赛事。省会城市中,广州马拉松已经确定进行线下比赛;已官宣定档的无锡马拉松、横店马拉松、绍兴马拉松都将有超2万人的赛事规模。
全民健身需要“多方合力”
北京奥运会开幕一周年之际,国务院批准从2009年起,每年8月8日为我国“全民健身日”。2014年,国务院46号文件把全民健身从体育的一项工作上升为国家战略,把全民健身事业推向了更高的发展平台。2016年“健康中国”概念的提出,大大推进了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总体来说,全民健身需要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合力。如上海杨浦区改造提升江湾体育场健身步道,免费向公众开放,更与上海体育学院合作,向社区居民推出社区健康师项目。
近些年,通过赛程设置改革,越来越多的专业赛事扩大了全民参与性。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包括马拉松在内的各类体育赛事和活动大多取消或延期,但同时也催生了不少线上赛事,如客厅马拉松、线上马拉松。4月12日武汉马拉松线上跑吸引了25万跑者参与;6月15日开赛的上海市第三届市民运动会的最大亮点是采取“双线办赛”(线上+线下)模式,以线上为主,逐步延伸至线下;8月8日开幕的江苏省首届网络全民健身运动会,设置了云端秀、云打卡、云对抗、冠军云擂台等线上赛事体系。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从8月开始,中国田径协会的“跑步课堂”科普动漫短视频(系列)节目正式上线。该节目选取了熊猫“田田”作为讲解员,增加了视频的趣味性,便于跑者和体育爱好者接受和传播,有助于跑步在普通群众中的普及。该系列视频共30期,每期时长60秒到90秒不等,内容包括路跑知识、运动规则、科学训练等。
体育措施需要“精准施策”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相关政府部门、协会等推出了一系列的体育措施。如江苏省体育局印发《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促进体育产业健康稳步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上海市体育局印发《2020年上海市体育产业工作要点》的通知,出台了税收优惠、社保缴费、租金减免、信贷支持等支持体育企业抗疫情稳发展的12项政策。这些举措减小了疫情带来的影响,同时加快了体育产业的复苏。今年8月,国家体育总局公布了40个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名单,这无疑会全面释放体育消费动力。
消费券是面向消费者的一种刺激体育消费的有效形式。南京推出了3.18亿元消费券大礼包,包括餐饮、体育、图书、信息等七大类,每份价值50元或100元。上海推出“你运动,我补贴”的体育消费券,覆盖18个项目和其他特色体育健身项目。
消费节、消费季、消费周也是常见的推动体育消费的方式。五一期间,南京奥体中心举办了“健身休闲购物节”。河北省推出首届“体育消费节”,打造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服务模式。上海宝山区五一期间举办了首届宝山体育消费周。北京市从6月6日启动北京消费季,发放122亿元消费券。北京消费季期间,北京举办142项赛事,11个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
不少城市进行内容创新,推出“体育夜市”。例如,苏州4月26日举办了首场“姑苏八点半·体育夜市”,突出“免费玩、超值购、看演出、领福利”。浙江省商务厅联合省体育局在内的7个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省级夜间经济试点城市创建工作的通知》,湖州从7月开始每周五举行的“奥体之夜”,孕育了城市经济“新场景”,促进社会消费“新势能”。温州鼓励好的夜间体育项目申报相关项目奖励。
一些城市根据实际情况,给予补贴或体育产业引导资金。北京市实施“对受疫情影响的滑冰滑雪场所给予适当额度用水用电补贴”政策,对具有合法经营资质、连续3年面向社会开放的滑冰滑雪运动项目经营单位进行补贴。吉林、黑龙江省对冰雪旅游景区、滑雪场进行补助。今年2月份以来,浙江省绍兴市体育局分七批共计下发2200多万元体育产业引导资金,惠及体育企业85家,涉及130个项目。
消费券、消费节、体育夜市等举措,是在疫情背景下的有益尝试,有的是临时之举,不过很“接地气”,也有“烟火气”。积累经验后,可以进行常态化操作。
未来发展需要“脚踏实地”
从相关的影视业、旅游业的复工复产来看,大多采取的是逐渐开放的策略;国内体育赛事也采取赛会制、空场制,然后过渡到有限制、低密度的观众进场。
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在疫情背景下,体育赛事的开放、体育产业的发展,有助于提振社會信心。因此,体育行业需要先行先试、敢梦敢当,这样,整个行业的复工复产才能越来越好。
当然,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背景下的体育产业发展,要有应急预案和完善的防控措施。需要科学评估,也需要各个部门通力合作。疫情“倒逼”体育行业进行思考,不能只“低头赶路”,也需要“抬头看天”。
(作者系上海体育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何乐